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 1-10章)▪P3

  ..续本文上一页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我与弥陀共起卧,共出入,成为「我苦恼弥陀苦恼,我安乐弥陀安乐」之佛凡一体之身,虽是凡夫,却位同菩萨。佛法虽多,唯有弥陀救度是拔苦与乐的妙法,是转凡成圣的神丹。故极恶深重凡夫,获得弥陀金刚的救度,便蒙诸佛金口的赞叹说:「则我善亲友」、「次如弥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学佛,学佛的目的在于今生离开轮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弥陀救度的愿力,才能离苦得乐,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于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佛说「人生是梦」、「人生是苦」。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救度,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都成为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五、学佛的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学佛可以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

  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

  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

  

十几天前曾寄去一封信,不知收到吗?我是个愚笨的人,虽然学佛,依然没智慧,在佛法上不能给你恰如其分的引导,颇感歉疚;但茫茫人海,却在异地相逢,岂非无因?唯愿凭此因缘,使梦幻短暂、生灭无常的人生,步入真实永恒、不生不灭的境界。一切众生,都可怜愍,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悟入佛法,超脱生死,虽然事关各人善根,但此心念,无时或止。你是个有善根的人,只二十几岁就请了经文佛书去看,想一窥佛法的奥妙,并且自动参拜佛寺,又请求盖章,想让巡礼的脚印永留痕迹、永保记忆。在京都的留学生,你是最虔诚的(出家众除外),不禁令我心底感动。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学佛可以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

  

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

  

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么幸福快乐,都是短暂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恒的未来,而同时寻求对未来的超越,则今生的幸福快乐便能获得圆满而且永恒,所以凡是人,都要学佛,都非学佛不可,因为人生的未来没有第二条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后,不是智慧或知识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学佛若只是拥有智慧与知识,也不能使人超凡入圣,即使再有智慧,也会做恶事,再有学问也会起恶念。无论是谁,都无可奈何地对此从内心发出悲叹。何况世上有更多的人没缘学佛而无智慧,也有更多的人念恶行恶,心中充满着苦恼,而此生既是苦恼,来生依然苦恼。佛说:「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学佛就是要解决人类今生及后世的苦,这是本质的问题,学佛若忘了这一点,那佛学就会只成为哲学,学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内涵而没有意义。

  

顺便寄去两块念佛的录音带,韵律优美,能深感人心,能解人愁闷,希望你能喜欢。

  

不管是谁,学佛始终都要「一向专信阿弥陀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才能使每一个人生前获得大安心、大满足,死后决定生净土、成佛果。我说这种话,难免会给人武断、蛮横之感。其实念佛法门,若就其平常而言,没有其他法门比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没有其他法门比这更高深了。但愿我有智慧也有机会跟你讲解念佛法门的奥妙,因为这是万法的结晶,也是佛法的结论,是释尊出世的本怀,也是吾人学佛的目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六、救度来生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四月三十日来信敬悉,我依然如旧,一切安好。

  

能伴母同旅异国风情,既参学观光,又尽孝思,为你高兴。

  

其实人生如旅人,天地如客舍,但应该思考的是,悠悠天地,辽辽古今,而刹那人生,到底占了什么份量?何以会有我?我是什么,我从何来,又将何去?为了什么而生下来,又为了什么而活下去,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人生旅于天地之间,是否有何目的?再如何长寿快乐,也是电光石火,瞬息便逝,这样的人生,究竟为了什么?没有目的之人生,说得上有意义有价值吗?且死后是有是无?不知死后是有是无的人生,再如何长寿富有快乐,心底仍然免不了潜有莫名的不安与苦恼。

  

人的内心之底有着莫名的不安苦恼与孤独寂寞,肉体虽有同伴,心灵没有同伴;现在虽有同伴,未来没有同伴。因此人生没有真同伴真亲友,人生谁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始终都是孤独而寂寞。古人说:「偏营眼前之事,不虑后世者,愚也。」人生有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但今生很短,未来世无穷。无穷的未来,极难再度当人,大多堕入三恶道。三恶道时长苦重。度脱来生之苦,决定在今生,因此有生之年,必须完成救度来生,这件事是每一个人「人生的大事」,解决这大事是每一个人「人生之目的」。不知此一大事的人,其人生无目标;不知此一目的之人,其最后的感觉是「一生空奉公」。

  

人生有限,欲望无穷,越是成就,越不满足;一旦临终,万物离散,一想到死,心中不安。若能解决轮回之大事,则虽贫乏,亦是人生之大胜利,大安心,大满足。

  

因此,人生有两件事,无论是谁都非知不可:

  

人生之大事(即「必堕恶道」之后生之大事)

  

人生之目的(即解决人生之大事)

  

同时,人生无论是谁都非学佛不可,因为唯有佛法才能说明此两件事。

  

何故会有人生之大事?

  

如何完成人生之目的?

  

唯有佛法才能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唯有学佛才能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

  

人生不是为了工作吃饭而已,工作吃饭是为了维持人生的一种手段;而人生的生存却另有其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此目的,若不知或忘记此目的,他的人生是白过而无意义。希望你一面学佛,一面工作,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满足自己,才是真充实,否则内心之底,谁都会有空虚之感。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诚然事关佛缘,但此素怀,无时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观经九品

  

  

一息不来,即入报土,

  日日在弥陀光明中,

  无异处处在弥陀光明土。

  

《观经》九品与《大经》三辈,仅是开合之异,本质是同,皆是诸善万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处谓之化土。九品见佛之迟速与胎宫之五百岁,都是大概地表示时间性之长短,无一定的时限。九品亦是大分类,论品应是无量品,随其业因之大小胜劣,所见之佛身亦大小胜劣,所住之处亦大小胜劣,数有限量,相有定相,与报土之相即无相、无相即相、容融无碍之妙境不同。

  

至于「同处异处」之说,古来多主「同处」,然有「同处异质」、「同处异见」之二解:

  

同处异质:同时同处存在,但实质相异,真实报土是酬报弥陀十八愿所成就之广略相入无碍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愿之人,其所修之业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广略不融,数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处异见:化土行者,在报土中不知报土,在近以为远,一相二见,故成二土,皆是机感所使然。

  

若全凭佛愿之往生,则无品位高下之异,一味无别,无量光明土。所谓:「清净报土,不言品位阶次,一念须臾顷,……」

  

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光明摄取,始终不舍;一息不来,即入报土。日日在弥陀光明中,无异处在弥陀光明土。

  

报、化二土乃依《大经》所分,天台四土乃圣道门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证果之阶次。若欲和会,则常寂光属极乐之「真」实报土,故谓之「横超」,余属化土。故《大经》言:「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往生论》言:「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 1-10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