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P3

  ..续本文上一页能够成为决定往生之业呢?所以,必须加以解释,若不解释,人们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不能实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释: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后面五个字就是解释为什么称名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是随顺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之时,超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乃是「念佛往生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誓愿选择称名一行作为十方众生往生的因行。我们现在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他的誓愿,当然决定往生。相反,不顺彼佛誓愿,当然不能往生,道理在这里。这么简单容易,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所选取的缘故。

  因地誓愿与果上度生

   菩萨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愿说「称我名号来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摄受称念名号之人往生净土。

   《往生论注》所引用的一段经文很能说明因地誓愿和果上度生的关系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农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选一个高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条水库大坝,把水储存在水库里,然后根据地形挖很多沟渠,让每一块田地当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润。水装满之后,到了灌溉季节,这位农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担水一担水地挑了,他把闸门一拉,水就顺着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块田地当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费心费劲的。

   菩萨度众生也一样,在因地的时候,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了让根机高低不等的十方众生普尝功德法水,法藏菩萨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号,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十方诸佛宣扬他的名号,让一切众生听闻,就好像水库的水通过沟渠通到每一块田地一样,用十方诸佛的沟渠,通到每一位众生的心田当中。果上成佛之后,功德已经圆满,只要拉开闸门,水自然就会流布任何地方。除非我们众生的心田不向弥陀开放,自己也设一个小闸门。如果你把小闸门打开,水是不是自然就淌进来了?所以,佛度众生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心向弥陀开放,任凭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想一想,水会不会离开沟渠淌到外面来?不可能的,它一定会沿着沟渠的方向运动。阿弥陀佛成佛救度众生,四十八愿就是沟渠,不可能离开四十八愿去度众生的,他一定要实践当初的誓愿。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很容易获得救度的,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着急说:「我这么大的罪业,怎么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机了,你在什么位置、水怎么放,已经看好了,所以,很简单容易地救度你,这就是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的正觉而来度众生,所以,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强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千万人念佛,千万人往生,临终念佛的,临终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决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无有遗漏。

  怎样念佛

   那么,专称佛名是怎样的念佛呢?我们来看:

   「一心专念」,「一心」就是无有二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你心中怀疑,就有二心了,这个我们对自己应该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了)。同时,「一心」还表示没有两个对象,只有一个对象,只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仰靠这尊佛的誓愿和名号,这叫一心,如果觉得单称阿弥陀佛一佛不足以让我们往生,还必须靠其它的佛菩萨或经咒,这样就叫做二心、三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专」是不杂,「念」就是念「弥陀名号」。怎样念呢?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车,是居家,是旅行,是坐着,是躺着,都可以念佛,四大威仪毫无限碍,这是说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因缘、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净,那可能就要选择打坐的姿势了,可是并不讲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说「晚上睡觉不能念」,睡觉也能念!也应该念,睡觉前不出声念比较好,出声念伤气。睡觉时衣服穿得比较少,显得不太恭敬,这是做人的人情,并不是阿弥陀佛怪罪你。比如说,我们躺下休息,如果来了一位朋友,那一定会坐起来,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对不对?这是做人应有的礼貌。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并不是说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齐,佛就会责怪我们,何况人命无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后再死掉,如果人已经病了,身上没什么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佛,那不许念的话,只有掉地狱了,所以,这个时候也可以念。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车祸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还是时间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时节久,比如说我们今天听到净土法门,二十年才往生,那就比较长了;今天听到这个法门,今天开始念佛,明天就出车祸了,你们会觉得「太倒霉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这个法门,一天就往生了,你福报太大了!我们各位没那么大福报,所以还要挨五年、八年、十八年,「不问时节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多好啊,多快乐,多自在呀!这叫「不问时节久近」。

   其依据在哪里呢?依据的经典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后面是省略号,你看,就是不问时节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乱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乱也往生。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不杂乱,不动乱,不怀疑,一心一意,不改变题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讲话不会骗我,发的愿不会虚假」,这叫「一心不乱」。

  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前面说「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一心专念」,归到哪个地方?归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义就是:有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前一念、后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弃阿弥陀佛而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作为帮助,是单靠这句名号去往生,这叫「念念不舍」,不改变题目,不改换法门。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我们一脚跨上去,第二脚不要跨下来,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开这条船,你半路上舍了这条船,就危险了。

   我们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之后,从我们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这尊佛,仰赖这尊佛,表现在外表行为当中,当然就是念这尊佛的名号。

   有人讲了,「我晚上睡着了,念不出来呀」,睡觉睡着了固然念不出来,你的心不改变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时候说「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别的」,那就是心改变了。你心未改变,作为凡夫,没有办法,还要睡觉,当然醒来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时候来念佛就可以了,这也叫做「念念不舍」。

   所以,净土法门是很简单的。

   总之,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为原则,决定往生。

  乃至十念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随便解释。有人解释说「就念十句」,可是经文讲「乃至十念」啊,不光讲「十念」,还有「乃至」,「乃至」是什么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讲「不问时节久近」,乃至工夫浅,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时间长,可能工夫深一点;念佛时间短,当然工夫浅一点,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游,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场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这叫「乃至十念」,这个和《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

   「一心专念」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不怀疑,也就是这里讲的「一心专念」。

  杂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五种正行──正定业和助业之外,其余的一切修行都叫做杂行。

   各位,我们大家明白了吗?仔细想一想,你每天是正行多少,杂行多少?

   学法要有规矩,学净土宗就要按照净土宗的规矩,不能用自己的脑子想一套,东抓西抓,七抓八抓,觉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规矩的,因为那些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的,「杂」就是杂乱、复杂,因中就杂,这个也修,那个也修,结果也杂,或者通声闻乘、人天乘,或者通别的他方净土,不是直接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故而称为「杂」。

   这个「杂」,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修那些就为杂。刚才也讲了,如果你专门修学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不杂了;可是你学净土法门,为往生极乐世界而读《地藏经》,那就称为杂了。你如果修禅宗、求开悟,读《金刚经》、《楞严经》就不杂了,那是你的正依经典,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就…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