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11-20章)

  

十一、答十二問

  

久向妄心問信心

  如撥斷弦責清音

  何知微妙梵音響

  嘹亮覺物遠且深

  

十二月九日來函敬悉。某法師深得信心,聞之一喜;仁者所附二信,亦甚妙。

  

一、學人有疑,應決其疑,既已無疑,即是金剛信,任何人來言妨礙,亦不動搖、破壞。

  

二、歸命即信心,信心發起時,即是真歸命。在機法兩種深信之下,自然發起歸順彌陀呼喚決定之敕命。

  

叁、煩惱具足之凡夫,自是欣厭不切,火宅之感不真;然若知自己是必墮地獄之身,即能生信心,此心自具欣厭之情。凡夫難免多少有留戀世間之念,然無礙往生,壽命終時,即生極樂,攝取不舍故。

  

四、信心以彌陀之真實爲本質,亦即彌陀真實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凡夫之心,浮動如暴流,無一刻之安住,唯有阿彌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盡未來際皆如是常住不變;彌陀常住不變故,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動,故此法不可以自己浮動之心爲標准,應以常住不變之佛爲標准。履善法師有一首偈形容他的心路曆程:

  

久向妄心問信心

  如撥斷弦責清音

  何知微妙梵聲響

  嘹亮覺物遠且深

  

自己之妄心浮動,不可有不變之信心,彌陀決定不變故,吾人信受之,亦決定不變。

  

五、世間多有人或聽聞或研究此理,然只當作學問或觀念,故始終未發信心,此皆因不知不懼六道輪回,無有機法二種深信故。

  

六、聽聞與起信,未必同時,請閱《法然上人文鈔》二一叁頁,其「一得此理,無複疑念」,即是起信,亦即一信之後,更不再疑,此即信心決定。

  

七、此法聞而思,思而疑,時節因緣到時,即能觸境而悟,當下起信(此悟非明心見性之悟),所謂「一得此理,無複疑念」也。

  

八、名號是佛之願心,願力、大心力,信心是聞信此之名號故,名號、信心並不相異,信心之體(本質)是名號,故是一也。

  

九、古德言:「信心者:真實心也;既是真實心,即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也,此佛心授與凡夫時,謂之信心。」

  

十、古德言:「中間之白道,或言“行者之清淨信心”,或釋“如來願力之道”。此即顯示行者所起之信心,與如來之願心一體也。」

  

十一、欲生安樂佛國者 無上寶珠之名號

  與真實信心一體 鸾師言無別道故

  

十二、十方衆生,根性萬差,故起信情況,各不一准。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叁日

  

  十二、神交已久

  

  

信者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

  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即成佛。

  生命是永恒的,則相知相感也是永恒的。

  

雖然未曾晤面,卻神交已久。從你給某某居士的信中,及某某居士的口中,知你是個開朗豁達,熱心洋溢,才華出衆的真誠佛門弟子。尤其淨土的橋梁,使我們異地同心,同信同願,同歸一佛救度,同入一土證果。真是「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彌陀之力,使我們有得度之因,有相識之緣,彌陀恩德,難思難報。須彌之高,尚有其頂,滄溟之深,猶有其底,只有彌陀救度之恩,其高無上,其深無底。可謂高大深廣,不可思議。雖言粉身碎骨,叵報微塵之末。古人每誦及「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之文,往往悲心難抑,熱淚盈眶。這種信仰的感受,千古同轍,異地皆然。

  

慧淨業深障重,儜弱怯劣之人,忝蒙信中,種種褒譽,可謂羞愧莫名,無地自容,論淨庸庸碌碌,毫無真才實學,既沒有福慧著書立說,也沒有志幹弘法布教。雖有些微筆墨因緣,無非也是拾古人牙慧;而每日悠忽懈怠度日,連自己也覺得可恥可傷!

  

你以前曾惠賜桌巾,不久又送貴重的長白山野參,近又饋贈景德鎮的名貴茶壺,屢蒙珍賜,對淨深厚關懷之情,淨銘感五內,永志不忘;但今後請不須如此,因爲淨喜愛簡單素樸,尤其佛陀嚴命叁衣一缽,衣食之外,皆多余之物。故身既出家,則但能不饑不寒,便應知止知足。所以今後可不用給慧淨任何物品,雖然外物可表達內心,東西也有紀念價值,但淨最可貴的真實紀念是彼此的信仰。同信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即成佛。生命是永恒的,則相知相感也是永恒的。

  

人生最根本的恐懼是「死」,這恐懼若沒有消除,則一生無論如何成就擁有,都不滿足。十方雖都有佛,但這恐懼只有彌陀能安之。經言:「一切恐懼,爲作大安。」又說:「拔諸生死,勤苦之本。」異譯之《大經》亦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根本的煩惱,心底的恐懼,接觸到彌陀五劫思惟的悲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所有苦惱、恐懼,當下轉爲喜悅與安慰,悲喜之淚不禁奪眶而出。曠劫以來的無邊罪業,立刻消除;永無窮盡的生死輪回,當下休止。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悲哉!昙鸾大師雲:「叁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又說:「叁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又說:「胎卵濕生,緣之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豈不快哉!

  

人生最高的價值,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最大的喜悅是被彌陀的光明擁抱。在這短暫的客舍,能逢此法,已是不虛此行。雖然身心愚劣,日夜有彌陀相隨;雖然尚在娑婆,已入極樂聖衆。豈不快哉!

  

讓我們吟味同乘願船,共渡西方之樂吧!

  

一九九七年六月廿二日

  

  十叁、叁福無份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本月十八、二十七日華翰敬悉。所作譬喻甚好,很貼切。五濁惡世衆生,自知罪惡深重,豈可故作惡事?只是被「慢蓋」之本性遮住,未看清自己之惡,而誤以爲自己是修行善人;若經修行,而看清自己是叁福無份,叁學亦無份,六度更不用說,則當下能領受彌陀救度,信願稱名而被彌陀所救。做個信心念佛人,如浮雲流水,隨緣度春秋,毫無造作,因「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源信大師法語)故也。淨無智愚人,少有啓發;仁者敏慧,一隅叁反,足見爲未來法門棟梁,實可同慶。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九日

  

  十四、何懼之有

  

  

五劫思惟,兆載苦行,正爲你預修;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爲你完成;

  無邊大利,無上功德,皆爲你准備;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你何懼之有!

  

慧淨愚癡毒惡之徒,雖然出家,惡性難侵,心如蛇蠍。若無彌陀救度,一息不來,當長墮地獄。靜夜思惟,不禁悚栗悸動,心中狂亂;幸蒙彌陀慈光徹入心髓,告言:

  

五劫思惟兆載苦行,正爲你預修;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爲你完成;

  無邊大利無上功德,皆爲你准備;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你何懼之有!

  

如此一念之間,忽然心安,疑慮盡除。罪業滿身之人,頓蒙大赦;負債累累之身,一時得贖;千生萬劫輪回之報,刹那停止。身心輕利,感淚難抑,長時積郁,一時得解,猶如水庫泄洪,嚎啕大哭。

  

慧淨當墮地獄之人,蒙彌陀調熟,得生人身,複聞佛法,終蒙救護。彌陀弘恩,昊極叵能形容,除感不思議不思議之外,無有啓口處。當拜讀大劄,心有戚戚焉!正是同一信心無別道,遠通四海皆此情,可謂信仰的感受,千古同轍,萬人一揆。

  

慧淨愚癡無智,無德無能,所出的書,本來現成,假淨之名編之而已;雖有錄音帶,也是依經論釋,拾古人牙慧,真感慚愧莫名。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

  

  十五、二種深信

  

  

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

  心中有平安、喜樂,有感恩、慚愧;

  因爲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

  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

  

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罪惡生死凡夫之機,感受到正當墮落懸崖時,突然被佛扶起來;在海中掙紮喝水時,被佛抱上願船。所謂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故此法門是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的救度法門,無絲毫的自力與造作。因此龍樹菩薩譬喻爲「乘船」,坐在願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幫忙駕駛;自己盡管有何力量,在此也置于無用之地。何況就是因爲毫無力量,才會墮落,才會被救。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心中有平安、喜樂,有感恩、慚愧;…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11-2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