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個是輪回,那個是涅磐。真妄輪涅都是一個相續心,悟即涅磐,不悟即輪回。明空之見,要頓悟,但薩迦說法,爲適應叁機,關於修心也是要通過小乘、大乘、中觀、唯識之見來逐步認識空有的一心實相。所以在修明空見上,他們也分顯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開先悟空,即先悟空,後悟明,即先悟空,後悟有。悟空方面,主要采取龍樹的教授,先悟空理,即悟到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還要分叁種根機。初爲下機人只求修善去惡,能得人身生善趣,不求出離輪回,即只講緣起因果,不說空性。次爲中機人欲出輪回,破我法二執【100】,證人法皆空而求寂滅,才說無自性空理。後爲上機人徹底解脫輪回,不但說緣起性空理,還要了悟本有真性才能徹斷實執戲論【101】。
初機只是一般世法,屬人天法,不全是佛法。證無我空性,屬佛教小乘,證二取【102】戲論空破實執是大乘唯識,證離戲空性才是究竟大乘,在薩迦派來說就是以證道果爲最徹底之見,即明空離戲之見。
只破五蘊實有,能悟緣起性空,斷除實執,一切法皆自然解脫歸於無實,於此安住,成爲寂止,若生起觀慧(空性慧),即是止觀雙運。斷實執後證空性悟全無所得,離一切相,離一切戲論,但此亦僅是到世俗谛空,依中觀應成派見,證緣起性空,了悟一切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並無實有可得,則成畢竟空。在薩迦派看來此僅屬普通中觀之理,非徹底的中觀,因爲實相是離戲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墮空邊也不隨有邊,才是中道,若執畢竟空則墮於空的一邊了,非離戲之見。龍樹之見稱爲空宗,只悟心的空分。所以還要修慈氏見,即有宗的明分。
又依慈氏見認識「有」的道理,首先要認識諸法之根本(本體),是非空非有。但它又非是空空如也全無可得,所以從慈氏見要了知本性是勝義有【103】或稱妙有。
認識根本,應先認識本性光明,又名因位時之智慧勇識【104】,它是明空雙融。明空並不神秘,就在日常生活的心中出現,這就是輪回涅磐二者的根本。衆生由於不認識它,被能所二取迷現,起惑造業,流轉生死。這迷亂的根本即名爲俱生無明【105】。所以要轉俱生有成俱生智能徹見本源,法界【106】融通。此本源則爲妙有。
斷能所二取迷亂又分爲二。(1)斷所取迷亂(境)。把斷所取迷亂,又配合顯教的加行四位【107】,分段斷除,斷所執配合加行前叁位。初暖位,雙離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又無分別妄想,此乃心之本具,是有。由於執境是實,受其蒙蔽,故首先應明了境是心之所現。破離心實有外境,生起明相,是謂「明」。次頂位明分增大,生叁摩地是謂「增」。叁忍位製止所取迷相亂行,明樂增盛,此時外所取境之迷亂已完全遣除,內能執之心上之迷相雖未完全遣除,然對外稍分起實有之感,此則名爲「得」 【108】。(2)斷能取迷亂(心)。如上修習,內能取之心完全消除迷亂,自心光明愈來愈大,此時俱生無明亂行大半清淨,只有根子還未除盡。光明心中初生見道【109】之智,明、增、得現行皆舊沈沒,此則名爲世第一法。如此經曆十地各斷一分能障光明之無明到十地【110】即證到圓滿光明而成佛。故空有二者必須結合,始爲中道,而且叁乘人欲求真谛則皆須通達空性,這些方面龍樹,無著本皆相合。薩迦爲了照顧初業行人先悟空後悟有,先空去小乘之執五蘊,大乘中觀之空,大乘唯識之執有,最後離去一切空、有、斷、常各走一邊之執著,即所謂破一切見,成爲空有雙運離戲之見。由於顯乘把空、有二宗分開,所以初修,亦個別修習。然到究竟二者必須統一,此乃大乘不共之見,本派則提出空有無別離戲之見。即輪回涅磐無別之見,爲密乘最高之見。
密乘之見。此分共同開示和不共開示。
共同開示,即指示內心實相,本是明空雙運。先攝心內觀尋覓,此妄心之體,觀其在於何處,是何色形狀,如是尋覓,了不可得,但僅在世俗的概念上認識此心是唯明、唯覺、唯動,清清楚楚覺知感受而已。說是無心,又覺從內現起自生之相,此則名爲「明」,乃心之法相,是證悟心德叁分之一。若更推求,則感覺到內心離生、住、滅,自體本空,此則名爲「空」,乃心之本性,是證悟心德叁分之二。空非全無所有,如虛空之斷空,而是唯明、唯覺,一切無不明了顯現;若注視此體,則又了無可得,由此可以決定其自體爲明空。此如明空雖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體性雖空,而尋覓空者所有動分其相則爲明,此明分即用。即明之時即空,即空之時又明,則決定此爲自然生起之明空雙運。若真實生起覺驗,則所現皆轉成爲輪回涅磐不二之妙用。悟此本分天真【111】之明空雙運,則是證悟心德之全分了,如此則心不爲迷亂所走失,所現皆成爲智慧之妙用,縱有迷現,若猛力憶念正見,迷相消除,一切皆可轉爲智慧之相【112】。
不共開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113】,此智非識和妄念,即因位時之明空。此心在顯密經中很多名稱,或名清淨心、如來藏、本性光明、真如【114】、法性等等,亦名爲含藏因續。迷時則爲俱生無明,起輪回客塵,悟時則爲本元智,無明與智本是一根,無何差別,故說輪回涅磐無別。先認識此本具之明空雙運則名爲因位時之輪涅無別。在修證時遠離能所二取,和無明煩惱,住於明空雙運之中,則名位道位上之輪涅無別。總之輪回涅磐都是一心,是此本元俱生心【115】。悟此心又有叁個要點:成境爲心、成心爲幻、成幻爲無自性。成境爲心就是認識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皆是識的迷現,故外境實無,只有自心的明分。成心爲幻,就是內心外境所現均是識之迷現,識所幻化、全無可得,則於空分得其決定。成幻無自性,就是一切諸幻,待緣而起,全無實成,幻而成空。若修中證驗到這點亦僅同於顯乘中觀之空見,還須悟到空而能幻之離言法性即勝義有,此空還要與本元俱生之心明空共同雙運才行。因爲僅了知緣起如幻,則偏著於空,幻而成空,幻從何來?空而又生幻,空何所據?尚應了解離言的道理,正如《圓覺經》中說「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空華雖滅,空性不壞」(經46)。又說「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經70)。這空性不滅,非幻不滅,這些不滅的是什麽,它就是幻所依處,即此體,離此體,即此用,離此用,以其不可言說,故名離言。所以成幻爲空,不僅依緣起道理悟空分,還要離言之門悟到有分,此空有雙運,始名爲明空雙運之見。
再進而觀察此離言法性,不僅是非空非有,而且是不生不滅的,它從最初就未曾生,因此其生因空;中間而無所住,因此其住性空;最後又不滅,因此其滅果空。即此雖無自性可得之時,然自現之各種妙用又不滅而明現,即現之時,又無任何自性可得。從本以來則未曾「有」過,從本以來未曾「空」過,從本以來未曾離過之性相明現,此叁從本以來未曾分離過,此即不生亦不滅之義。自顯而明朗,自空而寂然,自覺而赤露。此情,僅爲各個自證智【116】之所覺受,在勝義上無實體可得,不能以心思量,不能以言語表達,爲除世間迷昧,故就世俗名言上立名離戲,或名爲不二、雙運、無修等等,這就是自心本相。如此實相,遍於輪回涅磐一切諸法。自己的本體自己不能認識,則名爲輪回,若能認識則名爲涅磐,輪回涅磐僅是就悟不悟之上而個別安名,實相本面,輪回雖惡,又別無可斷,涅磐雖善,亦別無可成,若能善自通達即名爲輪回涅磐無別見。總之,此覺性明空無執,永遠未曾散亂【117】,亦無可修習,不須功用,自然而住。
此因位時之法身,心性無修本分天真;道位時之法身,心性無作任運保任;果位時之法身,即明現赤露無修之心性,此即安名爲佛。實際,除心以外別無佛可成,息滅戲論之相所顯妙智,則名爲佛。就勝義言實無佛可得,一切見、修、行只是隨著行人的根器不同而個別安立之名言而已。綜上所述:決定一切境相爲心,心亦是僅現故如幻,幻亦是由緣起而生,緣起無自性,故是空,空非完事,斷空頑空,空而又能幻現,幻成空,空而又幻,此幻又以本元心而爲依據,本元心既不可認知,又離言說,說空說有皆不成,皆是邊執【118】,故名離言,此唯有憑佛語師教可以得知。
又薩迦認爲密宗還有不共之見,即由灌頂和修生圓二次第所生無過妙智,方能撥出無始以鼓動妄想之業風,此則名爲道位上之明空無別見,認爲此見是最高、最超越之見,實即指引生樂空俱生智【119】之見,顯教之見未拔無明種子之毒,故爲有毒之見。據薩迦派看法,樂空之見才是撥毒之見,徹底解決生死流轉【120】的問題。
叁、薩迦派的特點
薩迦派是最早的新譯密咒派,它的創立正是阿底峽入藏噶當派的興盛時期。薩迦的衮喬傑布就依止阿底峽的大弟子桂.枯巴拉孜學習顯教。他的兒子衮噶甯布依止噶當派僧丈底.達瑪甯布等學習龍樹的中觀和慈氏的諸論,所以受噶當派的影響很大。後來住持薩迦教法的高僧如雅楚.桑結白和絨敦.瑪畏僧格都是遊學阿底峽及門俄敦.桑浦之門【121】。所以薩迦教法的特點,就是融有噶當的教授從顯入密,本派有名要門《道果》就是以顯教打基礎,以密法爲究竟的法門。根據衆生的根器說法,極重修道的次第。在見上先以小乘的出離,大乘的唯識中觀之見,然後再導入密乘的最高之見--輪回涅磐無別見;在修法上也是先修顯教的修心和止觀法門,然後是入密法的生圓二次第。在行持上極重律戒也是從小到大。《叁律儀辨別論》就是薩班提出來的。
關於薩迦之見,他們也承認格魯派的應成派見,認爲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但他們又同覺囊派一樣,不承認只是畢竟空,認爲勝義世俗均應有根,作爲依據,所以承認勝義有即如來藏作爲萬有之依。承認如來藏是勝義…
《薩迦派概要(劉立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