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49】,故以修善去惡爲道,所謂去非福,中士者求出解脫輪回,故須依顯教修心法門【50】,斷二執證空性,斷輪回根,所謂破我執,上根者求徹底斷無明煩惱,清淨二障【51】即生成佛,所謂必須破一切見,主要還是要修習密法即道果教授,才可以徹證離戲法性之實相,獲得徹底解脫而成佛。本法門既是適應叁乘人【52】的修道法門,故必須顯密兼修,以顯教打基礎,密乘爲究竟。若全依顯乘又要曆劫【53】修行,欲得即身成就,故必須要修密法。所以道果法門算是從一個凡夫可以直修成佛的無上法門。尤以道果的密法也是具有適應叁機成就之法,上機即身成就,中機臨終解脫,下機中陰【54】解脫。由因、道、果來認識即身成佛的意義。因就是道,道就是果。因時之佛,由於不認識,被忽爾垢障【55】,此生在修道時淨治垢障,垢障清淨即能認識,故立名爲果,因、道、果叁位無可分別。這一點也看出薩迦之見,仍是承認衆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們承認因位果位無別,故果位無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顯教除心垢,密教除身垢【56】,垢障淨後則圓滿叁身而成佛。道果中所說談之見、修、行【57】叁者,就是在見上要你悟到因和果本來無別,所謂修和行實際上都是道位上的除垢。因、道、果叁位是一體的。
其次,關於道果的內容,道先爲了證明道果教授之正確,使行者能心生決定,不被余信之所牽挽,所以先提出「四正量」。
第一、四正量就是:聖教量、傳記量、師訣量、覺受量。聖教量即如來實語之經教;傳記量即諸論師根據經教結合實際經驗之記載,成爲論藏;師訣量即在修中要遵循上師密訣指點;覺受量即行者實修中的感受和證驗。修道能否有成四量之中以師訣量而爲轉移。故擇師依師最爲重要。
第二、叁境界。修法又分爲兩大類:一爲依顯教修行,提出「叁境界」。
顯教修持即修六波羅蜜【58】的共道。分爲叁種境界,即從凡夫修證成佛中經過叁種不同的叁個世界。(1)不淨境界,指衆生暫時處於業及煩惱輪回諸趣的不淨世界,引導衆生出離這種境界,指出各種解脫方便依顯教修心法門有:四耽著【59】、厭離心【60】、出離心【61】、思人身難得【62】、思輪回諸苦及畏業果因緣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衆善,然此亦僅爲大小乘共通之修法。(2)瑜伽境界【63】,分爲共同瑜伽和不同瑜伽。共同者即爲顯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64】和修空性見,斷離輪回苦根,空性大悲雙運,行持上守菩提心戒【65】。不共瑜伽即進入金剛密乘修深道法門【66】。由於修習各種叁摩地【67】則會出現各種不同覺受境界,故須先對教授善爲學習,了解其理,才於覺驗起時,能立斷疑慮而相續保任。(3)最極清淨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可以設想我今修無上妙法,將來亦可同樣獲得如是功德,則心能生無量歡喜,總之在叁境界中是先以波羅乘淨治相續【68】,才能成爲金剛乘【69】之道器。故學密之前先以顯教奠定道基,這是本派修法之特點。
第叁、叁相續。依密乘修持,提出叁相續。所謂相續,指從輪回到涅磐皆爲一心相續之所攝。叁相續:(1)因相續;(2)道相續;(3)果相續。肯定衆生有佛性,衆生的因地與佛的果地無有分別,因、道、果是叁者無二無別。故金剛乘以叁相續道作爲引導。在因續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頂,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頂【70】,道續中授以生圓二次第【71】解脫道之方便;在果續中成熟叁身現證佛的身智【72】種種功德。衆生既然是因佛,佛與衆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應保任輪回涅磐不二見。道位修習與四灌深道相聯系之成熟道和解脫道的各種教授,淨治五蘊四大【73】種之煩惱,果位即現證五身【74】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門之因、道、果:衆生是佛,是因;修離戲見和生圓二次第,是道;證叁身五智,是果。
第四、四耳傳【75】指從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曆代祖師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稱爲四耳傳道。此分爲四:(1)灌河不絕;(2)攝受傳承不絕;(3)師要法則無誤;(4)以淨信力充足自心。
所謂灌河【76】不絕,指入壇場【77】進行灌頂,授叁昧耶戒【78】,開示見宗【79】,傳授教敕【80】。所謂灌河不絕就是在因、道、果叁時中,上師不斷傳灌,弟子不斷受灌。本派極重律戒,有叁種律儀。密乘中尤重叁昧耶戒,對如何護戒,壞戒時如何還治,均有詳密的規定。
在指示見宗方面,即指示本派最高之見,即輪回涅磐無別見,或真俗無別【81】見。他們認爲見中最勝者爲中觀見,但中觀見亦分兩種,一種是諸法由谛實空,即緣起無自性空,名爲空性;一種是由四邊戲論空,即不住斷、常、有、無四邊,名離戲空性,他們就屬於後一種見。認爲空性見僅解脫生死輪回,不能即生即身現證叁身,故須有離戲見,證樂空雙運,才能成就。
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圓二次第。密乘既認含藏因續【82】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習不過是掃除障礙顯露真性而已,即煉自心以爲道用,以正見除心垢障。用風脈明點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緣起和合以爲道。所以提出脈、字、風、界【83】等輪和叁界集【84】。即通過圓滿次第修風脈法,拙火燃滴【85】,掌握命勤【86】,淨治垢障,生四喜智證樂空雙運【87】。
所謂攝受傳承不絕者,指修習四際【88】:(1)修習際,修習靜慮因支,前導命勤,拙火持風,意專所緣,於所修事,斷絕疑慮,於諸事相【89】亦不錯亂,則得傳承加持不絕;(2)覺受際,依此修習得身、心、夢等叁種覺受;(3)攝受際,風攝受心,起見煙等證相;(4)修成際,即從初地以至正覺,皆能得傳承加持之力而依次生起也。
所謂師要法則不誤,即在修中關鍵時師要善爲指點。因此擇師【90】最爲緊要。
所謂以信心力充足自心。了悟一切覺受境界,皆由自心風脈所起,對於師教,生決定信。
第五、五緣會。一切諸法皆由緣生起,由修密乘要門,內心外境緣起會合,能生各種成熟道相【91】。(1)外緣會,依外境而起如産生風回【92】現象和各種外界粗境【93】。(2內緣會,從身而起,身中字脈宮內風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3)密緣會,因字脈成。了語即是密咒,或於出世間道中界甘露輪等現成四壇城【94】。(4)真如緣會,從界甘起。就悟心爲智,即是真如,達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現明點。(5)究竟緣會,& 127;即從風生。一切皆是無二智相【95】,達到究竟。又身輪爲外,脈輪爲內,脈字即密,界甘露輪即真如,藏智風輪即究竟。前二緣會爲世間道,後叁緣會爲出世間道,依次配合顯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叁地半而至成佛。
第六、七要點,就是在修習中有七大關鍵性之境相出現應能加以識別。(1)叁界集配合七無止向。分叁種人:有宿緣者是自然而集,具誠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奮力集,出現各種無止向的情況。有宿緣者則出現無止向的成熟,風無止向的回逆,脈無止向的分離,甘露無止向的凝聚,拙火無止向的燃燒,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96】無止向的出現,無漏神通也無止向的出現。此七種配合叁種人共爲二十一種。若善知此叁界集,則可於此等處斷除一切增益損減【97】之過。(2)叁住心。風回逆時心住,自我加持時心住,所依雙融一定時心住。上述叁種人無論何種,皆出現業風回逆等相,於是由心驗相和身驗相出現不可思議之叁摩地。此等出現或由風回等相之最親近因【98】所致,或由宿緣遠因所致,應當善於分辨。(3)叁覺受,身覺受, 風回於身,出現跳躍奔跑;心覺受,扼著字脈關要,産生喜樂悲傷等貪嗔現象;夢覺受,扼著風要,夢中出現身輕如奔馬之相。若非要門攝持之叁種覺受則爲病相,若按規修習,知爲風心聚散所起之征相。則皆成叁摩地之相。(4)叁暖相。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點燃集生暖,此皆由風脈緣會聚和與不和之關系。(5)叁引道。初界集時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時由界甘露引道,後果集時由字脈引道,由於引導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觀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觀的外界上産生種種異相。(6)叁集合。叁界集界限以叁喻明之。初集如冬風,中集如春風,後集如夏風,這些主要是由風脈聚合所産生之相,要行者認識皆是出現叁摩地之相,勿生疑慮。(7)叁緣生。風回之緣生,見相之緣生,夢中之緣生。皆由字、脈、風、界之關系。總之叁緣生皆系由身脈、脈字、界甘露、風等所生,皆自身本具,並非觀待外界之因緣。
第七、除障法。即掃除和防止內心和外境所起魔難和災障。以上是道果法門的內容簡介。
總之,顯教爲因乘,密乘爲果乘,因乘修心以爲其道,由未悟自心本淨,故用對治而斷於惑,偏於輪涅法界空理,此須久習,曆叁祗劫始證佛果。密乘爲果乘,直修佛果德,轉位以爲其道。即以煉身爲道,起俱生智,了解所現輪回即大樂法界,如治目翳,翳去目明,了知心性本來清淨,樂空雙運,故能圓滿現證叁身。
第叁、
關於見的修法。無論大小叁乘和顯密諸宗皆各有其不同之見、修、行、果。見即見解;修即修法;行即行儀(包括戒律);果即各有所證之果。四者之中以 「見」最爲緊要。佛教和外道的差別,主要就是見上,就是對宇宙萬法的看法各持不同觀點,然佛教中的許多修法和行儀,在外道也有,尤其是密宗許多方便還采取外道的東西,要是沒有觀點的攝持,即使修習成就,也不過是成個外道,而不是佛教。
道果最高的見,就是輪回涅磐無別見。約二谛說就是真俗無別。約法界說就是色心無別,約萬唯心【99】觀來說就是明空無別之心。心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是體,明是用,即一體之相用,分不出那個是明,那個是空…
《薩迦派概要(劉立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