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谛,妙境界相。」
研習此法,目前只能從書上閱讀,磁帶上聽聞,並思惟機法二種之義。早晚課誦極簡單,唯以誦經(《小經》或《大經》)、念佛、回向(淨土宗叢書後面版權頁的回向偈)。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道心堅,悟性高;廣讀經論,博識經義;思惟敏捷,辯才無礙。可知宿昔爲佛教中人,未來是法門龍象。良可贊歎,實可同慶。尤其慧眼見真,能于諸法門中,專重淨土;于淨土門中,獨尊善導。可謂不只叁四五佛,已于無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善導大師雲:
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則生歡喜。
此法宜以平淺語言敷演,必要時再引用經文爲證;或以某段經文爲主題,而作淺白之解釋,但令人易聞易曉易信便可。因爲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現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選擇僧俗賢愚善惡,一味平等,絕無條件,主動來救。此法雖極玄妙,亦極平常;橫說豎說,但欲令人知其要處,否則玄則玄矣,于己未涉。
此法順序而言,應先辨明聖淨差別:
聖道門是「修行」之教。
淨土門是「救度」之教:彌陀已成就二種回向,賜與衆生,衆生信受之,當下獲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雖尚無此能力,然如太子誕生,長大必繼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證佛果。
《大經》言:「鹹同一類,形無異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異譯亦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又言:「說經行道皆如佛。」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運稱名便可。《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小經》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經文皆謂:聞說阿彌陀佛,信心發起之時開始,一生之間,唯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爲義」。亦即「僧俗善惡不選擇,時處諸緣無拘礙」。
○○純金樸玉,僧之豪傑,法之幹城。其智慧學識,非淨可及。若能潛心專研善導教法,切磋琢磨,則將見其廣長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
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
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淨不染心,
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詢問「在」或許是「有」之誤,而「花」應是「華」之訛,淨亦以爲然;只因原本(續藏)是此字,故雖覺有誤,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據。經典自古代代抄寫相傳,難免脫句訛字,所謂「字經叁寫,烏焉爲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複推敲,取其義,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孔子說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系辭)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孟子、萬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獄外,無棲身處;除淨土外,無得救法。在信受間,自知應忏悔而無忏悔心,應慚愧而無慚愧心,其罪惡實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軟,常仰念佛恩,欲以現生行「還相回向」之普賢行,而深感心余力绌;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況故意爲惡,以惡爲莊嚴?斷無此理。若其藉口彌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則可知其未深深體會機法兩種深信,非真實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無佛德之薰習。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淨不染心,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斷煩惱得涅槃)。外若現賢善精進相,則是內外不相應。
雖然如此,其行事爲人,對己有良心,對人有愛心;念念常思己過,言談不論人非。能寬諒他人不計較,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寬諒故;能布施他人不悭吝,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布施故。(實則深知自己罪深惡極,無寬諒他人之資格,故亦無所謂行忍辱之感。)而于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獲信心,得脫叁界故。
又第十八願「唯除逆謗」之文,顯明不漏群機之外,亦是誡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親鄰等綱常倫理、去惡行善之意。《大經》下卷五惡段之文,即是具體說明此意。故第十八願及整部《大經》圓說真谛與俗谛,無遺無缺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謙不受贊
幸蒙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門,
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
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
承蒙雅稱慧淨爲「大善知識」,實深感激。但淨一點也沒有資格,絲毫不可承擔。若法師知道淨的生平,就不會如此稱呼。淨以宿業故,自幼至今,智商極低,可謂愚劣懈怠。小學時代,考試往往零分;長大成人,坎坷困頓,無以立足社會。幸蒙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門,濫廁僧倫,寄食十方,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今雖有刊行淨土宗之典籍,亦是就其現有書物,藉淨出家之名義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衆故)。論淨之愚,實無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諸緣已具,因人成事耳!淨獨占其名,難免僭妄,實是無慚無愧之甚矣!向後幸莫以此相稱,庶幾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淨幸得與諸法師同信彌陀救度,同預淨土人天之衆,喜中之喜,無過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論弘揚淨土,淨何人哉,豈有此能力;幸得兩位法師,悲心真切,學德服衆,將見神州法運,由此而煽;彌陀教法,因之而興。
淨土法門,信佛救度,一向稱名;無義爲義,全憑佛力。若能就「淨宗大綱」或「大經五文」(《無量壽經》附錄)等爲經,再以叁經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語爲緯,以之弘揚,淨想如此或可抓住重點。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願及其成就文,而其內涵不出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之外。收放皆不離此,則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欤!
淨愚鈍,既無辯才,又不會文章,祈願弘揚淨土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禱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