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薩迦派概要(劉立千)▪P4

  ..續本文上一頁有,則屬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他們與格魯派的應成見完全相反,與噶舉派、甯瑪派則頗爲相合。

  他們和覺囊派見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薩迦、覺囊都是從唯識上發展起來的,但他們都否定唯識派認爲「識」不是勝義有,「識」是雜染是世俗有,輪回法有生滅的;認爲如來藏是「智」,是清淨的,是涅磐法,無生滅的才是勝義有。但不管世俗和勝義、輪回和涅磐、識和智,都是一個根,是一體的兩面,故輪回涅磐無別,世俗勝義無別,則是二谛雙融之見,但覺囊派承認勝義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122】,這樣就把世俗和勝義隔爲兩截,又覺囊派說如來藏是勝義有,偏著一邊則著相。薩迦說如來藏是離戲,既不說它是有,又不能說它是空,其體不可認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遠離有、無、斷、常諸邊,故名離戲。此見與甯瑪等派相同。

  本來說真性是非空非有,這種說法不好理解,用《神會語錄》上的話來解說「體空無相,不可爲有,用之不廢,不可謂無」。真性體空是本無一物是「畢竟空」,然而真性非如一塊木石,其用爲明,能有照用,又是「勝義有」,空是體,有是用,空有二者結爲一體,這是自然規律,也即是法爾如是。

  同時,薩迦派同甯瑪、噶舉一樣,承認衆生有佛性,此性即離戲,即是輪涅無別。不過薩迦派認爲現在衆生只是有佛因,是凡夫,佛性被煩惱蔭蔽很深。故現在的心是識,還不名爲智,要從凡夫因位起修,通過許多修心方便,先小後大,先顯後密,逐步通過各種方便才能轉識爲智。所以他們認爲識轉爲智要漸修,不主頓悟,這是他們與甯瑪、噶舉的不同之處。

  又薩迦特別強調樂空雙運之見,認爲是一切見中最高之見,此見是修生圓二次第、修風脈明點,求見本性光明,現證叁身。這頗與噶舉派、覺囊派相同,但與甯瑪派則異。甯瑪派認爲最高見爲大圓滿,頓悟本元,是全無功用法門,屬無上瑜伽中之阿底瑜伽。走方便道的路子是有功用法門,易出偏差,只相當於甯瑪派之麻哈瑜伽和阿魯瑜伽【123】。

  以上將薩迦派之見總括起來,如同《密乘要集》中所說「偏計,依他皆非有(空),園成實性本非無(有),分別有無離斷常,善演上師恭敬禮」(原書159頁)。所以薩迦派的最高之見--輪涅無別見,仍然是屬於真常本性論【124】。

  藏傳佛教薩迦派注釋

  【1】舊派:即甯瑪派,或稱前譯密咒派。

  【2】莫古隆:在後藏拉孜縣芒喀河谷內。莫古隆寺系卓彌.釋迦耶協1043年建。

  【3】卓彌.釋迦耶協:卓彌,地名,釋迦耶協生於993年,他是受阿裏王紮西孜巴首批派遣留學印度的青年之一,學成回藏翻譯大量密乘典籍,稱爲新譯密咒派,薩迦的《道果》法門便是由他傳出。終年八十二歲(公元1074年)。

  【4】 桂.枯巴拉孜:桂,家族名,他是阿底峽的大弟子。公元11世紀時人,屬噶當派法系。

  【5】《道果語教寶法》:即薩迦派主要密乘不共法門,爲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所傳,他依經《喜金剛續》作了《金剛偈句》等教授要門。

  【6】奔波日山:在日喀則專區西南薩迦縣境內。

  【7】薩欽.衮噶甯布:薩欽,意爲薩迦大師,是尊號。衮噶甯布是薩迦教派的創始者和法座的住持者。最初住持薩迦法座的有五祖,認他爲初祖。

  【8】白衣:薩迦住持法座的最早有五祖,前叁祖都是在家俗人,衣白衣,後二祖即出家沙門,衣紅衣。合稱爲薩迦的叁白二紅。

  【9】八日譯師:他與噶舉派的米拉日巴約同時代,早年遊學印度,博通顯教,曾爲薩迦衮噶甯布之師,時衮噶甯布年幼,他曾擔任過薩迦寺座主。

  【10】仗底.達瑪甯布:爲饒.赤桑拔弟子,噶當派僧,公元10世紀時人。

  【11】瓊.仁欽紮:噶當派僧,爲俄.羅敦四大弟子之一。

  【12】朗.卡烏巴:他是甯譯師的弟子,屬薩迦派的前輩。

  【13】向敦.卻八:爲卓彌譯師大弟子。

  【14】瓦巴:譯言法護,印度僧,薩迦派的《道果》法門和十四種不出寺圍之金法皆是由他傳出的。

  【15】康巴.阿森:朵康人,噶瑪.都松欽巴曾從之學《時論》和《道果》的講解,道果筆記《阿森瑪》即是他所作。

  【16】降森.達瓦堅贊:公元12世紀時人,噶當派僧。

  【17】班智達:印度語,博通五明人的尊號。

  【18】克什米爾班欽:即班欽釋迦室利,公元1204年應古格王拉德之請來藏傳授戒律。朗達瑪滅佛後,佛教又得重光。他的傳戒系統,稱爲班欽律傳。

  【19】西涼闊端王:西涼,今甘肅武威地區,爲蒙古皇子闊端王的領地。公元1244年曾迎薩班到該地區議定西藏地區歸入祖國版圖事宜。

  【20】十叁萬戶:元朝在衛藏地區劃分了十叁個萬戶,南北拉堆二萬戶,曲米.甲措二萬戶,霞魯、香二萬戶,以上爲藏六萬戶;亞桑.帕筆二萬戶,甲瑪.蔡巴二萬戶,止貢.達隆二萬戶,以上爲衛六萬戶;加上衛、藏之間羊卓萬戶共爲十叁萬戶。

  【21】雅楚.桑結白:公元14世紀時人,他博通顯教,曾住持薩迦寺任法座。

  【22】絨敦.馬畏僧格:四川嘉絨地區人,繼承薩迦法座。公元1435年他在前藏澎波地區建那爛陀寺,並開辦講學院。

  【23】縧欽.然縧巴:縧欽指日喀則專區仁邦縣一帶。然縧巴是博通經教人的尊號。

  【24】吐丹朗傑寺:在日喀則專區南木林縣的達那河谷內,郭讓巴1473年建。

  【25】班欽.邦查松巴:班欽見前注,邦查松巴亦是尊號,傳說他一月中能熟讀《般若十萬頌》故有此稱號。其所建寺在薩迦的西南。

  【26】德頓巴.丹巴繞賽:德頓巴亦是尊號,意爲通七部經論之法師。其所建寺在前藏貢噶縣境內多吉紮寺之西,寺建於公元15世紀。

  【27】卻柯倫布寺:在熱瓦麥寺之東,朗饒河谷內,屬貢噶縣境。

  【28】釋迦喬丹:此人學識淵博有「班欽」之稱,早年信奉薩迦派法,後改信覺囊派。其所建寺在西藏日喀則南,建於1469年。

  【29】孟推魯珠:爲桑結培的再傳弟子亦曾參拜過刹欽之門。他得刹欽的《道果》,對徒說極密要門的傳授。據說刹欽只傳兩人,一人爲孟推,一人爲降仰欽則旺布,稱爲一對日月。

  【30】中觀應成派:中觀論中一個派別。主張「從色法到佛陀皆是緣起無自性,假名安立,名下無實義可得」,否定自性有,常用應成如何的論式以破敵方,故名應成派,或名隨應破派。

  【31】艾旺卻丹寺:在日喀則專區的納塘和霞魯之間。鄂曾任薩迦寺座主,後建鄂寺,自成系統,稱爲鄂派。鄂寺內分十八個紮倉,五個拉章,寺宇規模極大,爲薩迦派最大的密宗道場。

  【32】具足戒:即此丘戒。

  【33】沫欽.衮喬堅贊:沫是部落名兼地名,在後藏昂仁縣境,他是鄂欽的大弟子,得到縧曲森巴(大菩薩)的稱號,繼承鄂寺法座,後自建桑登寺和達摩林卡寺,弘傳鄂欽所有教授。

  【34】宗穹巴.安羌:宗爲地名,安羌是一種尊號,意爲掌密乘教主,他是喇嘛當巴的弟子白丹楚逞的及門。

  【35】大乘法王衮噶紮西:明史作昆澤思巴,封大乘法王,屬薩迦拉康拉章系統。

  【36】吐敦.衮噶南傑:生於拉薩市尼木縣的吞地方。依止宗巴得薩迦嫡傳教授,叁十二歲時(1464)在前藏貢噶縣境內建多吉丹寺,成爲薩迦教法在前藏弘傳之大道場,由於他系宗巴法統,故稱宗巴系,或稱貢噶系。

  【37】刹欽.羅賽嘉措:刹,地名,在薩迦的芒喀隆巴西。初信仰格魯派,在劄什倫布寺出家,後依止多仁巴,改信薩迦派,獲得各種不同教授,建芒喀吐丹根培寺,弘傳薩迦教法,自稱一系,稱爲刹系。

  【38】五世達賴:名洛桑嘉措,格魯派僧,又是過去西藏地方政府的創建人。1643年蒙古固始汗消滅了藏巴汗,扶持他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

  【39】《叁律儀論》:即《叁律儀辨別論》爲薩班所作。叁律儀: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40】新譯密咒派:公元11世紀佛教後弘期由仁欽桑布譯師和其後的譯師所譯密乘典籍稱爲新譯。

  【41】噶當派:譯言教誡派,公元11世紀時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來藏將所有教授傳與仲敦巴,由他弘廣,成一派系,名噶當派。

  【42】俱舍論:全名《阿毗達磨俱舍論》,公元5世紀時世親菩薩所作,通常列爲入佛門必修之課。

  【43】龍樹的中觀諸論:龍樹爲公元3世紀時印度人,爲中觀學派的開創人,中觀學中主要講諸法緣起性空之理。他的著作有《大智度論》、《七十空性論》、《中論根本頌》、《菩提資糧論》、《六十正理論》、《十二門論》、《回诤論》、《空行王正論》、《法界贊》等。

  【44】慈化諸論:慈氏又稱彌勒菩薩,主世俗空,勝義有論。相傳他傳與無著菩薩的諸論有:《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寶性論》、《辯法性論》、《辯中邊論》和《瑜伽師地論》等。

  【45】律論:梵名毗奈耶,爲專講持戒授戒之典籍。

  【46】量論:講因明或邏輯之典籍。

  【47】四續部:即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續。無上續中又分父續、母續、不二續等皆密乘經典。

  【48】根器或根機:指衆生的資質、秉賦和對佛法之堪能性。根分上、中、下叁等。

  【49】人天福報:下根人,只求今生來世,享福生天界,不求解脫,故只修善去惡,培植福德而已。

  【50】修心法門:顯教修心法門很多,如噶當派有七義修心、修心八座等。大意是修四厭離心、厭離世間、心向佛法;法入正道,不走旁門;道中斷錯,勿入迷途;錯亂歸道,轉爲道用,逆緣轉爲順緣等,如此則能漸漸實執。生死輪回之根,就是實執。

  【51】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指貪嗔煩惱,障複涅磐,不得解脫;所知障指由種種邪見妄知,障複菩提,不能了悟。密乘所說:「所知障」指業氣。

  …

《薩迦派概要(劉立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