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故性情會轉變。以前剛強計較,現在柔和不爭;以前缺乏慈愛,現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會反省是自己的過失,或宿世的罪業,而不會責怪別人。
此後的生活是對佛有信心,對己有愧心,對人有愛心。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十六、遠離譏嫌
前生已種出家緣
世事紛纭不可牽
今日袈裟披上體
來年同佛往西天
回顧臺灣到日本留學的比丘之中,竟有一半還俗,究其原因是日本社會很繁華而又很開放,五欲生活豐富,女人溫柔,到處充滿聲色犬馬的誘惑,身處其中,稍一不覺,便成日日陷入而不知之勢。然還俗的當中,有的在當地結婚滯留難歸,有的回來卻從此不得不隱姓埋名。當然他們都懊悔一時的迷失,想重新脫俗,過清淨自在的生活,奈何已身陷枷鎖,無法如願。而淨也曾遇到從某地區某大佛教團體所派出的一位比丘,到日本進入研究所進修學位,不久躲躲藏藏地與人同居,不知後來如何。可悲!
人是感情的動物,稍一不慎,日久生情,乃是常理,終使自己難以自拔而誤了平生,不免令人歎息。因此大聖佛陀禁止男女僧衆同住同行,縱有言語,亦應攝心。佛陀慈悲的呵護所垂示的教誡之語,真是保護僧侶的堅銳甲胄。
一個人一旦與人有了不當的感情,那便是痛苦的開始,從此心裏有了感情的擔子,隱約增添了無謂的苦惱,最後難免有損佛門的清譽。(近來)有幾個地方或寫信或電話傳來了一些可怕的是非,令人難以置信,也難以不信。
畢竟仁者出家不久,有些方面見聞未廣,未必能持好分寸。好在後來澄清了一些誤會,很欣慰你能清淨自持,磨而不磷,在涅不缁。
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別人始終是自己的一面鏡子,面貌之垢不易自覺,承蒙他人指出,使自己有擦淨的機緣,則對方無甯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足可稱謝。因此應該畏懼人言,儒家亦言:「君子有叁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指因果法則,大人是指衆人輿論,而聖人之言神欽鬼伏,故大聖釋尊的垂誡更應遵守。玉不琢不成器,人才如玉,經過鍛煉更能成爲連城大器,故精金美玉都從烈火中鍛煉而來;希望仁者能畏懼人言。
回憶慧淨出家之初,家師上人即常告誡說:「要斷絕女緣,徹底遠離譏嫌之人,避開譏嫌之地,不妥協,不苟且。」誠然,出家人重譏嫌二字,故有「譏嫌戒」的戒律;能守譏嫌戒,就能保護佛教,保護他人,保護自己;如此則衆生歡喜,龍天歡喜,彌陀諸佛無不歡喜。
佛門是最講潔癖的,尤其是割愛辭親,成爲人天師範,其身口意的行爲是信衆的楷模,所以出家衆的立身處世要比在家衆嚴謹,固應嚴以律已,謹言慎行,持身如玉。信衆對于佛門,尤其是身負弘法之崇高神聖使命的比丘,其眼睛總是特別雪亮,要求也特別嚴格;萬一被發現有了某些不如法,難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對象而産生失望之心。
仁者是男衆,希望以仁者的才德在當地培養志同道合的男衆(應該不難),彼此協力,弘揚彌陀悲願,拯救如下雨般將墮地獄的群萌。畢竟男衆與男衆相處,不起人疑,能增信賴。家師上人亦常告誡說:「出家人應以法爲重,如果爲了某一個人而失去了廣大的信衆,便是法門的罪人,愚癡的行爲。」此語慧淨至今頂戴奉持,不敢或忘。
中國古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仁義、敦倫常、重孝道、尚禮節。這固然是儒理教化的普及,也是佛教因果的紮根。大陸大多還能有此保守,可惜臺灣飽暖思淫欲,競相學習日本、歐美開放的風潮,致使國中生半數有性經驗,高中生墮胎隨日而增。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歐美日本如此,臺灣亦然。難得大陸能維持保守的美德,可喜可賀。佛門始終是保守的,唯有保守才能維持佛法的面貌。在此濁惡之世,猶如人處暗中,佛法是唯一眼目、曜世明燈。但可悲的甚至有僧衆倡言開放,並謂「只要喜歡,有何不可」,聞之驚心。末法之世,厚生利用之術一日千裏,而修身養性之道如江河日下。
家師上人曾言:「出家人有叁關:名關、利關、色關,一關比一關困難,所以必須避免男女相處的譏嫌,萬一不能,則應知守大體、有分寸。」家師的語重心長,如同佛陀殷謹的垂誡,亦如親鸾上人敏銳地對于愛欲廣海、名利大山的可悲、可恥、可傷。事情不生于發生之時,乃由微而著,是故君子防微杜漸,必慎其獨;而學道之人見機而作,知非即舍。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此信充滿逆耳之言,然淨愛護仁者之心,與之恰成正比。何況我們同爲男衆,同入佛門,同信淨土;同念一佛尊號,同蒙一光攝護,同托一蓮化生;將見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可謂四海兄弟,同氣連枝。尤其淨已上了年紀,而仁者正當年輕,將來前途未可限量,故以淨土棟梁期之。若能自愛羽毛,則廣大信衆將蒙其福;倘若不慎有所差池,將是廣大信衆之失。
古人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慧淨與仁者既同是男衆,愛護之情甚切,若知而不言,言而不盡,則非真友、直友、益友,理不可默故,乃不避忌諱,披肝瀝膽,剖誠相見,恺切直陳。然而聖賢之言,神欽鬼伏,人人敬重;淨卑賤之人,語無倫次,不可見重于人,但望有益于仁者萬一則足矣。順耳之語容易使人汩沒而不知;反而逆耳之言藏著佛恩的悲心。
古德有言:「修道無道友,家中無掃帚。」仁者離開道場,只身在外,上無良師提攜,下無道友琢磨,而淨忝與仁者長久已來相知相惜,才敢呈上肺腑之言;若是別人,自應噤若寒蟬: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亦如「自己家裏人,方說自己家裏事」。
世人猶如糞中穢蟲,爭處不知清淨,樂穢不喜清流。我等既爲沙門,立身行道,則不可爲色所迷,爲情所困;應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嚴守譏嫌之戒。
淨出家受戒之時,寫了一首不像樣的詩,自我期勉;文雖拙劣,聊與仁者互參:
前生已種出家緣 世事紛纭不可牽
今日袈裟披上體 來年同佛往西天
一九九八年六月叁日
十七、信心決定
對佛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己有愧心。
獲得彌陀大愛,很想愛護他人;
獲得彌陀大恕,很想寬恕他人;
獲得彌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信心決定就是被彌陀救了,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極樂聖數。其內容是機法二種深信,此信心是初後不二,初後一貫,相續不斷;其位格是機法一體,佛凡一體,攝取不舍,住不退轉。故斷不至于改信外道邪教,猶如忠犬不認異主,孝子不認賊爲父;亦如忠臣蒙王恩寵,常念其王,活在感激王恩中,過著以王爲中心的人生生活。故昙鸾祖師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啓。」得救的心情如是。
信心決定不只是一時感情的激動歡喜,更是深藏內心的疑佛救度之心(疑心、疑情、無明、二心、暗心、自力心、計度心)被彌陀真實救度之光明所照破,明來暗去,暗心成明心,疑心成信心,二心成一心,自力心成他力心,計度心成隨順心;疑無明不在,此心安穩滿足;煩惱愈深,信心愈固,知彌陀爲救煩惱故。一生皆活在光明攝取中,過著想佛、念佛的生活。雖叁毒不斷,五欲常起,然對佛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己有愧心。獲得彌陀大愛,很想愛護他人;獲得彌陀大恕,很想寬恕他人;獲得彌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十八、人生世上
信佛救度之人,大安心大滿足,
是世上第一幸福者,
黑暗的人生變成彩色的人生,
痛苦的人生變成法喜的人生。
來函敬悉,人生世上,爲男爲女,美醜智愚,成敗苦樂,都是前世因今世果,點滴都是宿業,毫無例外。佛陀開示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的基礎是叁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回,所以學佛者要「深信因果」,既是因果就要甘心領受,歡喜承擔,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否則業上加業,永無了時。
學佛之人,其人生觀與價值觀是跟一般世俗人是完全相反的,苦樂禍福不以世俗現況論,而以能聞佛法、依教奉行論。佛陀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應該細細思惟:此生慶幸,得難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現在已墮叁惡道,叁惡道之苦,苦不可言,比人間任何苦超過千百萬億倍,所以人生再怎麼樣地苦,若能想想叁惡道,則此苦不苦,…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11-2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