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 1-10章)▪P4

  ..续本文上一页谛,妙境界相。」

  

研习此法,目前只能从书上阅读,磁带上听闻,并思惟机法二种之义。早晚课诵极简单,唯以诵经(《小经》或《大经》)、念佛、回向(净土宗丛书后面版权页的回向偈)。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经》言: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道心坚,悟性高;广读经论,博识经义;思惟敏捷,辩才无碍。可知宿昔为佛教中人,未来是法门龙象。良可赞叹,实可同庆。尤其慧眼见真,能于诸法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独尊善导。可谓不只三四五佛,已于无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经》言: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善导大师云: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则生欢喜。

  

此法宜以平浅语言敷演,必要时再引用经文为证;或以某段经文为主题,而作浅白之解释,但令人易闻易晓易信便可。因为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现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选择僧俗贤愚善恶,一味平等,绝无条件,主动来救。此法虽极玄妙,亦极平常;横说竖说,但欲令人知其要处,否则玄则玄矣,于己未涉。

  

此法顺序而言,应先辨明圣净差别:

  

  

圣道门是「修行」之教。

  

净土门是「救度」之教:弥陀已成就二种回向,赐与众生,众生信受之,当下获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虽尚无此能力,然如太子诞生,长大必继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证佛果。

  

《大经》言:「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异译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又言:「说经行道皆如佛。」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运称名便可。《大经》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长在一生)。《小经》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经文皆谓:闻说阿弥陀佛,信心发起之时开始,一生之间,唯执持名号之称名念佛。此之称名,亦是无造作,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亦即「僧俗善恶不选择,时处诸缘无拘碍」。

  

○○纯金朴玉,僧之豪杰,法之干城。其智慧学识,非净可及。若能潜心专研善导教法,切磋琢磨,则将见其广长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

  以知自己是罪恶凡夫,

  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

  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询问「在」或许是「有」之误,而「花」应是「华」之讹,净亦以为然;只因原本(续藏)是此字,故虽觉有误,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据。经典自古代代抄写相传,难免脱句讹字,所谓「字经三写,乌焉为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复推敲,取其义,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狱外,无栖身处;除净土外,无得救法。在信受间,自知应忏悔而无忏悔心,应惭愧而无惭愧心,其罪恶实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软,常仰念佛恩,欲以现生行「还相回向」之普贤行,而深感心余力绌;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况故意为恶,以恶为庄严?断无此理。若其藉口弥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则可知其未深深体会机法两种深信,非真实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无佛德之薰习。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以知自己是罪恶凡夫,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断烦恼得涅槃)。外若现贤善精进相,则是内外不相应。

  

虽然如此,其行事为人,对己有良心,对人有爱心;念念常思己过,言谈不论人非。能宽谅他人不计较,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宽谅故;能布施他人不悭吝,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布施故。(实则深知自己罪深恶极,无宽谅他人之资格,故亦无所谓行忍辱之感。)而于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获信心,得脱三界故。

  

又第十八愿「唯除逆谤」之文,显明不漏群机之外,亦是诫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亲邻等纲常伦理、去恶行善之意。《大经》下卷五恶段之文,即是具体说明此意。故第十八愿及整部《大经》圆说真谛与俗谛,无遗无缺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谦不受赞

  

  

幸蒙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门,

  致使辗转值遇弥陀救度;

  深觉佛恩难思,悲喜莫名。

  

承蒙雅称慧净为「大善知识」,实深感激。但净一点也没有资格,丝毫不可承担。若法师知道净的生平,就不会如此称呼。净以宿业故,自幼至今,智商极低,可谓愚劣懈怠。小学时代,考试往往零分;长大成人,坎坷困顿,无以立足社会。幸蒙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门,滥厕僧伦,寄食十方,致使辗转值遇弥陀救度;深觉佛恩难思,悲喜莫名。今虽有刊行净土宗之典籍,亦是就其现有书物,藉净出家之名义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众故)。论净之愚,实无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诸缘已具,因人成事耳!净独占其名,难免僭妄,实是无惭无愧之甚矣!向后幸莫以此相称,庶几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净幸得与诸法师同信弥陀救度,同预净土人天之众,喜中之喜,无过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论弘扬净土,净何人哉,岂有此能力;幸得两位法师,悲心真切,学德服众,将见神州法运,由此而煽;弥陀教法,因之而兴。

  

净土法门,信佛救度,一向称名;无义为义,全凭佛力。若能就「净宗大纲」或「大经五文」(《无量寿经》附录)等为经,再以三经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语为纬,以之弘扬,净想如此或可抓住重点。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而其内涵不出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之外。收放皆不离此,则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欤!

  

净愚钝,既无辩才,又不会文章,祈愿弘扬净土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祷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 1-10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