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P4

  ..续本文上一页称为杂了。我们现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

   杂行太多了,善导大师就不一一举出来了,一句话概括:除了这五种之外,通通叫做杂行,我们平常喜欢讲的密行、念咒、参禅打坐、朝山、拜忏等等,这些都是善法,「自余诸善」,不过,称为杂行。

  五杂行

   对应于五种正行,杂行也可以分成五种。

   第一种叫读诵杂行,什么叫读诵杂行呢?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专门读诵讲说极乐世界的净土三部经,而是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外的经典,不管是什么样的大乘经典,都称为读诵杂行。比如说,我们从烟台到大连,坐船去,上船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船、开船时间、什么票价、上船地点等等,你一定会找烟台到大连的航线来看,对不对?会不会找烟台到上海的来看呢?那样就杂了,方向就不对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就是专门告诉我们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航线的,是介绍乘坐六字名号大愿船往生极乐净土的,你肯定要找这一页来了解。你读《金刚经》,是开悟那个方向,到开悟的码头了。你读别的经典,到别的码头了,不到极乐净土,那你的方向、地点就搞错了,所以称为杂。这丝毫没有贬低其它经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方向不对,目的效果不一样。你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愿意读净土三部经。

   什么叫观察杂行呢?除了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之外,其它的一切观察、思惟(你观想心清净,观想其它菩萨、净土庄严),那都叫做杂行。比如说我们要到上海旅游,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图,翻看上海的画册,了解旅游景点,上海动物园怎么样,东方明珠怎么样……你会不会找一张北京地图来看?那里面又不是上海的状况,你看它干啥呢?所以,要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观察对象,称为观察正行。你修种种的观心法门,观空、无相、无我,观心地清净,又观其它净土,都称为杂行,虽然殊胜,但依净土门宗旨来讲,相隔太远了。

   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礼拜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就称为礼拜杂行。道理也很显然,比如说,我要到乔居士家里来,那我就专找乔居士就对了,我找他隔壁邻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弯了,虽然他们也可能告诉我,那何必呢?直接找他不更好吗?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直接拜阿弥陀佛!你有空拜别的佛菩萨固然都很好,但是,还不如现在专拜阿弥陀佛,等到了极乐世界,其它的佛菩萨通通在那里等待,不然的话,你杂行杂修不能往生,其它的佛菩萨在那里等得一场空了。所以,能见弥陀佛,即见十方佛,你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地藏王菩萨决定不会有意见,决定很欢喜。

   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称念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称为称名杂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要往生彼佛净土,当然要顺那尊佛的誓愿,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世间办事也一样,比如说我是老板,要招工,你到我这儿来求职,你是不是要顺我的心啊?不顺我的心,你有再大本事,我不要你。我要个打字员,你说你会锄地,「我力气很大,一天能锄五亩地」,但我要打字员啊,你和我的本意相违背呀。阿弥陀佛让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为本愿,刚才也讲到了,他不会离开这条渠道,他是有一定的规矩,水一定会顺着当初挖的渠道来流淌,佛度众生,一定会按照当初所设定的誓愿来度众生。你不能自作聪明,凡夫哪能超过法藏菩萨的智慧啊?已经规定好了,大家都来念佛往生,所以称名称为正定业。只有这尊佛发了誓愿,「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别的佛菩萨还没有这样的誓愿。别的佛菩萨当然也很慈悲,就像《阿弥陀经》里边,六方诸佛都出来讲:「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你应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不听话,就太辜负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所以大家一定要听话,听了阿弥陀佛的话,就是听了十方诸佛的话,不要依我们凡夫的心,「哎呀,我光念阿弥陀佛,别的佛菩萨会不会有意见?师父啊,我以前也不知道,请了别的佛菩萨,现在要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会不会得罪呀?」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关系,你现在专称专念专礼拜,如果你家里有佛堂,有别的佛菩萨,可以恭恭敬敬地索擦洗得很干净,给初机的人结缘,让他生欢喜心,在这些佛菩萨的带领下也慢慢进入专修念佛,或者把它整整齐齐地放旁边。你已经专修念佛了,家里还有那么多的佛菩萨,要舍得送出去,不要不舍得。舍不得送给人,这些佛菩萨在你家中等于是闲置了、下岗了,这个有罪过;送给人家结佛缘,度他入佛门,就发挥了作用,有功德,佛菩萨欢喜,不会责怪你。我们自己的佛堂,里边要整齐、简洁,心就容易归一。何况佛堂就是你内心的表现。我们到居士家,一看佛堂就知道这个人学净土是专还是不专,很清楚的。

   赞叹供养也一样的,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称为赞叹供养杂行。

  正杂得失

   下面来比较正行与杂行的得与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那我们的心就经常和阿弥陀佛亲、近,一打开经本,就是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亲近了。如果打开《金刚经》,《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你心里就会打一个疙瘩,「那还有没有佛?」隔远了。所以,一打开净土三经,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就亲,就近,出口称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躬身礼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动念思惟就是极乐世界,这当然就「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了,这就叫做「无间」,「无间」就是相续、不间断。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皆为杂行,杂行怎么样呢?「即心常间断」,是不是?肯定心常间断,一会儿跑到阿弥陀佛那里,一会儿又跑到别处去了,就间断了。「虽可回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众名疏杂之行」,「疏」是疏远,「杂」是不纯粹,「疏杂之行」。

   祖师把正行与杂行做了分析比对,叫「五番相对」:

   第一「亲疏对」,行五种正行,与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很疏远。是亲密好,还是疏远好啊?我们要往生极乐,当然亲密的好。

   第二「近远对」,如果修五种正行,阿弥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护其人,与阿弥陀佛很近。那如果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隔得就远,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摄取。念佛,佛光摄取,就近。是近好,是远好呢?是应该修正行,还是修杂行呢?我们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有间无间对」,什么叫「有间」呢?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有间隔,有间断。若修正行,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间隔,没有间断。当然无间好,那应当行正行。

   第四「回向不回向对」,什么叫「回向不回向」呢?若行杂行之人,必须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往生,为什么?比如说,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地藏经》,本来《地藏经》和往生极乐扯不上边,那你不回向,怎么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五戒得人的果报,十善得天的果报;读《金刚经》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为了让这些跟极乐世界建立关系,就怎么样?「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报,我读《金刚经》也不求开悟,我不求那些了,回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回向求生」,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能往生。回向往生还是靠佛的愿力。「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看看,我修这点功德够不够?」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拿我们自己凡夫所修的杂行杂善贿赂阿弥陀佛,「够了吗?不够再加一点……」跟佛心一定是很疏远的,不清净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悲父,你贿赂人也找错了,找你爸爸来贿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是我们的慈悲父了。这样的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我想便于大家理解,没有丝毫贬低大家的意思。当然,行善积德都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注意,不是用我们的行善积德跟阿弥陀佛讨价还价,「你看,我这样做了,你应该让我往生了!」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无有条件,他不跟你讨价还价,「我都白白地给你,你要就好了。」

   我们说正行、杂行,并不是说不能行善积德,而是如果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够往生,还要加别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佛的誓愿,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心中有疑惑,有恐惧,所以是不应该的。

   我们知道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而专修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行善积德,供养三宝,扶助贫困,这是应当做的本分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拿出来自我表扬,「你看,阿弥陀佛,我这么大的功德……」

   杂行之人一定要回向,那么正行要不要回向呢?正行不必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什么道理呢?前面说了,「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长江,自然会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回向啊……」不需要你讲,它顺着长江就到大海了。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把我们的心投在阿弥陀佛愿力的长江当中,自然会流到极乐净土的大海,不用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如果你本来不愿往生,那还讲回向,回向是求往生的,你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愿往生,我只愿求人天福报」,这种想法就不对了,一定要回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来世发财,不求来世开悟,是求生净土,那样就要回转趋向了)。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他愿意接我们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谈回向了,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有这样一个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达车,不用转车的,「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讲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直达车,是不是?你坐上直达车了,哪里还需要再转车、换一个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没坐直达车,那就要下车改换方向,先坐摩托车,又坐大篷车,又坐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再转火车,然后再走路,绕很多弯,因为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吗?那不行啊,一定要回向。所以,修其它种种行,一定要回向才能往生,因为它不是直接通到极乐世界。而这五种正行是直接通往极乐净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当然,如果我们做早晚功课,念一遍回向偈也可以,这个回向不是单单为自己了,是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它的人也能够念佛往生」,这是心中向着其它众生。

   第五「纯杂对」,五种正行是纯粹通往极乐之行,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之行。刚才已经说明了,或通人天果报,或引导往生他方净土,未必是专门指向极乐净土的,所以称为杂,而必须回转。

   有这五种得失。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正行。

   善导大师做这样正行、杂行的分判,可以说是再清楚明朗不过了。学净土之人,应当舍杂行、归正行,所谓「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不是就杂行。正行当中五种,是别就第四「称名正定之业」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余四种,余四种是引导我们进入正定之业。而正定之业之所以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

  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我们再来总结、回忆一下,第一条文,立圣道净土二门,目的是要我们进入净土门,而净土门的核心、基础就是《大经》所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愿,重点在这里;第二条文,以圣道修行为方便,以念佛往生为释迦出世本怀,其中讲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我们念佛必然往生;第三条文,立正行和杂行,而劝导我们进入正行,正行之所以称为正行,念佛之所以称为正定业,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所以,应当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头,净土法门从此而流,若能了解这个源头,你就会稳稳地把握住了。所以,无论如何,往生极乐世界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