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七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五個咒字向下放射出無量光芒,照耀叁界六道一切衆生,使他們相續中所有的罪障、痛苦、習氣等,猶如太陽出現在黑暗處一樣,煙消雲散。一切外器世界變成現喜刹土,一切內情衆生變爲白、黃、紅、綠、藍五色金剛薩埵的自性(也就是五部金剛薩埵或五部佛),之後,他們全部口誦“嗡班紮爾薩埵吽……”,傳出一片嗡嗡之聲,這是准備他利色身(報身和化身)的緣起。

  

這種修法,不僅是念金剛薩埵心咒時要這樣觀,念文殊心咒、觀音心咒等也是一樣,在修生圓次第時,都可以這樣觀想,以成辦自利、他利兩種悉地。平時有點觀修能力的人,應該這樣觀想。

  

《法行習氣自解脫續》中也說:“射收二利淨除分別障。”意思是,依靠觀想光的射收,供養十方諸佛菩薩,滿足六道一切衆生,便成就了二利,清淨了自他的一切罪障。

  

這裏講的,與上述觀想要訣是一致的。依靠這種金剛乘的善巧方便,一瞬間便可圓滿不可思議的福慧資糧,同時,也能夠成辦利益天邊無際衆生的事業。

  

因此,大家應安住于這樣的觀想,盡力念誦金剛薩埵心咒。

  ◎ 依靠善巧方便修行

  對修行人而言,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

  

不說別的,因爲信心力、定力、慧力的不同,念咒質量也一定有差別。有些人念是念,但在念的過程中,要麼昏沈、要麼聊天,念得很不清淨。而有些人念得非常清淨,甚至次第觀想得都很圓滿。

  

據傳記記載,全知麥彭仁波切一生閉關多年,尊者曾說:“除了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瑜伽之中念咒外,未曾在心、口散亂時念過一串佛珠的咒文。”

  

看到這裏,我就特別慚愧。想想自己在念咒時,剛開始還可以,念得挺清淨的,但後來就不行了,好像每念一圈的過程中,這個那個分別念,都會不斷地湧出來。

  

當然,一方面,這也是凡夫跟聖者的差別,但另一方面,也跟能否運用善巧方便有關。

  

如果懂得運用的話,即使來學院時間不長,但在修法、禅定等方面,也會有非常大的進步。這就是善巧方便的力量。有了善巧方便,不管是淨除罪障、積累資糧,還是利益衆生,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修行人應盡量依靠這些方便,在成辦自利的同時,直接、間接利益衆生。

  

如果你找不到眷屬,又不方便出去的話,那就用這裏講的方法去觀修,一方面供養諸佛菩薩,一方面布施六道衆生,既圓滿了福慧資糧,又清淨了罪障。

  

這的確是非常甚深的修行竅訣。

  ◎ 收座回向

  到最後收座時,前面觀想爲現喜刹土的一切外器世界,全部收攝在內情五部金剛薩埵尊衆之中,他們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身也從邊緣逐漸化光融入心間的“嗡( )”字中、“嗡( )”融入“班紮( )”、“班紮( )”融入于“薩( )”、“薩( )”融于“埵( )”、“埵(<)”融入“吽( )”字的“雅布傑( )”、“雅布傑( )”融入“小阿( )”、“小阿( )”融入“哈( )”、“哈( )”融入頭部的日月明點( )中,到“那達[7]( )”之間次第融入,最後“那達( )”也如彩虹消于空中般,消失得無影無蹤。就這樣,在無緣離戲的境界中,稍許放松而入定。

  

上師瑜伽的收座也差不多,先是上師融入五色明點,五色明點從自己頭頂入于心間,然後在上師的智慧與自己的分別心無二無別的境界中安住,無緣離戲。最後,也是這樣入定一會兒。

  

總結前面所講內容,“念修百字明”的觀修順序是:首先是自己的庸俗之身,在這個不清淨的身體上忏悔罪業;忏悔以後,自己也成了清淨的金剛薩埵,沒有庸俗的我;之後,連清淨的金剛薩埵也變成文字,文字融入法界,最後一無所緣,光明離戲。這時,如果你有大圓滿或大中觀的離戲境界,就在這一見解中安住。如果沒有,那就毫不執著地坐一會兒。

  

當又開始生起分別念時,再度將一切器情明觀爲金剛薩埵刹土,並念誦:

  給 瓦德 噫 涅德 達

  我今速以此善根

  多吉森 華 哲 傑 內

  成就金剛薩埵尊

  桌 瓦 久 江瑪利 巴

  令諸衆生無一余

  得耶薩拉夠 巴 秀

  悉皆安置于此地

  

  

以此來作回向、發願,願自他一切衆生,全部成就金剛薩埵的果位。

  

之後,在行住坐臥中,所見所聞都要觀爲金剛薩埵的自性,一切都是清淨的。這就是生起次第的基本觀修方法,是將行爲轉爲道用的竅訣。

  

如果入定時修的是上師瑜伽,那在出定以後,就觀一切顯現都是上師的化身,一切聲音都是上師的聲音,一切分別都是上師的智慧,這樣修是非常關鍵的。

  ◎ 念誦時一定要專注

  平時念誦時,不論是念修金剛薩埵,還是其他咒語經文,心思專注所緣、不散他處,並且不夾雜閑言碎語,是相當相當重要的。

  ● 念誦質量的差別

  如續部中說:“若無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誦數劫無果。”如果沒有等持的力量攝持,那就像一塊沈睡海底的大磐石,念誦多少天、多少年乃至多少劫,也毫無結果。

  

所謂“無果”,個別大德解釋說,是指果很小,並不是毫無利益。以前我也講過,像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等,即使不會觀想也沒關系,只要念就有功德。當然,如果與有等持的人相比,這種念法還是有差距的。

  

有多少差距呢?續部中又說:“淨與不淨差千倍,有無等持差十萬。”清淨與不清淨念誦的差距,是一千倍;有等持與無等持念誦的差距,是十萬倍。所以,前輩大德在念誦時都特別專注,即使是每日的課誦,也不會說話的。

  

以前,有一位大德來學院化緣建寺院,上師如意寶特別重視,安排他在“國際學經堂[8]”頂層的貴賓室住。當時學院的財力不強,但法王還是根據學院的能力,供養了一些錢,是 桑管家和我送去的。

  

我們剛要進屋時,大德的侍者說:“上師念誦時不接見任何人,請你們在外面等一下吧。”我們只好等了,一等就是一個多小時……

  

可見,前輩大德念誦時,是非常專注的。這一點,現在有些年輕的和尚、居士做不到,他們念經時老是說話,甚至打電話。其實,還是要養成清淨念誦的習慣。比如,每天在念《普賢行願品》時,心一定要專注,有些雜念是正常的,但盡量不要夾雜閑言碎語。

  ● 念誦時不應夾雜閑言碎語

  在念誦經咒時,夾雜庸俗不堪的閑言碎語,就成了不清淨的念誦。這種念誦,就像摻有黃銅的金銀,只能被稱爲非金或僞銀,再也起不到純金、純銀的作用了。因此,邬金蓮花生大士說:“雜有绮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

  

可見,绮語的過患很大。如《法苑珠林》雲:“但諸绮語,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長諸不善,死落叁塗。”意思是,一切绮語對自他都毫無益處,除了徒增放逸、長養不善業以外,死後還要墮入叁惡趣。

  

所以,在大衆中念經、誦咒時,禁語是有必要的。從今年開始,學院也有這個要求了,開法會時,人人都挂“禁語牌”。“地藏法會”時已經執行了,執行以後,很多喇嘛說:“有了這個牌兒,就不好意思說話了。”——你們挂了沒有?以後我們也挂,好不好?一開法會,每個人都挂個牌。不過,有些人的牌是“活”的,想說話時就揣起來,說完了又拿出來,這樣不好。

  

雜有绮語的念經、誦咒,沒有什麼實義。特別是超度亡靈時,正在中陰界遭受恐懼、痛苦的衆生,爲了獲得饒益,會滿懷希望地跑到上師僧人們面前。(現在我們助念的居士,也是一樣。)但在那個時候,如果念經的人既不能明觀等持,也不具足清淨戒律與誓言,而且口說绮語、心思散亂,結果中陰身知道了,便對這些人生起邪見或嗔恨,以此爲緣,中陰身自己將墮入惡趣。

  

因爲中陰身是有神通的。某些中陰竅訣說,中陰身比正常人聰利九倍,對我們的所念、所言、所行都很清楚。所以,爲亡靈念經時,要格外注意。

  

你有生圓次第的功夫,是最好的,對亡靈最有利;沒有的話,只要心懷慈悲,以誠信仰賴叁寶,這樣念誦的利益也極大。否則,若是因爲念誦者自己的過失,讓中陰身墮落了,那就像華智仁波切所說:“這類上師或僧人,有還不如沒有的好。”因爲,若不是這些人,中陰身最多飄來飄去,不至于墮落,但這些人的不如法行爲,卻讓其墮落了,非常過分!

  

對亡靈來講,這是最要緊的時刻。但有些人偏偏在這個時候打電話,寺院的規定不管,該念的經也不念,只關心自己的那點小事。如今21世紀了,傳統消失了,發達的科技把什麼都沖擊了,連佛教也不例外。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有正知正念,念經期間最好關掉電話,不要說閑話。那些話,等念完了再說也可以。

  

對于有智慧的人,提醒一下就明白了,一生都會如理如法;但業力深重的人,因爲太愚癡了,一而再、再而…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