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人心的模型。在跳神廣場上旋轉一周半之後,也坐在通往長長的大殿的入口處。在飾演五寶藏虎頭蜂山神的喇嘛表演的同時,一匹備有馬鞍、披著華麗馬具的淺栗色的馬被一位身穿節日盛裝的侍從牽到舞者的身邊,它表示是山神的坐騎,這匹馬一直被喂養在王家馬廄裏的,從未被人騎用過。同樣,當雅布堆山神飾者跳舞時,一匹四蹄皆白的黑馬也被牽到舞蹈者的身邊。第叁匹是備有馬鞍,披有馬具,白鬃毛、白尾巴的米色馬。它在跳神期間,是在附近喂養的。後一匹馬是奉獻給念青唐古拉山神的。然而,這個山神在舞蹈中並沒有被模擬成人。
當代表五寶藏虎頭峰山神和雅布堆山神的舞者端坐在大殿入口處之後,舞劍者向這兩位山神表示敬意。然後飾演五寶藏虎頭蜂山神的喇嘛開始跳舞。兩個主要的片斷稱做“彩虹的智慧”和“鵝步”。後一種舞步顯然與傳說有關。傳說認爲大僧王在去錫金的途中與山神五寶藏虎頭峰相通,山神是以白鵝王的樣子顯現的。這個舞一結束,代表山神的祭司就退回寺院。接著雅布堆山神表演幾個舞蹈動作,然後也退下場。他的舞蹈主要片斷叫“叁角”。此時,勇士們表演的兩個舞蹈,叫做“甲娃”和“氣果”(向左轉繞),他們在王家侍衛隊和扛著旗子、牽著供牽給山神的叁匹馬的侍從們陪伴下,繞寺廟叁周。當他們環繞前進時,舞者們唱著戰歌。勇士們再次在寺廟前表演劍舞。這個舞的第一個片斷叫“九周旋轉”,結束跳神的最後片斷叫“喜旋珠”,即:珠寶――幸福――旋轉。
每年在甘托克表演的新年舞蹈與上面描述的在布達拉宮舉行的跳神中出場的許多主要人物是相似的。當爲祭祀山神而跳神時,這個舞蹈再次在王家寺院前表演,且持續兩天。在其它的日子裏,要爲舉行跳神做如下的准備工作:將跳神廣場中央,平時插著錫金國旗的旗杆底座改成一張鋪著紅布的桌子,它的附近的地上插著兩面寶幢(象征勝利的幢),每一面幢的頂端有一個戟。一張蓋有方格圖案僧布的桌子放在一間低矮殿堂中間入口處,寺院的僧人吹奏隊將要坐在那裏。桌子上陳放著裝滿供品的盤子和碗。中間隔開的帷帳緊拴著,可以遮住整個長廊,人們i穿過它才能進入殿堂。在跳神表演過程中,舞者們上場或退場時,有兩名身穿不丹人服裝,戴著頭盔的人來拉幕或合幕。最後,幾個巨型的多瑪被放進了寺廟。它們是供奉給跳神中的主要神靈的。它們在舞蹈開始的宗教儀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跳神是以僧人吹奏隊的音樂舞蹈作爲開始。吹奏隊環繞廣場敲擊著钹和鼓,而後坐在面對大殿主要入口處低矮的殿堂裏。不久,第一批帶著面具的舞者上場,他們代表著地位較低的獸頭神靈。主要是帶著鹿頭及各種鳥頭面具的人物,他們都佩帶著劍,接著是由黑帽僧領舞者率領的黑帽僧舞蹈者表演了一個長舞。這個領舞者最後在低矮的殿堂前面找到了位置,從這裏他能夠看到其他黑帽僧的舞蹈。黑帽僧舞蹈的兩個主要片斷,被四個帶著從墳中挖出的骷髅面具的舞者的上場所打斷。他們從寺院跑出去,圍著放在中央旗杆前的“嶺噶”跳躍著,他們進場時受到喊聲和尖利哨聲的歡迎。
在他們跳舞的過程中,黑帽僧捧著稻耙製成的塑像及“神欽”,然後他們用一只銅杯換下顱器和金剛撅。聖徒和遊方僧們,將它注滿清茶。盛滿茶的容器被放在旗杆臺上備用。兩名六孔豎笛(rgyaglin8)的吹奏者站在寺院入口處。他們的吹奏音樂預告了舞蹈的中心人物即將出場,出場的是一些地位較高的神和女神,所有這些神靈都屬于猛相神佛,他們都戴著有五個骷髅的i王冠,叁只眼睛的面具,這是符合他們身份的裝束。一名頭戴鹿頭面具的舞者刺殺“嶺噶”,即把舞蹈推向高潮。
第二天進行的舞蹈又是以吹奏隊的音樂舞蹈作爲開始。接下來是錫金貴族們表演的劍舞。一大群頭戴獸頭面具的人物接著上場。其中有幾個戴著鹿頭、牦牛頭和鳥頭面具。隨後黑帽僧立場了。劍手們接著表演了戰舞。頭戴獸頭的舞蹈者也表演了一個舞蹈。這兩個舞蹈都是作爲這一天跳神中主要神靈瑪哈噶拉入場的序幕。他在寺院門口受到豎笛手及手捧香爐的喇嘛的歡迎。同時,爲雅布堆山神准備的馬也被牽出了王家馬廄,進入舞蹈圈子中。根據我們的記憶,雅布堆只是瑪哈噶拉的化身。這時,焚燒一張四方紙片,把舞蹈推向高潮。這張紙的中央畫著人體的輪廓,四周的邊緣畫著各種神奇的圖案。舞者的國外點起了火,將盛了油的壺放在火上,跳劍舞者、黑帽僧和戴面具的舞者在油壺邊圍成一圈。上面提到的那張紙被系在一根木叉上,侍僧們將它舉起放在油壺上。幾根長繩使紙保持水平位置,這時將顱器中的一些東西傾倒在油壺裏,油開始僻啪作響。當火苗一燒到那張紙,油壺就被打翻,火被撲滅了。之後,瑪哈噶拉和其它舞蹈者都先後退場了。
傍晚時分,跳神剛一結束,廟前就組成了一支隊伍,這支隊伍由王室家族的武裝侍從率領,他們舉著一個挑在杆子上的卷軸神像,而後,隊伍又由兩名不丹門衛帶領,每人都扛著一面原來插在跳神廣場中間的寶幢。一支由雷布查人組成的王家衛隊及其它衛隊、劍舞的舞者、僧人吹奏隊尾隨其後。在這種場合裏吹奏師們穿著僧人袈裟。黑帽僧舞者和喇嘛們擡著裝飾華麗的多瑪,隊伍僅移動幾百碼就走到一個十字路口。由黑帽僧的領舞者在那裏主持分撤多瑪的儀式,最後以焚燒多瑪而告終。不久,在寺院的主要入口處再舉行同樣的儀式。但後一個儀式應該是由真正的苯教巫師來主持。儀式結束時,劍舞的舞者繞寺院叁周。
在西藏,作爲國家級“傳神言者”(神使)的駐地,拉薩附近的乃瓊寺可能每隔12年才偶爾舉行一次簡短的跳神活動。這座寺院雖然與鄰近的黃帽系哲蚌寺有密切的聯系,但它卻屬于甯瑪派。我們談到的這個舞蹈是在正月初叁舉行的,與所謂的“每年的祭祀”儀式有關。在舉行儀式的這一天,攝政王或所謂達賴喇嘛的代表,在四位大臣和爲數衆多的官員陪同下,清晨離開拉薩。這一行人早上八、九點鍾抵達乃瓊寺,官員們坐在寺院四周的拱廊裏。在有些場合,這個儀式是以持續約一個小時的跳神作爲開始的,令人遺憾的是對于這個跳神我們僅有非常簡單的報道,出現在跳神中的人物如下:黑帽僧舞蹈者,他們穿著通常的裝束,八個人物中兩人是由成年人扮演,其余的都是兒童。他們頭上戴著有寬帽沿的塗漆的帽子,他們的僧服外面罩著一件袈裟。另一組是戴著骷髅面具的舞者,他們的服裝上有紅、黃、綠、藍相間的方格,此外,所有的人都穿著黑色的服裝。
接下來的儀式,無論是否由上面提到的跳神作爲開始,通常都是以同樣的方式舉行的。作爲國家級的神使,他身穿參加儀式的長袍處于神迷狀態,出現在寺院門口,在一般情況下,這位降神者應該受到“金剛具名”的邀請,它是護法神比哈爾的助手。在這種情況下,比哈爾護法神本身應該附著在神使的身上。當神使進入院子之前,長號從寺院屋頂上吹起來,神使一出現在門口、號聲就驟然停止。接著幾名樂師開始吹奏豎笛。神使走進院子裏,助手們遞給他一把劍和一支沒有弦的弓。他開始跳起緩慢而優雅的舞,他在鈴、小钹柔和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表演過程中,叁次向攝政王鞠躬致意。他的頭鞠得很低。頭盔上的旗子幾乎觸到地面。這個神使的獨舞稱做“獻福德”。舞蹈一結束,人們就遞給神使一杯用金杯盛著的清茶。他走到攝政王面前,攝政王呷一口茶後又把杯子還給這個神使。神使喝完他剩下的茶,然後屈身向前,發出了神秘的預言,這些預言只能說給攝政王聽。然後,神使才對來年發生的事件公開預言,由他的秘書記錄下來。神使在一個寶座上落座,政府官員們按照級別的高低順序向他敬獻哈達,以示尊崇。在這段時間裏,顯然已將公開的預言記錄完畢,最後加蓋官方大印。
在乃瓊寺要舉行一次非常有趣的跳神。它與所有藏族神使最大的每年一度的節日有關。這個節日叫做“世界煙祭節”(dzamglingspyid俗稱林卡節),在其它地方是藏曆5月15日舉行這個慶祝活動。但在乃瓊寺卻是在5月10日舉行。所跳的舞蹈通常俗稱爲“神賽”,與之有關的儀式被稱爲“乃瓊寺潤月初十”,與上面提到的“恩賜”儀式截然不同的是,這個儀式沒有政府正式代表參加,在“乃瓊寺潤月初十”的場合裏,樂東(喜面)神使和十二個女護法神附身的女神使都來到乃瓊寺。在節日的清晨,政府的神使在主要大殿後面安放的銀座上落座,然後進入神密狀態。在主要大殿右面的神殿裏爲樂東神使安放了寶座,爲女護法神神使安放的寶座在主要大殿的左邊。當護法神承東在神使身上附體時,這個神使即起身、走到政府神使寶座前面、向在這位神使身上附體的更高一級的神致意。與此同時,女神使也被女護法神中的一位女神附了體。在神迷過程中,這位女神使依然坐在她的座位上。因爲附著在她身上的女神通常是不向比哈爾神致意的,因爲她認爲自己比這個護法神的地位更高。一旦女神離開了她的身體,女神使就要改換成俗人的裝束,讓地位較低的護法神“巴窩”(英雄)附體。然後站起身,像前面的樂東一樣,走去向政府神使致意。最後,這兩位仍入于神迷狀態、地位較低的巫師走進了寺院院子裏。
與此同時,六七名地位較低,居住在哲蚌寺的祭司已經在院子周圍的拱廊裏聚集起來,並且也進入了神迷狀態。護法神尕東和女護法神的神使一入場,跳神立即開始。要有108名喇嘛參加這個跳神演出。大部分人代表著比哈爾神的侍從。舞蹈者是來自蔡公堂的僧人,據說在五世達賴喇嘛統治期間,他遷移到乃瓊寺之前,這個甯瑪派的寺院曾是比哈爾神的活動場所。舞蹈者們一組組地入場,他們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8名黑帽僧及8名武士。他們都不戴面具,八個凡夫(孩童)拿著金剛撅和顱器,身穿短裙,戴著不同顔色的面具,這些面具顯然帶有印…
《甯瑪派及大圓滿派舞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