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样,很清楚,其中特别是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的美妙,韦提希夫人就讲:「世尊,这些国土都很清净庄严,都有光明,不过我选中了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也不是韦提希夫人自己有智慧选择,是释迦牟尼佛用神力加持她。其它的国土虽然都很好,但特别把极乐世界的美妙精华显示出来。
定善
韦提希夫人说:「我今愿生极乐世界,愿佛告诉我,如何思惟,如何正受。」经云:「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谓「思惟」、「正受」都是指观想,「你告诉我,怎样观想去往生?」因为韦提希夫人听闻过佛法,但还不知道称念弥陀名号去往生,以为要通过观想,以为观想的功德殊胜(一般人都这样认为),这样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就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十三定观,因为韦提希夫人问的是定观,所以,讲了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华座观后面是像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宝像;然后是真身观,观六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的阿弥陀佛真身;然后是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观,一共十三观,这叫定观。
散善
定观之外,韦提希夫人没有请求散善。释迦牟尼佛亲自开散善,即三福九品。为什以开散善呢?因为能修定观的人很少,不入禅定是观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来请求,释尊自开三福之门,以摄散动根机。三福大家会不会背?
第一福叫世福,世间的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生而为人,当然应该孝养父母,在世间福报中,把这放在第一;我们做人,也是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间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是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当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受持三归」,归依佛、法、僧三宝了;「具足众戒」,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威仪」,佛法里不仅有大的行为要求,也有细小的要求,所谓「八万四千细行」,叫威仪。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内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三,大乘行福,这是大乘佛法的内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发菩提心」是一般圣道法门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胜的。你不发菩提心、不愿广度众生,怎么成佛呢?所以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二种: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要深信。我们很多人讲信因果,都很浅,甚至烦恼一来,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刚才(所说的)韦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说:「世尊哪,我没干过坏事啊,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啊?」(以前所做的事)她忘记了。平时讲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实大家连「信因果」这三个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你,你决定不会生气,因果报应嘛!你不仅不会生气,内心还觉得:「对不起,我以前打过你,我本来找着还都还不上,现在劳你大驾,亲自上门让我还,谢谢你,把我这段业债消掉了。」心里边觉得对不起人家。而我们不是的,「我没惹你,你干吗打我呀!」这叫深信因果吗?做生意亏本了,也在那里发脾气了,「念佛怎么没有感应哪?」这统统不叫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读诵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等;「劝进行者」,劝导其它的人,要精进努力地修行。
这叫散善三福。
我们在座各位,定观修不来,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讲了散善,孝养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师长,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观,散善比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散善九品的前三品:上辈上品、上辈中品、上辈下品,这三品是学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辈上品、中辈中品,这两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辈下品,是学世间善法之人,孝养父母等,他也没学大乘,也没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间行善。这六种人是善人,一个比一个档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间善。
念佛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散善,还有人连世善都做不到。如果连世间善法做不到呢?比如说万年法灭以后的众生,就不能做到散善,五逆不孝的人,像阿阇世,他杀父杀母,他怎么孝养父母呢?他也做不到散善。所以,连散善三福都做不到的人,那又怎么解救他呢?释迦牟尼佛就在散善的最后三品,讲了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这三种都是没有善根的罪人,就为这三种众生讲念佛往生。
所以,念佛往生是根机越来越下,而法是越来越上,这样才能有我们的往生。
九品当中,有这样的次第。
付嘱
到最后,这部经十三定观也讲了,散善三福九品也讲了,然后念佛也讲了。那么,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一般人都认为观想殊胜,肯定要付嘱观佛三昧,「如果说散善不殊胜,那定善很殊胜;定善里边,如果说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不殊胜,那最起码真身观,观阿弥陀佛很殊胜。这个才是最好的,应该把这个流通下来。」可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的,他是散善不付嘱,不要说散善,定善也不付嘱,定善里边,不要说一般的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就连真身观都没有付嘱,而付嘱什么呢?到结尾的时候,做了总结,前面的定善、散善三福九品暂时告一段落,因三福九品到最后是引导到念佛,顺这个形势,底下就专门将念佛付嘱给阿难。
就是这一段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对阿难说: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话 ──那释迦牟尼佛讲得太多了,到底是哪一句呢?到底是全部受持呢,还是哪一部分呢?阿难必然在心中有所疑惑。阿难没有问,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不等他问,接着就解释说:「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受持我讲的话,它的要点,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才是我讲这部《观经》的要点,你要好好地记住。」
我们跟人家讲话,也要有要点。如果对方不能一下子了解你的心,你又不便于一下子把自己的真意说出来,一说出来,有时候不方便,那怎么办呢?就要绕弯子,对不对?有这个讲究吧?「你家里情况怎么样……」套感情,慢慢绕,慢慢引导到我们要讲的话的地方,到最后,把这句话抛出来,这叫方便引入真实,前面绕弯子,就叫方便,因为不便直说,一旦直说,有时候感情啊,面子啊……不太好说。比如说讨债,原来关系也不错,一下子就来开口要钱,不好意思,所以慢慢说,「我家里最近经济有点拮据,儿子要上学……」绕了一大堆,慢慢说,对方就明白了。
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讲称念弥陀名号,这么简单、殊胜,那有的人就不能接受,「太容易了,哪有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顺你的心,讲观想,这样观那样观;如果观想做不到呢,做不到没关系,散善,孝养父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我们听了也很高兴;如果能以佛法为镜子照一照自己,这些也做不到怎么办?慢慢到最后,就和盘托出,说:「阿难啊,你要持无量寿佛名!」讲了那么多,最后这一句是要点。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根据这一段经文,反过来从后向前看整个《观经》,就把《观经》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读《观经》,读不出来,因为《观经》的标题叫「观经」,本来讲观,而且讲观的内容很多,有十三观,很长很长;讲念佛的,只有几段,少数几段。所以,不在于文字的多少,万变不离其宗,它是引导到念佛三昧宗旨当中。善导大师做了这样的解释。大家来看: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
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这一段说明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用弥陀名号付嘱给阿难,要他流通于遐代。「遐」就是远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来久远的时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一直到法灭万年的时候。
善导大师接着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归宗结顶之处,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千开万阖,种种的讲说,就是引导到这一句,这一句话真叫做「一语千钧」,整个净土宗的宗旨,一锤定音。
所以祖师,弥陀示现,那就是弥陀示现,别人说不出来。
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观经》开始,这部《观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四个字,一直到「阿难,汝好持是语」,这么长一大段,这整个一部经,后面只有一点点小结(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虽说」,虽然说了,这个「虽说」是有寓意的,大师埋了一个伏笔,我们讲「虽然」,后面就有「但是」。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定散两门,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就怕你观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确实孝养父母,并以此回向求生极乐;你确实能够受戒,你确实能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诚心、深心、回…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