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大衰患……
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
「難行道」的條件和危險性
「阿惟越致」有的經典翻譯爲「阿鞞跋致」,但不論是阿惟越致或阿鞞跋致,都是指歡喜地或初地,也就是不退轉地。由難行道走到不退轉地境界之前,有兩個條件,第一要 「行諸難行」。「行」就是修行,「諸」就是非常多的意思,也就是說,要修種種非常困難的法門;要廣修六度萬行,否則不能達到阿惟越致,就不能到達不退轉地。
不僅如此,第二個條件是,于時間上也要「久乃可得」,要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由初發心起要先經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從初地開始要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八地到妙覺,又一大阿僧祇劫,總共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也就是說,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如果以自力修行,至少必須先經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不退轉地,才會安穩。
「或墮聲聞、辟支佛地」,是說難行道還有一個危險性,有可能到了半途就「退墮」到聲聞、辟支佛地的境界。一旦退墮下來,就表示他不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樣就再也不能到達菩薩的不退轉地,就不可能成佛了。龍樹菩薩說: 「若爾者,是大衰患」,如果是這樣,那實在是大衰患呀!「衰」是衰敗,「衰患」就是衰敗損失。爲什麼有這樣的恐懼顧慮呢?是因爲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如果還沒到不退轉地,就可能會因某種因緣中途退墮下來。
總之,要經由難行道到不退轉地,有兩個條件、一個危險性。兩個條件就是「行諸難行」,而且要「經過好久的時間」,一個危險性就是 「或墮聲聞、辟支佛地」。
舍利弗行菩薩道退墮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舍利弗尊者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左右二脅士之一。經典上說:舍利弗在過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已經修到七住的階位,可是卻從七住這階位上退墮下來了。爲什麼會退墮呢?原因是有一個人來向舍利弗乞討一顆眼睛,要行菩薩道就要犧牲自己來利益別人,所謂 「但爲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對方既然已說只有自己的眼睛才能治好他媽媽的病,所以舍利弗當下就將左邊的眼睛挖下來給他,等挖下左眼來了,對方卻說: 「哎呀!我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啦!」舍利弗就說:「哎!你怎麼不早說呢?我挖掉一個眼睛,還有一個眼睛可以看,現在如果我將右眼也挖下來的話,那就成了沒有眼睛的瞎子了。 」可是也不得不挖,因爲要行菩薩道,總是要犧牲奉獻自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呀!就這樣右眼也挖下來給對方,自己就什麼也看不到了。可是卻在這時又聽到對方大聲的臭罵說: 「唉!你這個人的眼睛怎麼那麼臭呀!」就把眼睛摔在地上,用腳去踩它。舍利弗當下很傷心,他雖然眼睛看不到,可是耳朵聽得到呀,感慨衆生實在剛強難度!挖一個眼睛說不對,再挖一個眼睛還嫌臭,當下舍利弗就退心了。這也就是說,如果修行還沒有到達初地 ── 不退轉地,救度衆生的悲願還不會很堅固,一旦遇到剛強難度的衆生,自己就退心了。所以龍樹菩薩說,那實在是很困難、很危險。
一般而言,修行而能修到阿羅漢已經很不容易了,那爲什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退入阿羅漢,是一種大衰患?這是因爲退墮到阿羅漢,就很難成佛了。 《華嚴經》也說:「甯可墮落地獄而聽到佛的名號,聽聞到大乘佛法;也不願生在諸天中,不能聽到諸佛的名號,不能夠聽聞到大乘佛法。」可見退到聲聞與辟支佛這二地比墮落地獄還要令人恐懼。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
因此,龍樹菩薩接著就說:「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如果十方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在祂們的教法中有易行道,有不必行諸難行,不必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同時也沒有退墮聲聞、辟支佛地危險的那一種 「既容易,又快速,而且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的法門,那麼,請您跟我們介紹一下。這裏所謂的方便就是方法,意思是說,有什麼方便法門能夠既容易,容易到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夠做得到,而且又能夠很快速達到不退轉地,如果有這種方法,請您大發慈悲來指點我們、教導我們。
一般人大都會直覺的認爲,如果是容易的法門,境界往往都不高;如果是境界很高的話,就往往是不容易的法門,若不是根機很銳利,很精進勇猛,是達不到那種殊勝境界的。可是龍樹菩薩在這裏卻問說,是否有這一種佛法,既容易又殊勝?容易到我們都能做得到,而且今生今世就能夠成就的,有沒有這種殊勝法門呢?接下來是龍樹菩薩的回答,因爲回答的內容是爲了宣講彌陀救度易行道的法門,所以必須先降伏衆生高慢的心,讓我們的心柔軟謙卑下來,所以龍樹菩薩回答: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等于喝斥他說,你這種問法不對,你這種問法太軟弱了,沒有大心,太下劣了。因爲佛陀講過:「求佛道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得佛果,要有那種大人志幹的發心,勇猛精進的堅持,就好像舉起叁千大千世界一樣。你說要到達不退轉很困難,要很久才可以完成,因而尋求易行道的快速法門,那豈不是怯弱下劣嗎? 」在這裏好像是在貶低他,但其實不是,爲什麼呢?底下慢慢會談到。
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
接著,我們先看:「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就是說,要成就佛道非常的困難,困難到什麼程度呢?龍樹菩薩說: 「志求佛道這件事,比用我們的雙手舉起叁千大千世界還要重,還要難。」看到這一段經文就嚇壞了,我們哪有什麼能力舉叁千大千世界?如果是搬桌子、椅子,年紀即使再老也還有可能,因爲它輕。可是要舉起叁千大千世界,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在 《無量壽經》裏面也說:「荷負群生,爲之重擔」,就是說阿彌陀佛以祂的身體來承擔、背負我們的重擔。這就是說,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必須爲衆生承擔罪業,不然你怎麼能救度他呢?所以說 「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你要救度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就要爲他承擔業債,解除他的業障,所以必須要有那樣的發心。然而要有這樣的承擔、認識與肯定,是非常困難的,想想我們自己的狀況,能做得到嗎?很難!很難!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雖然喝斥他,可是最後還是介紹給他,不但介紹給他,同時加以贊歎這個法門。佛法有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等等無量法門,法門雖然無量,但總的來講,只有兩類。好像世間的道路,有比較難走的道路,譬如山路、羊腸小道,這個比較難走;也有比較容易走的道路,譬如平地,寬闊平坦。但是龍樹菩薩所謂的世間道,是依古印度時間的交通情形,而用步行的陸路和用乘船的水路來形容世間道,這就是: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總而言之,無量法門,歸納而言,只有兩個法門,如同世間道,一個是「步行」的,一個是「坐船」的;步行是痛苦的,坐船是安樂的。比如我們從奧克蘭要到首都威靈頓去,有的喜歡用走路的、有的喜歡騎腳踏車、有的喜歡騎機車、有的喜歡開轎車、有的喜歡坐船、有的喜歡坐飛機,個人的興趣各不一樣;這就好像衆生的根機不一樣,所以佛法就有無量門,種種無量門的佛法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至少要到達不退轉地。
話說回來,我們如果到威靈頓去,你要用走的、用騎腳踏車的,雖然速度比較慢一點,但因爲是在文明社會的太平盛世,比較沒什麼危險,可是如果是一個行動不便,又有病在身的人,那就完全不同了。同樣的,在修行成佛之路上,我們的煩惱都很重,我們既沒有能力舉起叁千大千世界,若又沒有外力可以依靠,就會遭遇到層出不窮的危險,不只是退墮聲聞、辟支佛地而已,往往會墮入叁惡道之中長劫受苦。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一旦失去人身,就常在叁惡道了,那豈不是很危險呢?所以,雖然用道路來譬喻修行之難與易,但其實譬喻只是譬喻而已,要跟危險難阻的修行事實達到百分之百的貼切是不太可能的。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剛剛是譬喻,現在說這個法的內容。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像世間道一樣,有難有易,什麼叫做難呢?「勤行精進」,就是難行道,這個法門比較苦,就是剛剛所講的,要 「行諸難行」,而且「久乃可得」,以及有「或墮聲聞」的危險。
易行道呢?就是乘船的譬喻,也就是:「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意思是說,除了勤行精進以外,另有一種信的法門;信是信什麼呢?信易行,什麼叫做易行呢?簡單講就是信阿彌陀佛現成的救度,這就是易行。所以說以信方便,不但易行,而且疾至,容易又快速的到達不退轉地。
有人可能會認爲,應該是勤行精進才是行菩薩道,如果只是以信方便,很容易的話,那可能不是行菩薩道吧?但是龍樹菩薩卻不這樣認爲,他認爲 「勤行精進」固然是菩薩道、是佛法,「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是菩薩道,也是佛法,至于要走那一條路,你是要「勤行精進」的「修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的難行道呢?還是要選擇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易…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