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薩迦派概要(劉立千)▪P5

  ..續本文上一頁

  【52】叁乘人:聲聞乘、獨覺乘此二爲小乘,菩薩乘則爲大乘。

  【53】曆劫:顯教說菩薩修六度行要經曆叁大阿僧祗劫,還要在百大劫之間修叁十二相始能成佛。阿僧祗,梵語譯作無數,即言時間很長。

  【54】中陰:又名中有,佛教說人死後尚未投生的中間階段名爲中有,即俗所說之陰魂。

  【55】忽然垢障:或譯客塵,指暫時出現的非心固有之垢汙。

  【56】身垢:密教認爲身心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心之所積一切習氣垢汙皆熟於身,身所具者皆存於心,身心互相連系的,心解脫,身亦要解脫,修密法中無上瑜伽圓滿次第大多是爲淨身垢而解脫的。

  【57】見、行、行:見,就是見地、觀點;修,就是實際修法;行,就是行爲,指一切時中的行持。

  【58】六波羅蜜:譯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以此六行則可度脫生死,到達涅磐彼岸。

  【59】四耽著:耽著今生,非佛教徒,故於世事應收其心;耽著輪回,即非出離,故觀苦海輪回過失而收其心;耽著自利,非菩提心,故觀大慈悲和掊提心,則於小乘而收其心;耽著實執則非正見,故念諸法空,則於一切實執而收其心。此又名四收心。

  【60】厭離心:即厭惡塵世。

  【61】出離心:離叁界苦,求涅磐樂。

  【62】人身難得:以下皆有修心的教授,不贅。

  【63】瑜伽:義爲「相應」,即修某種觀修達到與某種事理相應。

  【64】菩提心:爲欲利他,求證菩提發殊勝之大乘心。

  【65】菩提心戒:修菩薩行所持之律儀,主要以不損他而成辦他利爲因之戒律。

  【66】深道法門:指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

  【67】叁摩地:即入定,心定於一處而不動的境界。

  【68】淨治相續:相續指心,治心垢汙成爲清淨。

  【69】金剛乘:即密乘,喻教法之堅利如金剛。

  【70】四大灌頂:無上續之瓶、密、智、句四大灌。

  【71】生圓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72】佛的身智:佛身有四身,法、報、化、體性四身;智有五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或又總爲二智,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其它如五眼六通均爲佛之智慧德相。

  【73】五蘊四大: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爲物質和精神元素。物質元素中亦蘊藏有精神因素之煩惱種子,即密教中所說之「風」。

  【74】五身:法身、報身、化身、體性身和不變金剛身。

  【75】耳傳:曆代上師將極爲秘密之竅訣,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授弟子。

  【76】灌河:灌頂加持之力喻如江河,滔滔不絕。

  【77】壇場:又名壇城,梵語曼荼羅,即本尊佛神所居之宮殿。

  【78】叁昧耶戒:密乘戒名。

  【79】開示見宗: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薩迦派之直指之見爲輪回涅磐無別見,或明空無別見。

  【80】授教敕:灌後之隨賜修法等。

  【81】真俗無別:真指勝義,俗指世俗,即勝義世俗二谛無別,或名二谛雙融。

  【82】含藏因續:含藏包容、因續、因位相續心爲一切染淨之所依,這因位相續心中就包容有凡夫的無明業惱,也包括修瑜伽者之脈、字、界、風,作爲修密依據,也包括有佛的法、報、化叁身。換言之輪回涅磐(字庫無此字)和身心都包含在此如來藏的心中。

  【83】脈、字、風、界:脈,即圓滿次第中所說之叁脈四輪;字,即六道輪回種子字及涅磐般若母字,俱在脈中故又稱字脈;界,即甘露明點等;風,即全身之風息和命風,諸法皆心體性具,也是生命的根據。

  【84】叁界集:修圓滿次第,風脈收攝分爲初、中、後叁階段,出生叁種情況。

  【85】拙火燃熵:即圓滿次第中之燃臍火、化菩提液、生四喜等。

  【86】命勤(字庫無此字):操縱生命之法。

  【87】樂空雙運:大樂與空性融通。

  【88】四際:即四個階段。

  【89】事相:指未灌頂前之前行,如設供結印等。

  【90】擇師:即事前應選擇上師,要以學行兼優而確有修證之經驗者爲依止。

  【91】道相: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薩從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證境。

  【92】風回:風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規。

  【93】外界粗境:指能透視或遠視他方凡塵世界,非能視佛的殊勝世界。

  【94】四壇城:指法、報、化、體性四身所居之壇城。

  【95】有漏神通:神通指天眼、天耳等特異功能。有漏者即雖有其神力仍不出輪回;無漏者則爲之智慧德相和一切神力,皆離煩惱。

  【96】增益損減:就是不需要與不足者添加,多余者減除,即俗說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正確。

  【97】親近因:指修風脈。

  【98】萬法唯心:薩迦修密叁要中有「成境爲心」,不許外境是有,這頗類似唯識的觀點。

  【99】我法二執:我執,執五蘊爲我;法執,執一切諸法是實有。以空性正理破二種我執,即證我空法空二種無我。

  【100】實執戲論:執實有生、滅、去之本性等等之偏見。

  【101】二取:能取和所取,即心和境,或精神物質。

  【102】勝義有:就是在終結意義上來說,它都是存在的、實有的。唯識承認阿賴耶爲實有,薩迦承認如來藏爲勝義有,即承認有真常本性。

  【103】因位時之智慧勇識:此指明空赤露之平常心。因位即指衆生位本具。

  【104】俱生無明:與生俱來之無明,如我執、法執二執,所知障、煩惱障二障等皆屬之。

  【105】法界:萬法所依之處,或名實際,或名實相等。

  【106】加行四位:加行,在正行之前添加之行,大乘顯教修菩薩行有四加行,暖(字庫無此字)、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差別。

  【107】明、增、得:密乘指風息歸脈出現的叁種境界。

  【108】見道:爲菩薩五道之一。

  【109】十地:密乘許菩薩成佛要經曆十叁地,稱爲大菩提道。前十地同顯教,後十一、十二、十叁,叁地爲金剛乘之地道。

  【110】本分天真:指此覺性非由造作,自然而成。

  【112】智慧之相:指佛土莊之清淨世界,此爲佛智所生故。

  【113】本元俱生智:即本有覺性,或不待師教自然而有之智。

  【114】真如:離諸法之體性虛妄,故名真;常住而不變改故名如。

  【115】本元俱生心:即本有真心。

  【116】自證智:非由他得,自己證悟之智。俗語中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此自知便類似是自證。

  【117】散亂:即跑失。

  【118】邊執:「邊」就是偏於一面,邊執即執斷、常、有、無等之偏面。

  【119】樂空俱生智:樂是心,空是境,心境是統一的,故名俱生,由迷致淪爲二分(二取)。若用甚深方便,則能引發引此智。此智能斷隱藏在身心深處之八十種自性分別業風,徹斷生死之根,故說樂空見爲拔毒之見。

  【120】生死流轉:即輪回,謂衆生在六道中此死彼生,輪轉不息。

  【121】桑浦之門:桑浦在拉薩市西拉薩河南岸,噶當派創始人仲敦巴和其師弟俄.勒必喜饒在1073年修建內邬陀寺,後由羅敦俄.勒必之侄俄.羅敦喜饒繼續住持,設立中觀、般若、量論等學講研之經院。來此求學者頗多,後來發展成上下兩院,培育了不少的顯教經論人才。凡遊學於此院者則稱爲桑浦門人。

  【122】他空、自空:此爲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法語。說諸法真性自體不空,加在真性上的東西則名爲他空,若諸法本身是因緣生法,自體本空者則名爲自空。

  【123】叁瑜伽:甯瑪派把無上瑜伽分爲叁瑜伽。一、麻哈瑜伽,約當新派之生起次第;二、阿魯瑜伽,約相當新派之圓滿次第;叁、阿底瑜伽,即爲大圓滿屬於見性法門。

  【124】真常本性論:承認萬法有個真實本性,是永遠存而不生不滅的。

  參考書目

  《薩迦世系史》 阿旺貢噶索南著

  《藏文文選--薩迦派》 白瓦爾.卻美多吉著

  《密乘要集》 八思巴輯

  《知識總彙》 公珠.雲丹嘉措著

  《宗派源流》 土觀.洛桑卻季尼瑪著

  《青史》 桂洛.迅魯白著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漢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衛藏道場勝迹志》 欽則旺布著

  

《薩迦派概要(劉立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