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今世都不知不覺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所以請求他們的原諒、忍耐,不是我們去原諒、忍耐他們——就會有這一種轉變。
第十八願的內容就是信機、信法。「機」就是十方衆生,「法」就是彌陀的救度。十方衆生就是五逆謗法的衆生,十方衆生就是罪惡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的衆生(罪惡滿身,所以才「無有出離之緣」)。如果沒有罪業的話,那就是聖人、完美的人了,他們才沒有罪業,而且還有力量脫離叁界,在這個世間,只有人家受他們的恩惠,他們沒有欠人家;人家受他們的熏陶感化,他們沒有侮辱人家。可我們不是啊!既然我們罪惡深重、沒有出離之緣,就是有意無意、知與不知之間都虧欠了人家,所以要請求人家原諒。心情就會有這種轉化。
這當然不是一個標准,衆生各不一樣,習氣比較重的人,突然面對某種狀況,霹雳啪啦,自己的慣性都出來了。但是,事後立即會反省,因爲畢竟我們是深信機、深信法的人,機法在我們內心很深刻、很敏銳,所以,即使當時沒有發覺,事後也會發覺的。
11問:剛才聽師父講,《觀經》的眼目就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稱名定往生,但是,這種稱名,它和有一種理論解釋的,就是要稱到什麼樣子才能獲得不退,是否一樣?請師父再把這兩種稱名具體的含義解釋一下。
答:剛剛我沒有說清楚,應該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這個「稱名」再加以解釋,以及有幾種的稱名、那幾種稱名的內涵、性質又是怎麼個樣子。
稱名,分爲自力的稱名和他力的稱名。
自力的稱名,就是一般通途的稱名。什麼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彌陀的救度,本來彌陀的救度是彌陀的力量,通通具備了,可是我們不曉得那個原理,以爲阿彌陀佛雖然要救我們,可是祂高高在上,遠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低低地在這裏頂禮,遠遠地在這裏祈求。雖然要求往生,卻認爲必須積功累德,或累積稱名的功夫、功德,這樣回向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救度相應。認爲說「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如果沒有具備某種條件,是不能被救度的」,這是「他力中的自力」,以爲阿彌陀佛是有條件的。這不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
他力的稱名,就是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這種念佛,完完全全是沒有條件的,完完全全是領受彌陀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沒有盤算,沒有籌量、計度。
如果認爲「應該念到“事理一心”,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則的話,至少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這樣的話,臨終的時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現生如果沒有那個功夫,臨終怎麼會有正念呢?所以,平時先培養“不亂”的功夫,等到臨終,就會有正念,那個時候,佛就會來迎接,否則,臨終沒有正念,佛就不會來迎接……」,這種就是自力的觀念,這是完全不了解六字名號的原理、彌陀的救度。這種觀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因爲阿彌陀佛的本意完全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十方衆生能夠達到這個標准的很少很少),阿彌陀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祂是把我們看成祂自己,而且救度我們的功德已經完成好了,只求我們讓祂救,祂怎麼會給我們提出這種條件呢?
如果阿彌陀佛給我們立下某種條件的話,十方衆生就不可能往生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智慧心中難道不知道,而會硬要立下某種條件嗎?這是不可能的!
慈愛的爸媽,早年失去了最疼愛的幼子,現在發現了兒子的住所,這個兒子在那裏受風受雨、受苦受難、叁餐不濟,慈愛的爸媽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趕快把兒子接回家裏,免除他的貧窮困苦。但是兒子一直愚癡,心性低劣,以爲爸媽所擁有的榮華富貴,自己沒有資格,要能夠回去的話,起碼要怎麼樣怎麼樣才能回去。所以,兒子在外面待久了,自會有一種卑劣的想法,不能體會父母的悲心,那樣的話,就會使父母更加心疼。
所以,我們不接受彌陀的救度,對彌陀懷有的那一種觀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彌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種自力的念佛心態。
他力的念佛一概不講那一些,就是以我們本身這種根性去念佛,不管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爲,不是以這個爲目標、爲標准的,是領受彌陀的救度而去稱念這句名號的,因爲彌陀的功德寶珠在我們的心中,聲聲佛號念出來,都是這顆寶珠所放出的光明。並非這一聲是這顆寶珠,那一聲就不是了,不是的,聲聲都是這顆寶珠的光明。往生是這顆名號的寶珠使我們往生,而不是我們口中稱念的功夫使我們往生。只是說:既然我們心中有彌陀名號的寶珠,我們就會時時刻刻流露出稱名這個現象出來;雖然這樣流露出來,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中並沒有一種要累積功夫,或者要達到「事理一心」的那種觀念,因爲曉得自己是已經被阿彌陀佛救到的人了,已經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了,現在的念佛,就是內心那一顆明珠所散發出來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時候,他所解釋的是: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
我們在「行住坐臥」當中,這顆心是散亂的。因爲是「行住坐臥」,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蒲團上,在那裏靜坐念佛,而是行走的時候也念佛,站在那裏也念佛,躺在那裏也念佛,而且又說「不問時節久近」,不管你修行時間長短,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時節久近」,這個都不管,這個才是真正「乃至」的意義。
「乃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惡人,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這個都是「乃至」。如果不是「乃至」的話,阿彌陀佛如果限定說:「要出家發菩提心,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發菩提心,幾個衆生發得起來?但是「乃至」,連身份上也是「乃至」,數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乃至」,所以這個「乃至」的含義非常的廣。
因爲有「乃至」兩個字,使我們安心了。所以,我們的念佛就是這種「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本來就已經領受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故啊。
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義。
二、有關經釋之解釋
12問:師父能否解釋一下法照大師「彼佛因中立弘誓」的偈子?
答:好!整偈是這樣的: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一首偈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的。因爲第十八願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就是十方衆生,那十方衆生就包括得很廣了,沒有一個衆生不在十方衆生之內,爲了表達這個意義,大師用這一首偈來解釋。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佛」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立下了四十八大願,其中最弘廣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廣度衆生的。第十八願說:「聞名念我總迎來。」
「聞名念我總迎來」:「念我」就是「乃至十念」,使「乃至十念」的衆生往生極樂,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說:「稱我名號的人,如果不讓他往生極樂世界,我就不成佛!」這就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謂「聞名念我總迎來」。
那麼,就十方衆生來講是:
「不簡貧窮將富貴」:「簡」,簡別,舍棄。不簡別、不舍棄貧窮的人,而迎接富貴的人——不是重富貴輕貧賤的。「富貴」、「貧窮」,只要他稱念彌陀名號,就通通救度;只要是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通通往生,不分別的。
「不簡下智與高才」:「下智」就是沒有智慧、不認識字的人,愚癡、愚劣的人;「高才」即上根利器。上根利器也好,下根愚鈍也好,都平等救度。
「不簡多聞持淨戒」:深入經藏、多聞的人,或者持戒清淨的人,以及受戒而犯了戒,甚至罪惡多端的人,只要他回心的話,通通要救度。
「但使回心多念佛」:只要回心轉意——「我以前所作的罪惡,原來是有果報的,不應該的,我錯了」,那想要解除這種果報,怎麼辦?只有信順彌陀的救度,所以叫做「回心」。此後多念佛,這個「多」就是「乃至十念」的「乃至」,此後有時間就只管稱名。
「能令瓦礫變成金」:「瓦礫」就是被人家遺棄的磚塊、石頭等東西。「瓦礫變成金」,所謂「變鐵成金」、「轉凡成聖」,就是只要你回心念佛,就能轉凡成聖,就能變鐵成金,也就是說必能往生成佛。本來輪回受苦受難的生命,現在往生去了,成爲佛身了,超凡入聖,進入清淨的、不汙染的涅槃境界。
瓦礫與金,天差地別,回心念佛即可變鐵成金,這就是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
13問:《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有一種解釋將它解釋成自性清淨的佛性,請師父對這種解釋開示一下。
答:自力修行的人,他不把極樂世界當成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把阿彌陀佛當成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而是把祂當作「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他認爲清淨的佛心,清淨的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他清淨的時候所看到的一切都沒有苦樂、好壞、美醜等這些相對性的分別觀念,那他當下就感覺到自己在淨土裏面了。這是修自力法門的人,以心中的佛性爲彌陀,以心中的清淨爲極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解爲這種含義。
這種理解是唯識觀,認爲「萬法唯識,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即使是極樂世界,即使是阿彌陀佛,也是從他心中所産生的,唯心的。那是自力的法門,必須依自己的力量來修成佛,在這娑婆世界修行,最終證悟佛果。他一旦證悟佛果的話,山河大地對他來講,沒有不是淨土,都是淨土,因爲超越淨與穢,哪有什麼淨土…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