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P3

  ..续本文上一页向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通通能够往生,所以叫「定散两门之益」,这两门都有利益,回向都可以往生(当然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两门当中,所以接下来说「望佛本愿」,「望」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眼睛看到哪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站在这里,眼睛望到那里,人虽然站在这个地方,眼睛望到那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虽然站在自力我执众生根机这个地点,给你讲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并不是就站在这个地方不动,他是这样讲、这样讲,讲到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比喻,一开始绕了很多弯子,但心里边是望着我那句话而讲的。释迦牟尼佛千讲万讲,最后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出来,所以叫「望佛本愿」。

   从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就「望佛本愿」了。一开始,韦提希夫人说:「佛啊,我要往生净土。」她又没说哪个净土,可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这样的连因果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净土去,十方净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能去,因为这尊佛发了殊胜的本愿,才使凡夫往生净土。所以韦提希夫人虽然求生十方净土,而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本愿,专门把极乐净土显现得特别庄严、美妙,让韦提希夫人来选择,这叫「望佛本愿」。

   《观经》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愿」,我略提几点。比如讲到第九真身观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么高的佛身,说:「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不是「望佛本愿」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摄受念佛众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和尚讲:「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从而引导你进入念佛,佛光摄取不舍。

   然后讲到散善,散善里讲到上辈大乘善、中辈小乘善,到最后,大乘善也没有,小乘善也没有,世间善也没有,只有造恶凡夫,为这样的众生讲到了下辈三品,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十声,这都是「望佛本愿」。

   来到最后,更是只有一个,不用比较的──已经不用比较的方法,是完全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定善、散善不提了,专提一种。

   可以用三层比喻来说明《观经》开显的次第。第一层叫「为莲故花」,第二层叫「花开莲现」,第三层叫「花落莲成」。

   就像莲花,莲花外面有花叶、花瓣,中间有莲蓬。第一个叫「为莲故花」,什么叫「为莲故花」呢?为了收获莲蓬子(莲子才有效用),所以有莲花,叫「为莲故花」;莲花开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就来到第二个阶段,「花开莲现」,「为莲故花」的时候,还是个花苞,莲蓬看不见,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一开始讲定善、散善,就是莲花的花叶,讲念佛,就是里边的莲蓬,开始讲定善、散善,念佛还没有讲,你看不见,不知道是讲念佛,好像被莲花包起来,里面的莲蓬没有显示出来,但目的是在里边,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是要讲念佛,但是一开始不能完全讲出来,所以叫「为莲故花」,为了讲念佛而讲定善、散善。

   到第二个阶段就「花开莲现」,莲花绽开了,莲蓬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当中讲到念佛了,比如刚才讲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虽然是讲观佛,但把念佛安插进去了──莲蓬显示出来了,在散善里边也讲到念佛,「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观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莲花、莲蓬都显现出来了。

   到最后结尾,「花落莲成」,莲花瓣打开之后,慢慢就凋谢了,独独将莲蓬显示出来了,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就弃舍了,不讲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这叫「花落莲成」,到这个时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边,从杂行杂修而入专修念佛。我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太骄慢了,如果没有佛这样的智慧,讲这部《观经》,我们连门都摸不着。渐渐引导,「望佛本愿」,「意在众生」,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散善,意思是要我们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结尾,就付嘱弥陀佛名给阿难。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是如此,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再不专修念佛,那就是和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唱反调,你就不叫顺佛语了。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净土宗的根本宗旨。在这部《观经》里边也讲到观佛身,但是佛的本愿不是观佛身,而是称弥陀佛名,所以说:弥陀佛名是我们信仰的唯一对象。不是其它佛名,也不是弥陀的身相光明(这个凡夫观不来),而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唯一的。

  口念与心念

   弥陀佛名,也不是要我们怎样地忆想清净,是口称弥陀佛名。「称」,就是我们开口念出声音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些人问了:「我在心中念行不行?」心中念当然行,心中念弥陀佛名,也是念佛名,不过,心中念跟口中念哪一个容易?口中念比较容易。如果心中的烦恼非常多,今天的事情非常杂,心中是念不了佛的,想别的去了。但是,虽然心中杂乱,嘴巴还能念佛,对不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有的莲友讲:「师父啊,我边念佛边打妄想,怎么办?」这个就对了啊!不是你打妄想对,念佛法门正是这样的,口称名号。如果要清净念佛,那你打妄想,你念不了佛。

   就这么简单容易,就是:你心中虽然有妄想,口中能念佛、愿往生,就符合条件,就达到标准了。

   比如一个小孩子,你教他念佛,你是告诉他口称名号还是告诉他心中念佛啊?「哎,小宝宝,你心中念佛。」他不知道怎么心中念佛。你说:「哎,这样念:阿—弥—陀—佛。」他也会念,那么小孩口称就容易了;还有,比如说一些弱智的人,不太正常,你叫他念,他也会念。如果你对他讲「你心中念佛」,他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所以,口称名号非常容易。还有鹦鹉、八哥,念佛也能往生,它是心中念吗?它只能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你念,它也念,它就是口中念,就口称名号,愿生净土。八哥有没有愿生的心?我们也不知道,或许有,但既然它是禽类,或许没有,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它经常念佛,因为经常念佛的缘故,名号有这种作用,使得它自然往生。所以,八哥死了,身上还有舍利。如果是一个傻瓜,他如果像八哥一样,从早到晚念阿弥陀佛,保证往生!不用多讲了,只管念佛就行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清净心不清净心,只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念佛念多了,真能开智慧,那就不会还是傻瓜了。比较起来,口称跟心念,口称为容易。

   口称佛名能往生,心念佛名能不能往生?当然也往生。散心念佛能往生,定心念佛能不能往生?当然也能往生。说散心、口称,并不是反对定心、忆念,而是定心忆念比较难,有人做不到,阿弥陀佛不以定心为本愿,只要散心,相续口称佛名就可以往生,真是再也没有比这更简单,也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了。

   我们前天学到《观经》下下品,那里边也是讲口称念佛的。下下品的众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他本来应当堕落恶道;遇到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第一个「念」就是心中念,心中念不起来了,善友告言:「你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心念不能,转为口称,这样口称,就能往生,以称佛名故,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剎那之间,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各位念佛,不要想「我怎样念佛?心里怎么怎么样……」你就只管念,决定往生!这就是净土门易行道。如果一定要心里面怎样清净,我们还不容易做得到。你经常念佛,心里面自然而然就清净了。所以法然上人说:「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你只管念佛,自然而然就有这样效果。又说: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府莫忘失!」

  念佛时心散乱怎么办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对整个净土宗念佛法门所作的结论性的解释。

   称念弥陀名号,是不在于我们的心是散乱还是不散乱,因为凡夫既然堕在散地当中 ──所谓「三界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属于欲界,欲界是散地,色界、无色界叫定地,你要有禅定工夫,才可以生到色界、无色界。那么在欲界当中,…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