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雜了。我們現在學淨土宗,就依淨土宗的經典爲正。
雜行太多了,善導大師就不一一舉出來了,一句話概括:除了這五種之外,通通叫做雜行,我們平常喜歡講的密行、念咒、參禅打坐、朝山、拜忏等等,這些都是善法,「自余諸善」,不過,稱爲雜行。
五雜行
對應于五種正行,雜行也可以分成五種。
第一種叫讀誦雜行,什麼叫讀誦雜行呢?爲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專門讀誦講說極樂世界的淨土叁部經,而是讀誦淨土叁部經以外的經典,不管是什麼樣的大乘經典,都稱爲讀誦雜行。比如說,我們從煙臺到大連,坐船去,上船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船、開船時間、什麼票價、上船地點等等,你一定會找煙臺到大連的航線來看,對不對?會不會找煙臺到上海的來看呢?那樣就雜了,方向就不對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淨土叁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經》就是專門告訴我們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航線的,是介紹乘坐六字名號大願船往生極樂淨土的,你肯定要找這一頁來了解。你讀《金剛經》,是開悟那個方向,到開悟的碼頭了。你讀別的經典,到別的碼頭了,不到極樂淨土,那你的方向、地點就搞錯了,所以稱爲雜。這絲毫沒有貶低其它經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來說,方向不對,目的效果不一樣。你懂得這個道理,自然會願意讀淨土叁部經。
什麼叫觀察雜行呢?除了觀察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之外,其它的一切觀察、思惟(你觀想心清淨,觀想其它菩薩、淨土莊嚴),那都叫做雜行。比如說我們要到上海旅遊,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圖,翻看上海的畫冊,了解旅遊景點,上海動物園怎麼樣,東方明珠怎麼樣……你會不會找一張北京地圖來看?那裏面又不是上海的狀況,你看它幹啥呢?所以,要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爲觀察對象,稱爲觀察正行。你修種種的觀心法門,觀空、無相、無我,觀心地清淨,又觀其它淨土,都稱爲雜行,雖然殊勝,但依淨土門宗旨來講,相隔太遠了。
如果爲往生極樂世界而禮拜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就稱爲禮拜雜行。道理也很顯然,比如說,我要到喬居士家裏來,那我就專找喬居士就對了,我找他隔壁鄰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彎了,雖然他們也可能告訴我,那何必呢?直接找他不更好嗎?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直接拜阿彌陀佛!你有空拜別的佛菩薩固然都很好,但是,還不如現在專拜阿彌陀佛,等到了極樂世界,其它的佛菩薩通通在那裏等待,不然的話,你雜行雜修不能往生,其它的佛菩薩在那裏等得一場空了。所以,能見彌陀佛,即見十方佛,你拜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地藏王菩薩決定不會有意見,決定很歡喜。
爲往生極樂世界而稱念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名號或經咒,稱爲稱名雜行,因爲不順彼佛之本願。要往生彼佛淨土,當然要順那尊佛的誓願,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在世間辦事也一樣,比如說我是老板,要招工,你到我這兒來求職,你是不是要順我的心啊?不順我的心,你有再大本事,我不要你。我要個打字員,你說你會鋤地,「我力氣很大,一天能鋤五畝地」,但我要打字員啊,你和我的本意相違背呀。阿彌陀佛讓我們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爲本願,剛才也講到了,他不會離開這條渠道,他是有一定的規矩,水一定會順著當初挖的渠道來流淌,佛度衆生,一定會按照當初所設定的誓願來度衆生。你不能自作聰明,凡夫哪能超過法藏菩薩的智慧啊?已經規定好了,大家都來念佛往生,所以稱名稱爲正定業。只有這尊佛發了誓願,「稱念我的名號,往生我的淨土」,別的佛菩薩還沒有這樣的誓願。別的佛菩薩當然也很慈悲,就像《阿彌陀經》裏邊,六方諸佛都出來講:「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應當念「南無阿彌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薩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還不聽話,就太辜負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所以大家一定要聽話,聽了阿彌陀佛的話,就是聽了十方諸佛的話,不要依我們凡夫的心,「哎呀,我光念阿彌陀佛,別的佛菩薩會不會有意見?師父啊,我以前也不知道,請了別的佛菩薩,現在要一心專禮阿彌陀佛,會不會得罪呀?」這都是凡夫的心態,沒有關系,你現在專稱專念專禮拜,如果你家裏有佛堂,有別的佛菩薩,可以恭恭敬敬地索擦洗得很幹淨,給初機的人結緣,讓他生歡喜心,在這些佛菩薩的帶領下也慢慢進入專修念佛,或者把它整整齊齊地放旁邊。你已經專修念佛了,家裏還有那麼多的佛菩薩,要舍得送出去,不要不舍得。舍不得送給人,這些佛菩薩在你家中等于是閑置了、下崗了,這個有罪過;送給人家結佛緣,度他入佛門,就發揮了作用,有功德,佛菩薩歡喜,不會責怪你。我們自己的佛堂,裏邊要整齊、簡潔,心就容易歸一。何況佛堂就是你內心的表現。我們到居士家,一看佛堂就知道這個人學淨土是專還是不專,很清楚的。
贊歎供養也一樣的,爲了往生極樂世界,贊歎供養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稱爲贊歎供養雜行。
正雜得失
下面來比較正行與雜行的得與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那我們的心就經常和阿彌陀佛親、近,一打開經本,就是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然親近了。如果打開《金剛經》,《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你心裏就會打一個疙瘩,「那還有沒有佛?」隔遠了。所以,一打開淨土叁經,就是講極樂世界的,就是講阿彌陀佛的,就親,就近,出口稱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躬身禮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動念思惟就是極樂世界,這當然就「心常親近,憶念不斷」了,這就叫做「無間」,「無間」就是相續、不間斷。
除此五種正行之外,皆爲雜行,雜行怎麼樣呢?「即心常間斷」,是不是?肯定心常間斷,一會兒跑到阿彌陀佛那裏,一會兒又跑到別處去了,就間斷了。「雖可回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衆名疏雜之行」,「疏」是疏遠,「雜」是不純粹,「疏雜之行」。
祖師把正行與雜行做了分析比對,叫「五番相對」:
第一「親疏對」,行五種正行,與阿彌陀佛關系很親密,若行雜行,與阿彌陀佛很疏遠。是親密好,還是疏遠好啊?我們要往生極樂,當然親密的好。
第二「近遠對」,如果修五種正行,阿彌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護其人,與阿彌陀佛很近。那如果修雜行,與阿彌陀佛隔得就遠,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攝取。念佛,佛光攝取,就近。是近好,是遠好呢?是應該修正行,還是修雜行呢?我們都要依教奉行。
第叁「有間無間對」,什麼叫「有間」呢?若行雜行,與阿彌陀佛有間隔,有間斷。若修正行,與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間隔,沒有間斷。當然無間好,那應當行正行。
第四「回向不回向對」,什麼叫「回向不回向」呢?若行雜行之人,必須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往生,爲什麼?比如說,爲往生極樂而讀誦《地藏經》,本來《地藏經》和往生極樂扯不上邊,那你不回向,怎麼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來和往生淨土也扯不上邊,五戒得人的果報,十善得天的果報;讀《金剛經》和往生淨土也扯不上邊,爲了讓這些跟極樂世界建立關系,就怎麼樣?「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報,我讀《金剛經》也不求開悟,我不求那些了,回轉過來向著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回向求生」,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能往生。回向往生還是靠佛的願力。「我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看看,我修這點功德夠不夠?」說句不好聽的話,是拿我們自己凡夫所修的雜行雜善賄賂阿彌陀佛,「夠了嗎?不夠再加一點……」跟佛心一定是很疏遠的,不清淨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悲父,你賄賂人也找錯了,找你爸爸來賄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是我們的慈悲父了。這樣的話說起來雖然不好聽,我想便于大家理解,沒有絲毫貶低大家的意思。當然,行善積德都是必須的,只是我們的心態要注意,不是用我們的行善積德跟阿彌陀佛討價還價,「你看,我這樣做了,你應該讓我往生了!」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無有條件,他不跟你討價還價,「我都白白地給你,你要就好了。」
我們說正行、雜行,並不是說不能行善積德,而是如果認爲「光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夠往生,還要加別的修行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是不了解佛的誓願,不了解六字名號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心中有疑惑,有恐懼,所以是不應該的。
我們知道專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而專修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行善積德,供養叁寶,扶助貧困,這是應當做的本分事,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拿出來自我表揚,「你看,阿彌陀佛,我這麼大的功德……」
雜行之人一定要回向,那麼正行要不要回向呢?正行不必回向,自然成爲往生之業。什麼道理呢?前面說了,「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長江,自然會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回向啊……」不需要你講,它順著長江就到大海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把我們的心投在阿彌陀佛願力的長江當中,自然會流到極樂淨土的大海,不用回向,自然成爲往生之業,因爲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如果你本來不願往生,那還講回向,回向是求往生的,你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不願往生,我只願求人天福報」,這種想法就不對了,一定要回轉,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來世發財,不求來世開悟,是求生淨土,那樣就要回轉趨向了)。我們本來就爲了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本來是爲了我們要去往生,我們願意去往生,他願意接我們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談回向了,自然成爲往生之業。
有這樣一個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達車,不用轉車的,「南無阿彌陀佛」可以講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直達車,是不是?你坐上直達車了,哪裏還需要再轉車、換一個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沒坐直達車,那就要下車改換方向,先坐摩托車,又坐大篷車,又坐小客車,再坐出租車,再轉火車,然後再走路,繞很多彎,因爲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嗎?那不行啊,一定要回向。所以,修其它種種行,一定要回向才能往生,因爲它不是直接通到極樂世界。而這五種正行是直接通往極樂淨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當然,如果我們做早晚功課,念一遍回向偈也可以,這個回向不是單單爲自己了,是說「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它的人也能夠念佛往生」,這是心中向著其它衆生。
第五「純雜對」,五種正行是純粹通往極樂之行,五種正行之外的雜行不是純粹通往極樂世界之行。剛才已經說明了,或通人天果報,或引導往生他方淨土,未必是專門指向極樂淨土的,所以稱爲雜,而必須回轉。
有這五種得失。那麼,我們應該選擇正行。
善導大師做這樣正行、雜行的分判,可以說是再清楚明朗不過了。學淨土之人,應當舍雜行、歸正行,所謂「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不是就雜行。正行當中五種,是別就第四「稱名正定之業」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余四種,余四種是引導我們進入正定之業。而正定之業之所以稱爲正定之業,是因爲「順彼佛願故」。
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我們再來總結、回憶一下,第一條文,立聖道淨土二門,目的是要我們進入淨土門,而淨土門的核心、基礎就是《大經》所講阿彌陀佛「念佛往生」之願,重點在這裏;第二條文,以聖道修行爲方便,以念佛往生爲釋迦出世本懷,其中講到「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爲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我們念佛必然往生;第叁條文,立正行和雜行,而勸導我們進入正行,正行之所以稱爲正行,念佛之所以稱爲正定業,是順了阿彌陀佛誓願的緣故,所以,應當知道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誓願是我們整個淨土法門的源頭,淨土法門從此而流,若能了解這個源頭,你就會穩穩地把握住了。所以,無論如何,往生極樂世界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