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P3

  ..續本文上一頁向發願心求生極樂世界,也通通能夠往生,所以叫「定散兩門之益」,這兩門都有利益,回向都可以往生(當然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雖然有這樣的利益,但是還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兩門當中,所以接下來說「望佛本願」,「望」就是以什麼爲標准、眼睛看到哪個地方。比如說,我們站在這裏,眼睛望到那裏,人雖然站在這個地方,眼睛望到那個地方。釋迦牟尼佛雖然站在自力我執衆生根機這個地點,給你講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著阿彌陀佛的本願,他並不是就站在這個地方不動,他是這樣講、這樣講,講到那個地方。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比喻,一開始繞了很多彎子,但心裏邊是望著我那句話而講的。釋迦牟尼佛千講萬講,最後要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說出來,所以叫「望佛本願」。

   從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就「望佛本願」了。一開始,韋提希夫人說:「佛啊,我要往生淨土。」她又沒說哪個淨土,可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這樣的連因果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淨土去,十方淨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彌陀佛的淨土能去,因爲這尊佛發了殊勝的本願,才使凡夫往生淨土。所以韋提希夫人雖然求生十方淨土,而釋迦牟尼佛望阿彌陀佛本願,專門把極樂淨土顯現得特別莊嚴、美妙,讓韋提希夫人來選擇,這叫「望佛本願」。

   《觀經》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願」,我略提幾點。比如講到第九真身觀的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的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麼高的佛身,說:「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這不是「望佛本願」嗎?因爲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攝受念佛衆生的,所以善導大師和尚講:「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是因爲釋迦牟尼佛「望佛本願」,從而引導你進入念佛,佛光攝取不舍。

   然後講到散善,散善裏講到上輩大乘善、中輩小乘善,到最後,大乘善也沒有,小乘善也沒有,世間善也沒有,只有造惡凡夫,爲這樣的衆生講到了下輩叁品,稱「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十聲,這都是「望佛本願」。

   來到最後,更是只有一個,不用比較的──已經不用比較的方法,是完全付囑持無量壽佛名,定善、散善不提了,專提一種。

   可以用叁層比喻來說明《觀經》開顯的次第。第一層叫「爲蓮故花」,第二層叫「花開蓮現」,第叁層叫「花落蓮成」。

   就像蓮花,蓮花外面有花葉、花瓣,中間有蓮蓬。第一個叫「爲蓮故花」,什麼叫「爲蓮故花」呢?爲了收獲蓮蓬子(蓮子才有效用),所以有蓮花,叫「爲蓮故花」;蓮花開的時候,蓮蓬就在裏面了,就來到第二個階段,「花開蓮現」,「爲蓮故花」的時候,還是個花苞,蓮蓬看不見,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一開始講定善、散善,就是蓮花的花葉,講念佛,就是裏邊的蓮蓬,開始講定善、散善,念佛還沒有講,你看不見,不知道是講念佛,好像被蓮花包起來,裏面的蓮蓬沒有顯示出來,但目的是在裏邊,釋迦牟尼佛「望佛本願」,是要講念佛,但是一開始不能完全講出來,所以叫「爲蓮故花」,爲了講念佛而講定善、散善。

   到第二個階段就「花開蓮現」,蓮花綻開了,蓮蓬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當中講到念佛了,比如剛才講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雖然是講觀佛,但把念佛安插進去了──蓮蓬顯示出來了,在散善裏邊也講到念佛,「稱無量壽佛名」、「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叫「花開蓮現」,這個時候,觀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蓮花、蓮蓬都顯現出來了。

   到最後結尾,「花落蓮成」,蓮花瓣打開之後,慢慢就凋謝了,獨獨將蓮蓬顯示出來了,定善、散善的蓮花瓣就棄舍了,不講了,不付囑定善、散善,唯把持無量壽佛名付囑給阿難,這叫「花落蓮成」,到這個時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獨立出來。

   釋迦牟尼佛用這樣的次第來引導我們從聖道門入淨土門,在淨土門裏邊,從雜行雜修而入專修念佛。我們懂得這樣的道理,就不能辜負釋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應該專修念佛。

  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觀經》,可謂煞費苦心,因爲衆生的根機太驕慢了,如果沒有佛這樣的智慧,講這部《觀經》,我們連門都摸不著。漸漸引導,「望佛本願」,「意在衆生」,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他的意思在哪裏呢?不在定善、散善,意思是要我們十方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到結尾,就付囑彌陀佛名給阿難。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也是如此,十方諸佛的證誠也是如此,我們如果再不專修念佛,那就是和彌陀佛、釋迦佛、十方諸佛唱反調,你就不叫順佛語了。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淨土宗的根本宗旨。在這部《觀經》裏邊也講到觀佛身,但是佛的本願不是觀佛身,而是稱彌陀佛名,所以說:彌陀佛名是我們信仰的唯一對象。不是其它佛名,也不是彌陀的身相光明(這個凡夫觀不來),而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唯一的。

  口念與心念

   彌陀佛名,也不是要我們怎樣地憶想清淨,是口稱彌陀佛名。「稱」,就是我們開口念出聲音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些人問了:「我在心中念行不行?」心中念當然行,心中念彌陀佛名,也是念佛名,不過,心中念跟口中念哪一個容易?口中念比較容易。如果心中的煩惱非常多,今天的事情非常雜,心中是念不了佛的,想別的去了。但是,雖然心中雜亂,嘴巴還能念佛,對不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有的蓮友講:「師父啊,我邊念佛邊打妄想,怎麼辦?」這個就對了啊!不是你打妄想對,念佛法門正是這樣的,口稱名號。如果要清淨念佛,那你打妄想,你念不了佛。

   就這麼簡單容易,就是:你心中雖然有妄想,口中能念佛、願往生,就符合條件,就達到標准了。

   比如一個小孩子,你教他念佛,你是告訴他口稱名號還是告訴他心中念佛啊?「哎,小寶寶,你心中念佛。」他不知道怎麼心中念佛。你說:「哎,這樣念:阿—彌—陀—佛。」他也會念,那麼小孩口稱就容易了;還有,比如說一些弱智的人,不太正常,你叫他念,他也會念。如果你對他講「你心中念佛」,他都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所以,口稱名號非常容易。還有鹦鹉、八哥,念佛也能往生,它是心中念嗎?它只能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它也念「阿彌陀佛」,你念,它也念,它就是口中念,就口稱名號,願生淨土。八哥有沒有願生的心?我們也不知道,或許有,但既然它是禽類,或許沒有,我們也不知道,只是它經常念佛,因爲經常念佛的緣故,名號有這種作用,使得它自然往生。所以,八哥死了,身上還有舍利。如果是一個傻瓜,他如果像八哥一樣,從早到晚念阿彌陀佛,保證往生!不用多講了,只管念佛就行了,他也不知道什麼清淨心不清淨心,只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而且念佛念多了,真能開智慧,那就不會還是傻瓜了。比較起來,口稱跟心念,口稱爲容易。

   口稱佛名能往生,心念佛名能不能往生?當然也往生。散心念佛能往生,定心念佛能不能往生?當然也能往生。說散心、口稱,並不是反對定心、憶念,而是定心憶念比較難,有人做不到,阿彌陀佛不以定心爲本願,只要散心,相續口稱佛名就可以往生,真是再也沒有比這更簡單,也沒有比這更殊勝的了。

   我們前天學到《觀經》下下品,那裏邊也是講口稱念佛的。下下品的衆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他本來應當墮落惡道;遇到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第一個「念」就是心中念,心中念不起來了,善友告言:「你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心念不能,轉爲口稱,這樣口稱,就能往生,以稱佛名故,念念之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剎那之間,往生極樂淨土。

   所以,各位念佛,不要想「我怎樣念佛?心裏怎麼怎麼樣……」你就只管念,決定往生!這就是淨土門易行道。如果一定要心裏面怎樣清淨,我們還不容易做得到。你經常念佛,心裏面自然而然就清淨了。所以法然上人說:「不顧妄念余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叁業自調,願心自發。」你只管念佛,自然而然就有這樣效果。又說: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叁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叁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叁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叁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于心府莫忘失!」

  念佛時心散亂怎麼辦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得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對整個淨土宗念佛法門所作的結論性的解釋。

   稱念彌陀名號,是不在于我們的心是散亂還是不散亂,因爲凡夫既然墮在散地當中 ──所謂「叁界衆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屬于欲界,欲界是散地,色界、無色界叫定地,你要有禅定工夫,才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那麼在欲界當中,…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