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P2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很清楚,其中特別是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的美妙,韋提希夫人就講:「世尊,這些國土都很清淨莊嚴,都有光明,不過我選中了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也不是韋提希夫人自己有智慧選擇,是釋迦牟尼佛用神力加持她。其它的國土雖然都很好,但特別把極樂世界的美妙精華顯示出來。

  

   韋提希夫人說:「我今願生極樂世界,願佛告訴我,如何思惟,如何正受。」經雲:「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謂「思惟」、「正受」都是指觀想,「你告訴我,怎樣觀想去往生?」因爲韋提希夫人聽聞過佛法,但還不知道稱念彌陀名號去往生,以爲要通過觀想,以爲觀想的功德殊勝(一般人都這樣認爲),這樣才可以去往生。

   釋迦牟尼佛就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講了十叁定觀,因爲韋提希夫人問的是定觀,所以,講了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華座觀後面是像觀,觀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寶像;然後是真身觀,觀六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麼高的阿彌陀佛真身;然後是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觀,一共十叁觀,這叫定觀。

  

   定觀之外,韋提希夫人沒有請求散善。釋迦牟尼佛親自開散善,即叁福九品。爲什以開散善呢?因爲能修定觀的人很少,不入禅定是觀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來請求,釋尊自開叁福之門,以攝散動根機。叁福大家會不會背?

   第一福叫世福,世間的善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生而爲人,當然應該孝養父母,在世間福報中,把這放在第一;我們做人,也是老師教育培養出來的,所以要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間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是善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當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叁句。「受持叁歸」,歸依佛、法、僧叁寶了;「具足衆戒」,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威儀」,佛法裏不僅有大的行爲要求,也有細小的要求,所謂「八萬四千細行」,叫威儀。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內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叁,大乘行福,這是大乘佛法的內容,「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發菩提心」是一般聖道法門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勝的。你不發菩提心、不願廣度衆生,怎麼成佛呢?所以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二種:一個是世間因果,一個是出世間因果,要深信。我們很多人講信因果,都很淺,甚至煩惱一來,稍微有點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剛才(所說的)韋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說:「世尊哪,我沒幹過壞事啊,怎麼生了這樣的兒子啊?」(以前所做的事)她忘記了。平時講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實大家連「信因果」這叁個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你,你決定不會生氣,因果報應嘛!你不僅不會生氣,內心還覺得:「對不起,我以前打過你,我本來找著還都還不上,現在勞你大駕,親自上門讓我還,謝謝你,把我這段業債消掉了。」心裏邊覺得對不起人家。而我們不是的,「我沒惹你,你幹嗎打我呀!」這叫深信因果嗎?做生意虧本了,也在那裏發脾氣了,「念佛怎麼沒有感應哪?」這統統不叫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經典,《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勸進行者」,勸導其它的人,要精進努力地修行。

   這叫散善叁福。

   我們在座各位,定觀修不來,釋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講了散善,孝養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師長,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觀,散善比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散善九品的前叁品:上輩上品、上輩中品、上輩下品,這叁品是學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輩上品、中輩中品,這兩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輩下品,是學世間善法之人,孝養父母等,他也沒學大乘,也沒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間行善。這六種人是善人,一個比一個檔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間善。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散善,還有人連世善都做不到。如果連世間善法做不到呢?比如說萬年法滅以後的衆生,就不能做到散善,五逆不孝的人,像阿阇世,他殺父殺母,他怎麼孝養父母呢?他也做不到散善。所以,連散善叁福都做不到的人,那又怎麼解救他呢?釋迦牟尼佛就在散善的最後叁品,講了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這叁種都是沒有善根的罪人,就爲這叁種衆生講念佛往生。

   所以,念佛往生是根機越來越下,而法是越來越上,這樣才能有我們的往生。

   九品當中,有這樣的次第。

  

   到最後,這部經十叁定觀也講了,散善叁福九品也講了,然後念佛也講了。那麼,釋迦牟尼佛講了這麼多,一般人都認爲觀想殊勝,肯定要付囑觀佛叁昧,「如果說散善不殊勝,那定善很殊勝;定善裏邊,如果說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不殊勝,那最起碼真身觀,觀阿彌陀佛很殊勝。這個才是最好的,應該把這個流通下來。」可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的,他是散善不付囑,不要說散善,定善也不付囑,定善裏邊,不要說一般的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就連真身觀都沒有付囑,而付囑什麼呢?到結尾的時候,做了總結,前面的定善、散善叁福九品暫時告一段落,因叁福九品到最後是引導到念佛,順這個形勢,底下就專門將念佛付囑給阿難。

   就是這一段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佛對阿難說: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講的話 ──那釋迦牟尼佛講得太多了,到底是哪一句呢?到底是全部受持呢,還是哪一部分呢?阿難必然在心中有所疑惑。阿難沒有問,釋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不等他問,接著就解釋說:「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受持我講的話,它的要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才是我講這部《觀經》的要點,你要好好地記住。」

   我們跟人家講話,也要有要點。如果對方不能一下子了解你的心,你又不便于一下子把自己的真意說出來,一說出來,有時候不方便,那怎麼辦呢?就要繞彎子,對不對?有這個講究吧?「你家裏情況怎麼樣……」套感情,慢慢繞,慢慢引導到我們要講的話的地方,到最後,把這句話抛出來,這叫方便引入真實,前面繞彎子,就叫方便,因爲不便直說,一旦直說,有時候感情啊,面子啊……不太好說。比如說討債,原來關系也不錯,一下子就來開口要錢,不好意思,所以慢慢說,「我家裏最近經濟有點拮據,兒子要上學……」繞了一大堆,慢慢說,對方就明白了。

   釋迦牟尼佛也一樣。如果一開始就講稱念彌陀名號,這麼簡單、殊勝,那有的人就不能接受,「太容易了,哪有這麼簡單?」釋迦牟尼佛順你的心,講觀想,這樣觀那樣觀;如果觀想做不到呢,做不到沒關系,散善,孝養父母,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我們聽了也很高興;如果能以佛法爲鏡子照一照自己,這些也做不到怎麼辦?慢慢到最後,就和盤托出,說:「阿難啊,你要持無量壽佛名!」講了那麼多,最後這一句是要點。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善導大師根據這一段經文,反過來從後向前看整個《觀經》,就把《觀經》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讀《觀經》,讀不出來,因爲《觀經》的標題叫「觀經」,本來講觀,而且講觀的內容很多,有十叁觀,很長很長;講念佛的,只有幾段,少數幾段。所以,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萬變不離其宗,它是引導到念佛叁昧宗旨當中。善導大師做了這樣的解釋。大家來看: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于遐代。

   這一段說明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用彌陀名號付囑給阿難,要他流通于遐代。「遐」就是遠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來久遠的時候,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一直到我們今天,一直到法滅萬年的時候。

  善導大師接著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句話是整個淨土宗的歸宗結頂之處,所謂「千裏來龍在此結穴」,千開萬阖,種種的講說,就是引導到這一句,這一句話真叫做「一語千鈞」,整個淨土宗的宗旨,一錘定音。

   所以祖師,彌陀示現,那就是彌陀示現,別人說不出來。

   我們來看這句話是什麼含義。「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上來」就是從《觀經》開始,這部《觀經》從一開始「如是我聞」四個字,一直到「阿難,汝好持是語」,這麼長一大段,這整個一部經,後面只有一點點小結(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雖說」,雖然說了,這個「雖說」是有寓意的,大師埋了一個伏筆,我們講「雖然」,後面就有「但是」。釋迦牟尼佛雖然講了定散兩門,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觀,觀想極樂世界,觀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往生!就怕你觀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確實孝養父母,並以此回向求生極樂;你確實能夠受戒,你確實能夠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誠心、深心、回…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