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這五種行是純粹的、專門的、完全引導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裏的行,沒有任何的夾雜。這五種行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直接的關系,所以稱爲「正」。

   那你讀《地藏經》呢,跟地藏王菩薩有直接的關系,如果修地藏法門,讀《地藏經》就是正。如果學淨土法門,讀《地藏經》那就不是正了,是從地藏菩薩那裏再繞一個彎到極樂世界;那讀《金剛經》呢,《金剛經》裏面一句都沒提到極樂世界;讀其它的也一樣。

   直接通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行業稱爲正行。

  正行的次第關系

   五種正行有一定的次第關系。比如說讀誦正行爲什麼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讀誦淨土叁部經,不了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門嗎?你能願生極樂世界嗎?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都在這叁部經當中有明確的說明,正因爲淨土叁部經是法門的來源,所以讀誦放在第一。

   通過讀誦淨土叁部經,就來到第二觀察正行,爲什麼?比如說讀誦《阿彌陀經》,然後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極樂世界旅遊了一趟,七寶池、八功德水、衆鳥說法、天樂鳴空、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越讀越歡喜,這叫思惟觀察正行,「極樂世界這麼好,我要去往生!」這就達到淨土門的意願了,所以,通過讀誦而有觀察,如果不讀誦、不聽聞,你不可能有觀察正行。

   這麼莊嚴的極樂世界、我等將來前往蓮花化生的地方是誰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爲我等罪苦衆生所成就。別的佛也建立了種種淨土,但是不是爲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薩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現在,有這樣一尊佛,爲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勝莊嚴的淨土,這樣的佛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深敬仰和禮拜嗎?所以就一心歸命,頂禮投誠,這就是第叁禮拜正行。

   禮拜阿彌陀佛、願生極樂淨土,當然要知道這尊佛是怎樣接引衆生去往生的,他用什麼樣的方法度脫我們?是用稱念他的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到這個時候,「啊,光禮拜不足以表達,一定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進入第四稱名正行。

   既然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順了彼佛的誓願,決定往生;既然決定往生,內心無有懷疑,那麼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內心得到這樣的法喜,自然誠于內而發于外,不由自主地要贊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盡一切可能供養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所以進入第五贊歎供養正行。

  正定業與助業

   這五種正行,包括了我們在此土願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所有行法。這五種正行互相之間的關系如何呢?是不是五種平等呢?五種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樣,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說讀誦正行,年紀大,眼睛花,不識字,那就沒有讀誦正行了,還能往生嗎?又如觀察正行,「哎呀,我經典都不會讀誦,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也想象不到、思惟不來,那還能往生嗎?」又如禮拜正行,腿腳不便,重病臥床,不能拜佛,這樣還能往生嗎?又如贊歎供養正行,「我這個人也不會唱贊,不知道怎麼贊歎,這樣還能往生嗎?」如果說五種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還會不安。

   善導大師在這裏又把五種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釋,歸納爲兩類,即「正定業」與「助業」。

   我們看文,「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一者是正定之業,其它是助業。五種正行中,別選第四稱名作爲正定之業,其余四種稱爲助業。

   正定之業是什麼意思呢?正定之業就是決定往生的行業,行此決定往生,沒有絲毫不定。「正定」有二種含義,一個叫「正選定」,一個叫「正決定」。「正選定」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的時候,選擇確定「稱念我成佛時之名號,往生我的淨土」,是法藏菩薩選好了的;「正決定」是我們今天來念佛,隨順彼佛誓願,決定往生。

   「助業」是什麼含義呢?或許有人要問,「稱念彌陀名號既然稱爲正定業,那幹嗎還需要助業?『助』是幫助的意思,好像正定業還不足,還要其它來幫助……」這樣理解就錯了,按照這樣的理解,正定業就不叫正定業了。正定業就是說:你專門行念佛就夠往生了,決定了。那爲什麼還要助業呢?助業是幫助你進入正定業。如果沒有其余四種,像我們這樣的人,很難進入正定業,所以,爲了進入正定業而有四種助業。

  讀誦之義

   爲什麼這樣說呢?比如說第一讀誦,通過讀誦《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我們知道淨土叁部經的宗旨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通過讀誦助業進入念佛正定之業。如果不讀誦淨土叁部經,你就不了解要專修念佛(或者自己雖然不識字,聽到法師來講解,也算是有讀誦正行)。畢竟經典的實義是要我們依教修行,並不是要我們每天把它讀多少遍。你讀百遍千遍,不了解經典的意義,不能依教奉行,那雖然有讀誦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這部經的利益。只有了解這部經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這部經的利益。《無量壽經》讀很多遍,但是問你《無量壽經》講什麼呢?你不清楚,那損失就大了。

   打一個比喻說,兒子在外地讀書,離開父母很遠,父母很挂念他,給他寫了一封家書,「千裏寄家書」。兒子讀到家書當然很感動,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囑咐,「孩子,你應該注意身體,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曬一曬……」兒子很孝順,每天把信反複讀,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這個兒子會不會讀誦呢?不會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體,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曬曬,這才叫做看懂了。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無量壽經》,你每天讀叁遍五遍,然後不知道幹什麼,這樣就不了解經義了。這部經是告訴你「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你懂得這個經義,經文就可以放下來,來專念彌陀名號了。這就是通過讀誦助業進入「一向專稱」正定之業,通過這個臺階一搭,你就能夠專修念佛了,不然,你還是糊胡塗塗。

   所以古人講:經典就好像藥方,六字名號就好像是藥丸,藥方是告訴你藥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這個藥方,研究得滾瓜爛熟,你不吃藥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對呀,大家去醫院,從來沒有人拿來醫生的藥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藥的,那樣能治好病嗎?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藥,把藥拿來,吃藥。如果我們不懂藥方子,人家把藥揀好了(是對症下的藥),我們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叁部經,不能識得一個大字,如果你能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淨土叁部經開給我們的阿伽陀藥),你能老實念,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不要說「哎呀,你只會念佛,不會誦經,那樣不能往生;我念佛,還會誦經,這樣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貴,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業、誦經是助業。

   如果爲往生而讀誦淨土以外的經典,不僅不叫助業,還叫雜行。

  觀察之義

   那麼,怎樣通過觀察助業進入正定業呢?「啊,極樂世界這樣好、那樣好,我願意去往生……怎麼去往生?」這樣就來到念佛往生,通過觀察助業進入正定業。

   《般舟叁昧經》記載:有一位跋陀诃菩薩,他先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觀想成就了,定中見到阿彌陀佛,就問:「要往生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最好?」阿彌陀佛跟他講:「欲生我國,當稱我名,莫有休息。」「想來到我的淨土,你就稱念我的名號,不要改變題目。」你看,他就從觀察助行進入正定業。他觀想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親口告訴他,他怎麼樣?肯定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不會觀想,也不必觀想,我們知道來專念彌陀名號,也是進入正定之業。

  禮拜之義

   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能夠進入正定之業。天天在那裏禮拜,什麼叫禮拜?禮拜就是歸命,歸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惡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脫生死,我一定要靠您這一尊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怎樣救度我們呢?他說「念我名號就好」,那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這裏拜佛拜得再多,還不如趕緊稱名念佛到極樂世界拜個夠,不然的話,這輩子沒有去往生,下輩子就沒得拜了,所以,由禮拜助行進入稱名正定業。

  贊歎供養之義

   贊歎供養也一樣,這樣贊歎、那樣贊歎,你如果覺得絕對能往生,才是如實贊歎,不然就不叫做真實贊歎,知道:但稱佛的名號,佛不嫌棄,煩惱再重,罪業再深,無有障礙,「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樣高妙的淨土,這樣卑賤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樣高貴的菩薩在一起,太好了!這尊佛太慈悲了!」這叫贊歎,用語言已經無法表達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無阿彌陀佛」,進入正定之業。

  稱名無有不足

   你只要專稱彌陀名號,五種正行無有不足。

   當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須要了解,那要讀誦淨土叁部經,聽在這方面修學依經教、有傳承、有心得的法師的講解。

  誓願所選取

   關于稱念彌陀名號是正定之業,乍聽起來,任何人都有些懷疑,因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非常簡單,任誰都會口稱,這樣簡單的修行,怎麼…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