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P2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这五种行是纯粹的、专门的、完全引导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里的行,没有任何的夹杂。这五种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称为「正」。

   那你读《地藏经》呢,跟地藏王菩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修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是正。如果学净土法门,读《地藏经》那就不是正了,是从地藏菩萨那里再绕一个弯到极乐世界;那读《金刚经》呢,《金刚经》里面一句都没提到极乐世界;读其它的也一样。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行业称为正行。

  正行的次第关系

   五种正行有一定的次第关系。比如说读诵正行为什么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不了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门吗?你能愿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都在这三部经当中有明确的说明,正因为净土三部经是法门的来源,所以读诵放在第一。

   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就来到第二观察正行,为什么?比如说读诵《阿弥陀经》,然后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七宝池、八功德水、众鸟说法、天乐鸣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越读越欢喜,这叫思惟观察正行,「极乐世界这么好,我要去往生!」这就达到净土门的意愿了,所以,通过读诵而有观察,如果不读诵、不听闻,你不可能有观察正行。

   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我等将来前往莲花化生的地方是谁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为我等罪苦众生所成就。别的佛也建立了种种净土,但是不是为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萨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现在,有这样一尊佛,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胜庄严的净土,这样的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和礼拜吗?所以就一心归命,顶礼投诚,这就是第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当然要知道这尊佛是怎样接引众生去往生的,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度脱我们?是用称念他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到这个时候,「啊,光礼拜不足以表达,一定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进入第四称名正行。

   既然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彼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既然决定往生,内心无有怀疑,那么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得到这样的法喜,自然诚于内而发于外,不由自主地要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尽一切可能供养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五赞叹供养正行。

  正定业与助业

   这五种正行,包括了我们在此土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行法。这五种正行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不是五种平等呢?五种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样,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说读诵正行,年纪大,眼睛花,不识字,那就没有读诵正行了,还能往生吗?又如观察正行,「哎呀,我经典都不会读诵,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也想象不到、思惟不来,那还能往生吗?」又如礼拜正行,腿脚不便,重病卧床,不能拜佛,这样还能往生吗?又如赞叹供养正行,「我这个人也不会唱赞,不知道怎么赞叹,这样还能往生吗?」如果说五种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还会不安。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把五种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释,归纳为两类,即「正定业」与「助业」。

   我们看文,「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一者是正定之业,其它是助业。五种正行中,别选第四称名作为正定之业,其余四种称为助业。

   正定之业是什么意思呢?正定之业就是决定往生的行业,行此决定往生,没有丝毫不定。「正定」有二种含义,一个叫「正选定」,一个叫「正决定」。「正选定」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的时候,选择确定「称念我成佛时之名号,往生我的净土」,是法藏菩萨选好了的;「正决定」是我们今天来念佛,随顺彼佛誓愿,决定往生。

   「助业」是什么含义呢?或许有人要问,「称念弥陀名号既然称为正定业,那干吗还需要助业?『助』是帮助的意思,好像正定业还不足,还要其它来帮助……」这样理解就错了,按照这样的理解,正定业就不叫正定业了。正定业就是说:你专门行念佛就够往生了,决定了。那为什么还要助业呢?助业是帮助你进入正定业。如果没有其余四种,像我们这样的人,很难进入正定业,所以,为了进入正定业而有四种助业。

  读诵之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第一读诵,通过读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通过读诵助业进入念佛正定之业。如果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你就不了解要专修念佛(或者自己虽然不识字,听到法师来讲解,也算是有读诵正行)。毕竟经典的实义是要我们依教修行,并不是要我们每天把它读多少遍。你读百遍千遍,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不能依教奉行,那虽然有读诵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只有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无量寿经》读很多遍,但是问你《无量寿经》讲什么呢?你不清楚,那损失就大了。

   打一个比喻说,儿子在外地读书,离开父母很远,父母很挂念他,给他写了一封家书,「千里寄家书」。儿子读到家书当然很感动,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嘱咐,「孩子,你应该注意身体,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晒一晒……」儿子很孝顺,每天把信反复读,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个儿子会不会读诵呢?不会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体,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这才叫做看懂了。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你每天读三遍五遍,然后不知道干什么,这样就不了解经义了。这部经是告诉你「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你懂得这个经义,经文就可以放下来,来专念弥陀名号了。这就是通过读诵助业进入「一向专称」正定之业,通过这个台阶一搭,你就能够专修念佛了,不然,你还是糊胡涂涂。

   所以古人讲:经典就好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好像是药丸,药方是告诉你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这个药方,研究得滚瓜烂熟,你不吃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对呀,大家去医院,从来没有人拿来医生的药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药的,那样能治好病吗?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药,把药拿来,吃药。如果我们不懂药方子,人家把药拣好了(是对症下的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三部经,不能识得一个大字,如果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净土三部经开给我们的阿伽陀药),你能老实念,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哎呀,你只会念佛,不会诵经,那样不能往生;我念佛,还会诵经,这样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贵,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业、诵经是助业。

   如果为往生而读诵净土以外的经典,不仅不叫助业,还叫杂行。

  观察之义

   那么,怎样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呢?「啊,极乐世界这样好、那样好,我愿意去往生……怎么去往生?」这样就来到念佛往生,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

   《般舟三昧经》记载:有一位跋陀诃菩萨,他先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就问:「要往生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最好?」阿弥陀佛跟他讲:「欲生我国,当称我名,莫有休息。」「想来到我的净土,你就称念我的名号,不要改变题目。」你看,他就从观察助行进入正定业。他观想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他怎么样?肯定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会观想,也不必观想,我们知道来专念弥陀名号,也是进入正定之业。

  礼拜之义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也能够进入正定之业。天天在那里礼拜,什么叫礼拜?礼拜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恶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脱生死,我一定要靠您这一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怎样救度我们呢?他说「念我名号就好」,那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这里拜佛拜得再多,还不如赶紧称名念佛到极乐世界拜个够,不然的话,这辈子没有去往生,下辈子就没得拜了,所以,由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之义

   赞叹供养也一样,这样赞叹、那样赞叹,你如果觉得绝对能往生,才是如实赞叹,不然就不叫做真实赞叹,知道:但称佛的名号,佛不嫌弃,烦恼再重,罪业再深,无有障碍,「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样高妙的净土,这样卑贱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样高贵的菩萨在一起,太好了!这尊佛太慈悲了!」这叫赞叹,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进入正定之业。

  称名无有不足

   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无有不足。

   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须要了解,那要读诵净土三部经,听在这方面修学依经教、有传承、有心得的法师的讲解。

  誓愿所选取

   关于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乍听起来,任何人都有些怀疑,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任谁都会口称,这样简单的修行,怎么…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