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P3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成爲決定往生之業呢?所以,必須加以解釋,若不解釋,人們難以理解,難以理解就不能實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釋: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後面五個字就是解釋爲什麼稱名稱爲正定之業,是因爲「順彼佛願故」,是隨順了彼阿彌陀佛因地誓願的緣故。

   阿彌陀佛因地爲法藏比丘之時,超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大願乃是「念佛往生願」,願文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因地誓願選擇稱名一行作爲十方衆生往生的因行。我們現在來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順了他的誓願,當然決定往生。相反,不順彼佛誓願,當然不能往生,道理在這裏。這麼簡單容易,是因爲阿彌陀佛誓願所選取的緣故。

  因地誓願與果上度生

   菩薩在因地發誓願,然後到果上成正覺、度衆生,因願和果地的正覺、度衆生是什麼樣的一層關系呢?當知,成佛之後度衆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決于成佛之前所發的誓願,和誓願完全吻合,沒有差別。法藏菩薩因地發願說「稱我名號來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攝受稱念名號之人往生淨土。

   《往生論注》所引用的一段經文很能說明因地誓願和果上度生的關系的:菩薩度衆生,就好像農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選一個高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條水庫大壩,把水儲存在水庫裏,然後根據地形挖很多溝渠,讓每一塊田地當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潤。水裝滿之後,到了灌溉季節,這位農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擔水一擔水地挑了,他把閘門一拉,水就順著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塊田地當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費心費勁的。

   菩薩度衆生也一樣,在因地的時候,他觀察衆生的根機,爲了讓根機高低不等的十方衆生普嘗功德法水,法藏菩薩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號,儲存起來,然後通過十方諸佛宣揚他的名號,讓一切衆生聽聞,就好像水庫的水通過溝渠通到每一塊田地一樣,用十方諸佛的溝渠,通到每一位衆生的心田當中。果上成佛之後,功德已經圓滿,只要拉開閘門,水自然就會流布任何地方。除非我們衆生的心田不向彌陀開放,自己也設一個小閘門。如果你把小閘門打開,水是不是自然就淌進來了?所以,佛度衆生是很容易的,我們只要心向彌陀開放,任憑彌陀救度,稱念彌陀名號,自然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想一想,水會不會離開溝渠淌到外面來?不可能的,它一定會沿著溝渠的方向運動。阿彌陀佛成佛救度衆生,四十八願就是溝渠,不可能離開四十八願去度衆生的,他一定要實踐當初的誓願。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很容易獲得救度的,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著急說:「我這麼大的罪業,怎麼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機了,你在什麼位置、水怎麼放,已經看好了,所以,很簡單容易地救度你,這就是因地的誓願成爲果上的正覺而來度衆生,所以,經中講「自然之所牽」,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強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千萬人念佛,千萬人往生,臨終念佛的,臨終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決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無有遺漏。

  怎樣念佛

   那麼,專稱佛名是怎樣的念佛呢?我們來看:

   「一心專念」,「一心」就是無有二心,就是沒有懷疑的心(你心中懷疑,就有二心了,這個我們對自己應該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了)。同時,「一心」還表示沒有兩個對象,只有一個對象,只信靠阿彌陀佛一佛,仰靠這尊佛的誓願和名號,這叫一心,如果覺得單稱阿彌陀佛一佛不足以讓我們往生,還必須靠其它的佛菩薩或經咒,這樣就叫做二心、叁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說「一心專念」,「專」是不雜,「念」就是念「彌陀名號」。怎樣念呢?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車,是居家,是旅行,是坐著,是躺著,都可以念佛,四大威儀毫無限礙,這是說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任何因緣、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淨,那可能就要選擇打坐的姿勢了,可是並不講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說「晚上睡覺不能念」,睡覺也能念!也應該念,睡覺前不出聲念比較好,出聲念傷氣。睡覺時衣服穿得比較少,顯得不太恭敬,這是做人的人情,並不是阿彌陀佛怪罪你。比如說,我們躺下休息,如果來了一位朋友,那一定會坐起來,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對不對?這是做人應有的禮貌。我們念佛也是這樣,並不是說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齊,佛就會責怪我們,何況人命無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後再死掉,如果人已經病了,身上沒什麼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來,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佛,那不許念的話,只有掉地獄了,所以,這個時候也可以念。在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車禍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不管時間長還是時間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時節久,比如說我們今天聽到淨土法門,二十年才往生,那就比較長了;今天聽到這個法門,今天開始念佛,明天就出車禍了,你們會覺得「太倒黴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這個法門,一天就往生了,你福報太大了!我們各位沒那麼大福報,所以還要挨五年、八年、十八年,「不問時節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盡一形至十念,叁念五念佛來迎」,多好啊,多快樂,多自在呀!這叫「不問時節久近」。

   其依據在哪裏呢?依據的經典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後面是省略號,你看,就是不問時節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亂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亂也往生。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不雜亂,不動亂,不懷疑,一心一意,不改變題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彌陀佛講話不會騙我,發的願不會虛假」,這叫「一心不亂」。

  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前面說「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一心專念」,歸到哪個地方?歸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義就是:有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前一念、後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棄阿彌陀佛而念別的佛菩薩名號或經咒作爲幫助,是單靠這句名號去往生,這叫「念念不舍」,不改變題目,不改換法門。

   就好像我們坐船一樣,我們從煙臺港到大連港,我們一腳跨上去,第二腳不要跨下來,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開這條船,你半路上舍了這條船,就危險了。

   我們一心靠倒阿彌陀佛之後,從我們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這尊佛,仰賴這尊佛,表現在外表行爲當中,當然就是念這尊佛的名號。

   有人講了,「我晚上睡著了,念不出來呀」,睡覺睡著了固然念不出來,你的心不改變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時候說「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別的」,那就是心改變了。你心未改變,作爲凡夫,沒有辦法,還要睡覺,當然醒來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時候來念佛就可以了,這也叫做「念念不舍」。

   所以,淨土法門是很簡單的。

   總之,口稱名號,有空就念,想到就念,養成念佛的習慣爲原則,決定往生。

  乃至十念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所講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隨便解釋。有人解釋說「就念十句」,可是經文講「乃至十念」啊,不光講「十念」,還有「乃至」,「乃至」是什麼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講「不問時節久近」,乃至工夫淺,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時間長,可能工夫深一點;念佛時間短,當然工夫淺一點,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遊,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場所,大街上、佛堂裏都可以念,這叫「乃至十念」,這個和《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善導大師做這樣的解釋。

   「一心專念」就是《無量壽經》裏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信樂」就是不懷疑,也就是這裏講的「一心專念」。

  雜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除了這五種正行──正定業和助業之外,其余的一切修行都叫做雜行。

   各位,我們大家明白了嗎?仔細想一想,你每天是正行多少,雜行多少?

   學法要有規矩,學淨土宗就要按照淨土宗的規矩,不能用自己的腦子想一套,東抓西抓,七抓八抓,覺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規矩的,因爲那些行不是純粹通往極樂世界的,「雜」就是雜亂、複雜,因中就雜,這個也修,那個也修,結果也雜,或者通聲聞乘、人天乘,或者通別的他方淨土,不是直接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故而稱爲「雜」。

   這個「雜」,是以往生極樂世界爲目標,修那些就爲雜。剛才也講了,如果你專門修學地藏法門,讀《地藏經》就不雜了;可是你學淨土法門,爲往生極樂世界而讀《地藏經》,那就稱爲雜了。你如果修禅宗、求開悟,讀《金剛經》、《楞嚴經》就不雜了,那是你的正依經典,如果爲往生極樂世界,就…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