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P4

  ..續本文上一頁統統是散地凡夫,散地凡夫的心就是散亂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像你做人,就有眼睛和鼻子。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本願,就是以這樣的衆生做爲救度的對象,而發出誓願說:「這樣的衆生稱念我的名號,必然來到我的淨土。」所以,不是從我們心上去找,而是看我們是不是專稱彌陀名號。這個專,在行業上是專稱彌陀名,專拜彌陀佛;在心相上,也是專靠倒阿彌陀佛的誓願。我們能往生,不是自己有修行、心清淨,不是的,是因爲佛的誓願可靠。善導和尚說:「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是佛願不虛的緣故,我們稱念,必得往生。

   昨天也有蓮友問:「念佛心有妄想、散亂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是不用問的,絲毫不用問,本來就是這樣的衆生嘛!如同說「我長得胖怎麼辦?」長得胖就胖子念佛嘛,沒有關系,跟你的長相如何沒有關系,跟你的心怎麼樣也沒有關系,只是我們認爲有顧忌。

   就好像我們乘船過海一樣,你能不能過海,唯一的條件是你要一直坐在船上,你要乘上船。至于說乘上船之後,是不是要一心一意地坐船?是不是要怎麼樣記得我在船上?也未必如此。偶爾你可以想一想家裏的事,但這麼一想,是不是就跑到家裏去了呢?還在船上;偶爾也會看一下風景,但是我們心裏很安心:我已經坐在船上,我們的重心在船上,重量都在船上。

   我們念佛也一樣,是把我們整個的心靠倒在阿彌陀佛的船上,「我稱念彌陀名號,不管怎麼樣,一定往生!」──這是保證下來的事情。至于心中的妄想、雜念,不必過多地去考慮。你經常念佛,妄想自然會少。去年的妄想、雜念今年還在嗎?早就沒有了,你不用管它,它就沒有了,它沒有根啊;昨天的妄想今天也沒有了;前一念的雜念現在也過去了。凡夫的心就這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叫生滅,如煙如雲。而我們念佛的心呢?昨天念、今天念,天天念,昨天信阿彌陀佛的誓願,今天還如是信,明天還這樣如是信。念佛是如是行,今天、明天,一直不改變,只有這個是一生不改變的。至于說心中其它的想念,都是不斷改變的,不能構成障礙。

   像一座山一樣,巍巍的青山,它在那裏屹然不動;山的半腰有雲霧,飄來飄去,這雲霧能夠撼動山嗎?它來就來,山不會說:「哎!你別來,一來我就亂了。」雲來了就來了,雲走了就走了,山還是山。

   那我們的心正念堅固,我們念佛的心,就像青山一樣堅固不動;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就像青山一樣,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因爲你心中有妄念的雲霧,就不救度,「要你沒有妄念的雲霧,我才救度」,阿彌陀佛能這樣嗎?他說「十方衆生」啊,包括不包括妄念衆生?十方衆生當然包括有妄念的、有散亂的衆生,阿彌陀佛說「稱我名號,我則必然救你」,那我們稱佛名號,佛當然會救度,若不救度,「不能令稱我名號的妄念衆生往生我的淨土,我則不成佛!」而現在已經成佛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不改變的──永不改變的名號,永不改變的救度和永不改變的慈悲。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論如何,必然往生!這個千萬不要懷疑,這是永遠不改變的,這就像巍巍的青山一樣。

   本來念佛法門不簡行住坐臥、士農工商,做什麼職業都可以,這些都是世間的生滅法,而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是永不改變的,佛的救度是永不改變的。所以,不用擔心。

   雖然說知道不論定心、散心,只要念佛一定往生,但我們心中還是期望雜念少一些,煩惱少一些,對不對?那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這就要有所方法,要能夠攝心,大家可以嘗試印光大師所提倡的「十念記數法」,只是不要誤會不這樣就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沒有這個要求,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好像阿彌陀佛不要求你穿什麼衣服,而我們總是希望穿得整齊一些、漂亮一些,那是你的事。

  

   善導和尚依據經文告訴我們:要專稱彌陀佛名。而這個「專」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謂「一向」,就是一個方向。從時間上來講,現在聽到這個法門,一直念佛到臨終不改變,叫一向。比如說,念個兩年叁年,然後我不念了,「念佛念好了,我修別的法門了……」那就不叫一向了,就改了。

   好像我們乘船過海,乘到半途中,你就改了,那就不叫一個方向了。坐車也一樣,坐直達車,從這裏直接到北京,就一個方向不改變。如果中途哪一站下來,換了別的車,那就不能到北京了。

   我們念佛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叫做「一輩子的念佛」,不改變。

   一向,唯向著佛這個方向,總是想到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稱念彼佛名號,如果不能往生,彼佛則不成佛!無論如何,從佛的誓願來考慮,叫一個方向。

   我們很多人念佛不是一向,他一邊念佛一邊想:我這樣能往生嗎?他的思想轉過來了,轉過來看自己了。叫你一向,是看到佛那個地方。就像晚上有月亮,你擡頭對月亮看,就見到光明了,如果回過頭來往黑房間裏看,就看見一片黑暗,是不是?我們的心就是黑房子,有罪業,有妄念,有煩惱,你越看越覺得不能往生。本來往生不是靠你這顆心的。你有這樣一顆煩惱、妄念、黑暗的心,佛正要救這顆心!你不能說「這樣不能往生」,佛要救的正是這樣的心。

   就好像我們到醫院看病一樣,我們要相信醫生,醫生告訴你怎樣治病,你卻說:「我這麼重的病,你看我都病成這樣子!」這麼一想,就沒有信心了,「……這樣還能治好嗎?」醫生就是要治這樣的病人。正是由于病重,醫生才要治。

   正因爲我們煩惱重、業障重、罪業深,阿彌陀佛說:你念佛,滅除罪障;念佛,佛力救度;念佛,仰佛誓願往生淨土。所以,不可以因爲自己罪業重而懷疑念佛往生,也不可以因爲心中有妄想、散亂而不念佛,「這樣怎麼能往生?」然後把念佛放下來,去修心了。

   正因爲是這樣的衆生,所以必須念佛。這樣的衆生,你不念佛,還有什麼法門能修得成呢?如果念佛法門都不能成,那一切法門都不能成。

   所以,經常思惟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內心自然就有光明了,知道往生一定,這叫一向。就像我們剛才做的比喻一樣,坐船過海,你要想到這條船很有力量,很堅固,很穩當。坐船是靠船的力量過海,你不能站在海邊想:我又不會遊水,這麼大的浪,這麼冰冷刺骨,我這怎麼過海?人家跟你說:「不是靠你會遊水,是靠坐船過海的。」你說:「我知道靠坐船過海,可是我不會遊水,那怎麼過海?」人家再跟你說一遍,「不是靠你會遊水,是靠坐船過海!」你又說一遍:「我也知道,靠坐船過海,可是我不會遊水,怎麼能過海?」人的腦子啊,就是轉不過來。人家跟你說念佛往生,說得很清楚,念佛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誓願,你說:「我也知道念佛往生,可是你看我的心,這麼的妄想、散亂,這麼的罪重,我怎麼能往生?」哪個靠你的心去往生呢?不叫你靠念佛往生嗎?你這個心是要抛棄掉的。

   再叁跟他講,有的人就是轉不過來,「念佛往生,我知道念佛往生,可是……」你可是什麼?你念佛好了,你知道念佛往生,你就念佛,念佛往生是沒有條件的。有人說:「念佛往生,可是……如果不能讀經的話,念佛就不能往生。」「可是……如果心達不到功夫成片,就不能往生。」像這些種種想法,都是沒有依據的。但是,這樣的想法最容易被人相信,而佛講的話,他反而不相信,你說怪不怪呢?這樣的想法,只要一個人講,底下保證有十個人說:「啊,對呀!」都贊同。爲什麼?因爲十個人都是這樣的凡夫,都是抱著凡夫的見解,所以有人一講,他就說:「對啊,是這樣。」比如說,我們信佛了,我們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那大街上,還有很多不信佛的,他們在一塊兒談論了,「哪有極樂世界啊?我看他們在信迷信。」只要一個人講,馬上一百個人贊成,「對啊!那些老太婆都在搞迷信,哪裏有極樂世界?」但是,這一百個人都贊成,他們講的話算數嗎?他們不能算數,因爲他們是疑惑心中所說,而我們念佛的人就知道一定有極樂世界。同樣道理,你對阿彌陀佛的誓願、對念佛不了解,你說:「哪裏那麼容易往生?」一百個人都贊同你,這一百個人都是疑惑心中所說,不能爲依據的。那依誰所講的呢?依佛的誓願,依祖師(善導和尚)的開導,規範我們的心,知道念佛必往生,依佛本願故。不然,怎麼說稱念名號是正定之業呢?阿彌陀佛不會欺騙我們,決定可以往生──這個心建立不起來,你就在淨土門外面打轉,沒有入門。

   「一向」還有一種含義:我們凡夫的心往往都是分岔的,都是兩個,善哪,惡啊,這就兩個了吧──兩向了;持戒,破戒,又是兩向;出家,在家;功夫深,功夫淺……所有的想法,我們都會在兩個當中選一個,善和惡,一想:惡人念佛難得往生,善人才能往生;吃素,吃葷,「如果不吃素,念佛怎麼能往生?吃素才能往生。」持戒,破戒,「如果不持戒,念佛怎麼能往生?持戒才能往生。」到底是念佛往生還是持戒往生呢?他說要加起來,「持戒念佛往生」。這不是阿彌陀佛的誓願,阿彌陀佛沒有講到「持戒衆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說「十方衆生」,十方衆生就包括持戒、破戒、無戒,包括出家、在家,有智、無智,男人、女人,有修、無修,統統包括在內,才叫十方衆生。所以,阿彌陀佛的誓願,他就是一向,他不講兩句話。而我們的心中,往往就是兩個,兩個就是分別,分別就是顛倒,顛倒就是輪回,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大家念佛,不要談這些細枝末節,這叫是非的事情,你講這些事,決定不在佛法正道上,必定在搞是非,你到底是鼓勵人家念佛還是鼓勵人家行善?「當然鼓勵念佛了,也鼓勵行善。」那你先把念佛講清楚,行善第二個層次再講。既然念佛一定往生,做爲佛弟子的──世間之人尚且要遵紀守法、孝養父母,那你想想看,做佛弟子應該怎麼做呢?道理不是很明白嗎?當然應該來行善。

   比如說,一個病人,他到醫院去看醫生,醫生只有一個想法:我怎樣對症下藥。他會不會問這個病人,「你是男人是女人?男人才看,女人不看;你是不是小偷?是小偷我不給你看病。」那你這個醫生叫多管閑事。醫生的藥也不會有分別,說這個藥,小偷吃下去不治感冒,不偷東西的人吃下去才治感冒。這是兩回事。你現在找醫生看病,治好你的病是醫生的職責,即使你有盜竊罪,那麼有國家的法律,那是另外一回事,另外一方面要規範你。

   我們現在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情,這六字名號,不論何人來稱念它,一定往生。至于說你這個人是善是惡,那是另外的規範,另外的教理,另外的說明。何況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講的善和惡就沒有意義了,到極樂世界成佛菩薩才是真正意義的善,不然的話,你在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惡,你這輩子是善人,下輩子可能是惡人,爲什麼?六道輪回啊,轉來轉去啊,這輩子在天上,下輩子可能在地獄。有什麼資格講呢?前面講善人,後面就成了惡人了。

   念佛不談這些,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我們的身份念佛,決定往生;他是什麼樣的人,以他的身份念佛,決定往生,大家念佛統統往生,個個成佛,有什麼不好啊?難道不是皆大歡喜嗎?這個叫做一向。

   我們不懂得這一點,往往就會搞是非,因爲自己吃素了,就去要求人家,「你看,某某人念佛,都不吃素!」好像吃素比念佛還重要一樣。我們應該主次分明,念佛是第一的,剩下的,慢慢教育。像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孝順聽話,這個是前提,然後再說你有沒有工作能力、能賺多少錢,對不對?如果一個孩子都不孝順,還打罵父母,那賺再多的錢有啥意思啊?首先要聽話,是好孩子,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能夠勞動致富,能夠功成名就,那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能聽父母的話,仍然是父母的好孩子,因爲能力有大小啊。那麼,佛看衆生也一樣,菩薩當然很好,六度萬行都很好,可是在凡夫來講,你能夠相信、孝順于佛,相信佛的誓願,完全靠倒佛,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這就順了佛的誓願,佛就歡喜了。其它方面慢慢再來調教。何況我們在這個世界有種種的障礙,如果能到淨土的話,自然轉惡成善。

  私雲: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觀以來十叁觀是也。

  散者初叁福業後九品業是也。

  此定散二善中雖說諸往生行,

  然佛本願者,唯在名號,

  故釋迦牟尼如來唯以名號付囑阿難尊者也。

   意義好懂。爲什麼付囑念佛,而不付囑定善散善?因爲阿彌陀佛本願唯是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只把稱名念佛付囑給阿難。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