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三乘人:声闻乘、独觉乘此二为小乘,菩萨乘则为大乘。
【53】历劫:显教说菩萨修六度行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还要在百大劫之间修三十二相始能成佛。阿僧祗,梵语译作无数,即言时间很长。
【54】中阴:又名中有,佛教说人死後尚未投生的中间阶段名为中有,即俗所说之阴魂。
【55】忽然垢障:或译客尘,指暂时出现的非心固有之垢污。
【56】身垢:密教认为身心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心之所积一切习气垢污皆熟於身,身所具者皆存於心,身心互相连系的,心解脱,身亦要解脱,修密法中无上瑜伽圆满次第大多是为净身垢而解脱的。
【57】见、行、行:见,就是见地、观点;修,就是实际修法;行,就是行为,指一切时中的行持。
【58】六波罗蜜:译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以此六行则可度脱生死,到达涅磐彼岸。
【59】四耽着:耽着今生,非佛教徒,故於世事应收其心;耽着轮回,即非出离,故观苦海轮回过失而收其心;耽着自利,非菩提心,故观大慈悲和掊提心,则於小乘而收其心;耽着实执则非正见,故念诸法空,则於一切实执而收其心。此又名四收心。
【60】厌离心:即厌恶尘世。
【61】出离心:离三界苦,求涅磐乐。
【62】人身难得:以下皆有修心的教授,不赘。
【63】瑜伽:义为「相应」,即修某种观修达到与某种事理相应。
【64】菩提心:为欲利他,求证菩提发殊胜之大乘心。
【65】菩提心戒:修菩萨行所持之律仪,主要以不损他而成办他利为因之戒律。
【66】深道法门:指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
【67】三摩地:即入定,心定於一处而不动的境界。
【68】净治相续:相续指心,治心垢污成为清净。
【69】金刚乘:即密乘,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
【70】四大灌顶:无上续之瓶、密、智、句四大灌。
【71】生圆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72】佛的身智:佛身有四身,法、报、化、体性四身;智有五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或又总为二智,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其它如五眼六通均为佛之智慧德相。
【73】五蕴四大: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为物质和精神元素。物质元素中亦蕴藏有精神因素之烦恼种子,即密教中所说之「风」。
【74】五身:法身、报身、化身、体性身和不变金刚身。
【75】耳传:历代上师将极为秘密之窍诀,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弟子。
【76】灌河:灌顶加持之力喻如江河,滔滔不绝。
【77】坛场:又名坛城,梵语曼荼罗,即本尊佛神所居之宫殿。
【78】三昧耶戒:密乘戒名。
【79】开示见宗: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萨迦派之直指之见为轮回涅磐无别见,或明空无别见。
【80】授教敕:灌後之随赐修法等。
【81】真俗无别:真指胜义,俗指世俗,即胜义世俗二谛无别,或名二谛双融。
【82】含藏因续:含藏包容、因续、因位相续心为一切染净之所依,这因位相续心中就包容有凡夫的无明业恼,也包括修瑜伽者之脉、字、界、风,作为修密依据,也包括有佛的法、报、化三身。换言之轮回涅磐(字库无此字)和身心都包含在此如来藏的心中。
【83】脉、字、风、界:脉,即圆满次第中所说之三脉四轮;字,即六道轮回种子字及涅磐般若母字,俱在脉中故又称字脉;界,即甘露明点等;风,即全身之风息和命风,诸法皆心体性具,也是生命的根据。
【84】三界集:修圆满次第,风脉收摄分为初、中、後三阶段,出生三种情况。
【85】拙火燃熵:即圆满次第中之燃脐火、化菩提液、生四喜等。
【86】命勤(字库无此字):操纵生命之法。
【87】乐空双运:大乐与空性融通。
【88】四际:即四个阶段。
【89】事相:指未灌顶前之前行,如设供结印等。
【90】择师:即事前应选择上师,要以学行兼优而确有修证之经验者为依止。
【91】道相: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92】风回:风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规。
【93】外界粗境:指能透视或远视他方凡尘世界,非能视佛的殊胜世界。
【94】四坛城:指法、报、化、体性四身所居之坛城。
【95】有漏神通:神通指天眼、天耳等特异功能。有漏者即虽有其神力仍不出轮回;无漏者则为之智慧德相和一切神力,皆离烦恼。
【96】增益损减:就是不需要与不足者添加,多余者减除,即俗说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正确。
【97】亲近因:指修风脉。
【98】万法唯心:萨迦修密三要中有「成境为心」,不许外境是有,这颇类似唯识的观点。
【99】我法二执:我执,执五蕴为我;法执,执一切诸法是实有。以空性正理破二种我执,即证我空法空二种无我。
【100】实执戏论:执实有生、灭、去之本性等等之偏见。
【101】二取:能取和所取,即心和境,或精神物质。
【102】胜义有:就是在终结意义上来说,它都是存在的、实有的。唯识承认阿赖耶为实有,萨迦承认如来藏为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
【103】因位时之智慧勇识:此指明空赤露之平常心。因位即指众生位本具。
【104】俱生无明:与生俱来之无明,如我执、法执二执,所知障、烦恼障二障等皆属之。
【105】法界:万法所依之处,或名实际,或名实相等。
【106】加行四位:加行,在正行之前添加之行,大乘显教修菩萨行有四加行,暖(字库无此字)、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差别。
【107】明、增、得:密乘指风息归脉出现的三种境界。
【108】见道:为菩萨五道之一。
【109】十地:密乘许菩萨成佛要经历十三地,称为大菩提道。前十地同显教,後十一、十二、十三,三地为金刚乘之地道。
【110】本分天真:指此觉性非由造作,自然而成。
【112】智慧之相:指佛土庄之清净世界,此为佛智所生故。
【113】本元俱生智:即本有觉性,或不待师教自然而有之智。
【114】真如:离诸法之体性虚妄,故名真;常住而不变改故名如。
【115】本元俱生心:即本有真心。
【116】自证智:非由他得,自己证悟之智。俗语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此自知便类似是自证。
【117】散乱:即跑失。
【118】边执:「边」就是偏於一面,边执即执断、常、有、无等之偏面。
【119】乐空俱生智:乐是心,空是境,心境是统一的,故名俱生,由迷致沦为二分(二取)。若用甚深方便,则能引发引此智。此智能断隐藏在身心深处之八十种自性分别业风,彻断生死之根,故说乐空见为拔毒之见。
【120】生死流转:即轮回,谓众生在六道中此死彼生,轮转不息。
【121】桑浦之门:桑浦在拉萨市西拉萨河南岸,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和其师弟俄.勒必喜饶在1073年修建内邬陀寺,後由罗敦俄.勒必之侄俄.罗敦喜饶继续住持,设立中观、般若、量论等学讲研之经院。来此求学者颇多,後来发展成上下两院,培育了不少的显教经论人才。凡游学於此院者则称为桑浦门人。
【122】他空、自空:此为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法语。说诸法真性自体不空,加在真性上的东西则名为他空,若诸法本身是因缘生法,自体本空者则名为自空。
【123】三瑜伽:宁玛派把无上瑜伽分为三瑜伽。一、麻哈瑜伽,约当新派之生起次第;二、阿鲁瑜伽,约相当新派之圆满次第;三、阿底瑜伽,即为大圆满属於见性法门。
【124】真常本性论:承认万法有个真实本性,是永远存而不生不灭的。
参考书目
《萨迦世系史》 阿旺贡噶索南著
《藏文文选--萨迦派》 白瓦尔.却美多吉著
《密乘要集》 八思巴辑
《知识总汇》 公珠.云丹嘉措著
《宗派源流》 土观.洛桑却季尼玛著
《青史》 桂洛.迅鲁白著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汉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卫藏道场胜迹志》 钦则旺布著
《萨迦派概要(刘立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