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P3

  ..續本文上一頁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臥,共出入,成爲「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之佛凡一體之身,雖是凡夫,卻位同菩薩。佛法雖多,唯有彌陀救度是拔苦與樂的妙法,是轉凡成聖的神丹。故極惡深重凡夫,獲得彌陀金剛的救度,便蒙諸佛金口的贊歎說:「則我善親友」、「次如彌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的目的在于今生離開輪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的願力,才能離苦得樂,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于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都成爲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五、學佛的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啓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十幾天前曾寄去一封信,不知收到嗎?我是個愚笨的人,雖然學佛,依然沒智慧,在佛法上不能給你恰如其分的引導,頗感歉疚;但茫茫人海,卻在異地相逢,豈非無因?唯願憑此因緣,使夢幻短暫、生滅無常的人生,步入真實永恒、不生不滅的境界。一切衆生,都可憐愍,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悟入佛法,超脫生死,雖然事關各人善根,但此心念,無時或止。你是個有善根的人,只二十幾歲就請了經文佛書去看,想一窺佛法的奧妙,並且自動參拜佛寺,又請求蓋章,想讓巡禮的腳印永留痕迹、永保記憶。在京都的留學生,你是最虔誠的(出家衆除外),不禁令我心底感動。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啓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麼幸福快樂,都是短暫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恒的未來,而同時尋求對未來的超越,則今生的幸福快樂便能獲得圓滿而且永恒,所以凡是人,都要學佛,都非學佛不可,因爲人生的未來沒有第二條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後,不是智慧或知識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學佛若只是擁有智慧與知識,也不能使人超凡入聖,即使再有智慧,也會做惡事,再有學問也會起惡念。無論是誰,都無可奈何地對此從內心發出悲歎。何況世上有更多的人沒緣學佛而無智慧,也有更多的人念惡行惡,心中充滿著苦惱,而此生既是苦惱,來生依然苦惱。佛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學佛就是要解決人類今生及後世的苦,這是本質的問題,學佛若忘了這一點,那佛學就會只成爲哲學,學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內涵而沒有意義。

  

順便寄去兩塊念佛的錄音帶,韻律優美,能深感人心,能解人愁悶,希望你能喜歡。

  

不管是誰,學佛始終都要「一向專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使每一個人生前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死後決定生淨土、成佛果。我說這種話,難免會給人武斷、蠻橫之感。其實念佛法門,若就其平常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高深了。但願我有智慧也有機會跟你講解念佛法門的奧妙,因爲這是萬法的結晶,也是佛法的結論,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也是吾人學佛的目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六、救度來生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四月叁十日來信敬悉,我依然如舊,一切安好。

  

能伴母同旅異國風情,既參學觀光,又盡孝思,爲你高興。

  

其實人生如旅人,天地如客舍,但應該思考的是,悠悠天地,遼遼古今,而刹那人生,到底占了什麼份量?何以會有我?我是什麼,我從何來,又將何去?爲了什麼而生下來,又爲了什麼而活下去,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人生旅于天地之間,是否有何目的?再如何長壽快樂,也是電光石火,瞬息便逝,這樣的人生,究竟爲了什麼?沒有目的之人生,說得上有意義有價值嗎?且死後是有是無?不知死後是有是無的人生,再如何長壽富有快樂,心底仍然免不了潛有莫名的不安與苦惱。

  

人的內心之底有著莫名的不安苦惱與孤獨寂寞,肉體雖有同伴,心靈沒有同伴;現在雖有同伴,未來沒有同伴。因此人生沒有真同伴真親友,人生誰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始終都是孤獨而寂寞。古人說:「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人生有叁世—— 過去、現在、未來,但今生很短,未來世無窮。無窮的未來,極難再度當人,大多墮入叁惡道。叁惡道時長苦重。度脫來生之苦,決定在今生,因此有生之年,必須完成救度來生,這件事是每一個人「人生的大事」,解決這大事是每一個人「人生之目的」。不知此一大事的人,其人生無目標;不知此一目的之人,其最後的感覺是「一生空奉公」。

  

人生有限,欲望無窮,越是成就,越不滿足;一旦臨終,萬物離散,一想到死,心中不安。若能解決輪回之大事,則雖貧乏,亦是人生之大勝利,大安心,大滿足。

  

因此,人生有兩件事,無論是誰都非知不可:

  

人生之大事(即「必墮惡道」之後生之大事)

  

人生之目的(即解決人生之大事)

  

同時,人生無論是誰都非學佛不可,因爲唯有佛法才能說明此兩件事。

  

何故會有人生之大事?

  

如何完成人生之目的?

  

唯有佛法才能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唯有學佛才能啓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人生不是爲了工作吃飯而已,工作吃飯是爲了維持人生的一種手段;而人生的生存卻另有其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達成此目的,若不知或忘記此目的,他的人生是白過而無意義。希望你一面學佛,一面工作,世間唯有佛法才能滿足自己,才是真充實,否則內心之底,誰都會有空虛之感。

  

人生誰都是過客,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誠然事關佛緣,但此素懷,無時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觀經九品

  

  

一息不來,即入報土,

  日日在彌陀光明中,

  無異處處在彌陀光明土。

  

《觀經》九品與《大經》叁輩,僅是開合之異,本質是同,皆是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處謂之化土。九品見佛之遲速與胎宮之五百歲,都是大概地表示時間性之長短,無一定的時限。九品亦是大分類,論品應是無量品,隨其業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大小勝劣,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

  

至于「同處異處」之說,古來多主「同處」,然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之二解: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真實報土是酬報彌陀十八願所成就之廣略相入無礙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願之人,其所修之業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廣略不融,數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爲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機感所使然。

  

若全憑佛願之往生,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所謂:「清淨報土,不言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

  

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光明攝取,始終不舍;一息不來,即入報土。日日在彌陀光明中,無異處在彌陀光明土。

  

報、化二土乃依《大經》所分,天臺四土乃聖道門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證果之階次。若欲和會,則常寂光屬極樂之「真」實報土,故謂之「橫超」,余屬化土。故《大經》言:「次于無爲泥洹之道。」《往生論》言:「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