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穢土的分別?

  但是淨土宗不做這樣的解釋,我們始終是建立在「指方立相」上,極樂世界有方位,「從是西方」即是方位,阿彌陀佛有形象,唯指西方阿彌陀佛,所以稱爲「指方立相」。

  當然,究竟來講,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際,阿彌陀佛也沒有形、沒有色。可是,那是聖人的境界,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那個境界,我們只要追求有方有向、指方立相的淨土的阿彌陀佛便可以,因爲到了那裏就自然能夠證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這個「作」是作什麼?就是念,對我們來講就是稱名念佛、信受彌陀救度,所以說「是心念佛」,這個「念」包含信與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不可以離開阿彌陀佛之外去尋求佛,去尋求見佛,如果那樣的話,又是聖道門自力的範疇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14問:請師父解釋一下「實相身」與「爲物身」。

  答:你即使不知道「實相身」是什麼、「爲物身」是什麼,可是你只要相信彌陀的救度,那就在裏邊了。

  只要相信彌陀救度、稱念彌陀名號,就像剛剛所講的,「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去念念稱名,那實相身、爲物身就在裏邊了。

  若簡單解釋,「爲物身」就是救度衆生之身,「實相身」就是成佛之身。

  實相身是從阿彌陀佛的自利圓滿方面來講的,如果自己自利成佛的話,那取正覺了,成就實相身了,必能使衆生往生,所以,同時又是爲物身。

  實相身是就自己自利圓滿來講,這個自利圓滿並不是爲了自利,阿彌陀佛不是爲了自己本身,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爲了救度衆生的。所以,爲物身是從「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利他圓滿來講的,是這樣的。

  實相身是從彌陀本身來講,是彌陀的自利;爲物身是從救度衆生方面來講,是彌陀的利他。

  實相身、爲物身都是指阿彌陀佛,也就是指報身。因爲這兩個都是由于法藏菩薩發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成就了,就成就了阿彌陀佛。所以,實相身成就了,爲物身也達到了,這個叫報身,叫做阿彌陀佛,也叫做無礙光如來。唯有成就了實相身、成就了爲物身,才成爲阿彌陀佛。

  所以,要成爲十方諸佛的那一種佛,還比較容易(當然,成佛都是困難的,不過,與阿彌陀佛的願比較起來,都是容易的),而要成爲實相身、爲物身的阿彌陀佛就不容易,爲什麼?因爲爲物身就是救度衆生之身,這個救度衆生之身,就是救度十方衆生到極樂世界成佛之身,這種身不完成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說,十方衆生有一個衆生阿彌陀佛沒有力量救他,那麼,阿彌陀佛就還不能成佛。豈不是等于說,成就十方叁世的任何一佛都還容易,可是成就實相身、爲物身之阿彌陀佛就不容易?

  當然,十方諸佛都發願度衆生,可是阿彌陀佛的願是超世願,超越十方叁世諸佛之願。也就是說:十方衆生,有的衆生其他的佛能度,像我們沈淪在娑婆世界的衆生,由于貪瞋癡很深重,十方諸佛都不能救度,所以,只好搖首歎氣,無可奈何離開了。唯有阿彌陀佛,祂不放棄,祂爲我們發願,修行功德來承擔我們的罪業,來償還我們的罪業,使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才是實相身、爲物身的佛,唯有祂才有救度十方衆生的「超世願」,所以,十方叁世諸佛之中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就沒有得救的機緣。不靠阿彌陀佛的話,我們只有繼續沈淪了。

  實相身、爲物身,我們只是稍微理解的知道了,真正要去體悟實相、體悟爲物的話,那是佛的境界啊。所以,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你就這樣做,不知道、不求當中功德自然就來到了。其中的原理,說深奧非常的深奧,無底的深奧,所以,我們只能領受簡單容易就可以稱念的名號,我們就去稱名。

  15問:請問師父,信順佛的教導,稱名念佛,如實修行是什麼樣子,有沒有規定?

  答:對往生沒有懷疑,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懷疑,那個就是如實稱名。無疑的念佛,就是如實修行。

  16問:請問師父,「入生死園、煩惱林,遊戲神通」,那是不是往生以後再回來的事?

  答:那是往生之後乘願再來的事。因爲剛剛講過,淨土法門是大乘的法門,往生成佛之後就會到十方世界度衆生,到十方世界就叫「入生死園、煩惱林」。不是現在的事。現在我們只是隨緣、隨份、隨力、隨根器去「自信教人信」而已,還不能達到自在,真正達到自在,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所以,我剛才講,不怕不會說法度衆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懷疑彌陀的救度;不怕懷疑彌陀的救度,只怕不稱名。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往生自然能成佛,不管你想成佛、不想成佛,都一定會成佛。就像水既然流入大海的話,你說不與大海同一個味道,可能嗎?不可能的。衆水到最後一定非入大海不可,因爲它們的歸宿就是大海啊!在地面上的水,有的幹淨,有的不幹淨,有酸有甜,各不一樣,就像我們衆生的根器,善惡程度、煩惱程度各不一樣,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通通是一樣的了,心是無量光明,命是無量壽命,自自然然,你不想要也一定得到,而且是歡歡喜喜地自在其中。不會想到「哎呀,我到極樂世界,只是要離開六道輪回,只是要到那裏享樂而已,我不到其他地方去救度衆生,我沒有那個能力,我也沒有那個志向……」,不會這樣想的。到那裏自自然然你就有那種開闊廣大的心量,而且會有那種力量去救度衆生的,是自然而擁有的。

  17問:請師父解釋一下「四偈叁選」。

  答:法然上人《選擇集》最後說: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抛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于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這四首偈,等于是《選擇集》的一個總結,《選擇集》各章的含義都在裏面。

  第一首:

  「欲速離生死」:就是發心想快速離開六道生死輪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業,彼此結怨仇。

  「二種勝法中」:他必須依靠佛法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離開六道生死輪回,在這個宇宙當中,在這個世間當中,宗教雖多,只有佛法才能達到我們離開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談到六道生死輪回的因果,以及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的因果。佛教裏面又有聖道與淨土,所以說「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

  「且擱聖道門」:我們要把聖道門暫時擱在一邊,不要去修聖道門,因爲聖道門是難行道。

  「選入淨土門」:因爲淨土門是易行道,因此我們要舍難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首: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抛諸雜行,選應歸正行」:也就是說,現在進入淨土門裏邊了,專求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淨土的法門也有兩種,一種是五正行,一種是五雜行,那麼,就要抛種種的雜行(五雜行,就是種種的雜行),「選應歸正行」,要選擇歸入五種正行。

  「五種正行」就是: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念正行、供養贊歎正行。

  第一,讀誦正行: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讀各種經論,不是。是只讀誦淨土叁經,這叫做讀誦正行。離開淨土叁經,就是讀誦雜行。不過,這也有廣義的解釋,就是讀誦淨土祖師的論著,能夠了解淨土叁經,這也算是讀誦正行;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備起碼的因果觀念,這也可以納歸于讀誦正行裏面。

  第二,觀察正行:你若想像,只可想像極樂世界,因爲極樂世界是我們未來的歸宿,我們想像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産生欣慕之心,這就是觀察正行。

  第叁,禮拜正行:我們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我們不禮拜,這個就是禮拜正行。爲了求生極樂世界,如果其他的諸佛菩薩都禮拜的話,豈不是禮拜雜行嗎?

  第四,稱念正行:爲了往生極樂世界,稱念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稱念其他諸佛菩薩。

  第五,贊歎供養正行: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只是贊歎供養阿彌陀佛,不贊歎供養其他諸佛菩薩。

  這是五種正行,其他的是雜行。要抛雜行、修正行。

  至于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順、友愛,這些到底是正行還是雜行?這些是我們理所當然要做的,敦倫盡分的善事,本應該做的,並不屬于什麼雜行不雜行。只是說雖然這樣做了,我們並不以這些善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曉得:我們即使這樣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執著的心,做這些都不圓滿,也不是百分之百,我們要了解到這一點。

  第叁段: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于助業,選應專正定」:那麼,已經進入這五種正行、專修這五種正行了,可是五種正行有四種是助成的,是引導作用的,另外一種是最主要的。那麼,我們就暫時把那四種放在旁邊,而專依那個最根本、最主要的,那個就是稱名。意思就是說:你之所以讀淨土叁部經,目的不在讀誦,目的爲了了解經義,明了這部經的目的所在,我們依教奉行。那麼,淨土叁部經,乃至剛剛講的《往生論注》,都在教導我們:依靠彌陀的願力,念佛必定往生,我們依教奉行之後,就一輩子地稱名念佛,這是正定之業。

  所以,五種正行都是爲了了解正定業,爲了歸入正定業。如果懂得這一點,四種助業就融化在正定業裏面了。怎麼講呢?以前有時間就是讀經,現在曉得經義,目的就是要我們念佛,所以我們現在就來念佛;觀察正行——想像極樂世界莊嚴也是一樣;禮拜正行——禮拜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都把它們融入在稱名當中,轉成爲稱名了;贊歎供養也都是這樣。因爲稱名最容易,二六時中都可以稱名,不管你到哪個地方,都可以稱名。不然的話,你要供養,只能在大殿裏邊了;你要禮拜,只能在有佛像的地方,那沒有佛像怎麼供養禮拜呢?可是稱名就不是這樣了,沒有佛像…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