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第九條「念佛多善」之文
前面第六、七、八是《無量壽經》的叁段文。第九、第十、第十一是《阿彌陀經》之文。
第九文:以念佛爲多善根,以諸行爲小善根之文。
首先標題將念佛和諸行相比,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一切行叫做「諸行」,「諸」就是種種、很多,這些修行叫做小善根。
《阿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是引用《阿彌陀經》的經文。
下面是善導大師的解釋: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衆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先看經文。這一段經文是《阿彌陀經》的核心,《阿彌陀經》有叁點要義:首先講極樂莊嚴,發起我們願往生之心,接下來就講往生的方法,就是這一段。底下就講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證明什麼?就證明這一段:念佛一定往生。所以核心就在于往生方法。
《阿彌陀經》的種種誤解
先提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首先,什麼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爲這一句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人們一讀到這一句,說:「噢!你看,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我趕緊去修啊,修到很多善根福德因緣再念佛才能往生啊。」這是一個誤解。)
第二,「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不亂」?(幾乎所有的人一看到這四個字就亂了,「一心不亂,這怎麼做得到?」念佛都在亂了。)
第叁,「若一日……若七日」怎麼理解,就念七天嗎?
第四,「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噢!要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如果心顛倒,就不能往生了。」那怎麼能保證臨終心不顛倒呢?
如果這幾方面不能夠正確理解,《阿彌陀經》你會越讀越害怕,越讀越覺得往生無份。每一句都是一個攔路虎。「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哪裏搞到多善根?」一個攔路虎;「一心不亂」──更大攔路虎;「心不顛倒」──最後一個攔路虎。那就覺得往生沒有希望了。
這部《阿彌陀經》是非常好的經典,但是,如果解釋錯了,就給我們心中帶來極大的不安。自古以來,《阿彌陀經》有很多解釋,有的是依天臺的教理,有的是依華嚴的教理,不是站在淨土宗阿彌陀佛本願的角度來解釋,未免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意有所偏差。我們應依據善導和尚的解釋爲標准。
關于《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因爲人們多有誤解,所以,今天根據善導大師的思想來作以解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第一,關于什麼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有人是這樣認爲的,「你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還不夠,還要加上其余的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根據這樣的理解,就去行種種的修行善法。以爲念佛不足以往生,而落入到雜行雜修、疑惑心當中。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這樣的理解,首先,它不符合《阿彌陀經》的次序,即經文的次第。第二,它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相矛盾。《無量壽經》彌陀本願說:「專念我名號,決定往生,若不得往生者,則我不能成佛。」如果像剛才理解的,「專念彌陀名號不能往生,必須加上其它的才能往生」,則兩經所說,就有矛盾。這是不可能的。第叁,在《觀經》當中,引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是十惡、破戒、五逆罪人,沒有絲毫的善根,而以專念彌陀名號一聲、十聲得以往生極樂淨土。所以,經中的例證非常明顯,如果說專念彌陀名號不足以往生,要加上其它善根福德才能往生,則《觀經》下輩叁品作何解釋?第四,《無量壽經》當中說:萬年法滅之時,特留此經,特留念佛,其時衆生,隨意所願,皆可往生。而法滅萬年之衆生,毫無善根可言,煩惱厚重,惡業無邊。他們唯以念佛而得往生,那就不能說「念佛之外,必須加上其余善根福德才能往生」。所以,與種種經文都相違背,可知,以爲「念佛不足以往生,要加別的善根福德作以輔助才能往生」的觀點,是違背叁部經說的,是錯誤的。
這裏應該怎麼解釋呢?善導大師解釋爲「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前面一句是總的解釋《阿彌陀經》從開頭直到往生方法這一段,是說明極樂世界是無爲涅槃的境界,所謂「無爲」就是遠離凡夫的造作,「涅槃」是不生不滅,如《阿彌陀經》所講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樣的境界,是非常高妙的報土,這麼好的極樂淨土。下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這一句就是解釋剛才上面的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解釋爲「隨緣雜善」,說這樣不能往生。「隨緣雜善」,就是雜行諸善,就是種種雜行雜修。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善法,稱爲「隨緣雜善」。
善導和尚在《觀經疏》裏邊說:「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行法,稱爲「雜善」。雜,是雜多,這樣也修,那樣也修。雜,又是雜毒,雖修善法,但內心中雜有貪瞋癡的叁毒,所以叫雜善。「隨緣」,是隨著你的根機,隨著你遇到的緣分,比如說:遇見一個參禅的人,告訴你怎樣參禅,你去學禅法;遇見一個持戒的,告訴你怎樣持戒、持戒功德大,你學持戒;遇見一個讀誦經典的,你又跟著去學讀誦經典;遇見一個持咒的,又跟著去學持咒。種種一切稱爲「隨緣雜善」。
在這裏,善導大師解釋:彌陀名號則是多善根、大善根、殊勝的善根福德。除了彌陀名號之外的所有一切的修行,稱爲「隨緣雜善」,稱爲「少善根福德」,說爲不能往生。
這樣的解釋,首先和《阿彌陀經》的經文次第是符合的。這部經文前面說到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然後勸導衆生去往生,接下來說往生的方法。說往生的方法,首先要杜絕凡夫的情見,凡夫的思想總以爲:要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才可以去往生。而不知道六字名號的殊勝、尊貴。所以,一般的學淨土宗的人,一開始總不大容易關注到這句名號,以爲靠我自己所修的少少善根,以爲自己所修行這一點點,如何去努力,才可以往生,而把六字名號放到旁邊。釋迦牟尼佛看出衆生的根性,所以首先杜絕凡夫的妄想,說:「這樣不可以往生。」然後給我們打開一條道路說:「這樣才能往生。」就好像引導水流一樣,水流的方向雜亂無章,先把它不應該去的方向做一條堤壩堵起來,然後在應該引導的方向打開缺口,水就自然向那個方向流淌了。「人心如水」,我們的心都很散亂,都漫無目的,到處漂。釋迦牟尼佛先把一切都給你圍起來,說「這裏如何如何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死掉你的妄想,然後說:「唯有這一條道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才可以往生!」這樣,打開我們往生淨土的道路。所以,先是說不可以往生的,然後底下開示往生之因:「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這就是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曆代祖師都是這樣解釋的,本身的經文,也是這樣的次序。
從道理來說,所謂「多、少」,乃是相對之詞。比如說凡夫當中,或者有人善根比較多 ──善凡夫;或者有人是惡凡夫,則善根薄少,像《觀經》下輩上品、下輩中品、下輩下品都是斷絕善根之人。
善凡夫和惡凡夫相比,惡凡夫是少善根;凡夫和聖人羅漢相比,凡夫所修則是有漏有爲,則屬于少善根福德;阿羅漢和菩薩相比,仍是少善根福德;菩薩的善根福德雖然豐厚,若和佛相比,仍然是少善根福德;諸佛相比,唯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最尊第一,所以,十方諸佛贊歎彌陀光明不可能及,「阿彌陀佛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與佛相比,唯有六字名號具足一切善根功德。凡夫所修的種種善法,若和六字名號相比,通通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善導大師作這樣的解釋。
因果相順
極樂世界既然是無爲的、遠離凡夫造作的、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我們凡夫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有爲有漏,所謂有漏功德、不實功德,是顛倒善果,所謂「叁世佛冤」,不能達到無爲、無漏。佛法是講因果相感的道理,有爲、有漏的善根功德能夠往生到無爲、無漏的涅槃境界嗎?以有漏功德爲因,不可能到達無漏、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我們凡夫所修的,哪一位不是有生有滅的?比如說行布施,拿出一百塊,過一段時間就滅掉了,建一座宏偉的寺院,過一段時間也倒掉了。無論如何修行,在此世間所修的,都是生滅法,都是有漏法,和極樂無爲涅槃界不能相應,所以,不能往生到涅槃境界。
只有因是無漏,果才得無漏;因是不生不滅的功德,果才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地,所謂「因果相順」。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我們凡夫連少善根隨緣雜善都難修了,何況修到之後還不能往生。那怎樣才能往生呢?底下說「故使」,所以使得。衆生的苦惱、衆生缺少善根發起了如來的大悲願心,如來爲…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九條「念佛多善」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