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秽土的分别?
但是净土宗不做这样的解释,我们始终是建立在「指方立相」上,极乐世界有方位,「从是西方」即是方位,阿弥陀佛有形象,唯指西方阿弥陀佛,所以称为「指方立相」。
当然,究竟来讲,极乐世界广大无边际,阿弥陀佛也没有形、没有色。可是,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去追求那个境界,我们只要追求有方有向、指方立相的净土的阿弥陀佛便可以,因为到了那里就自然能够证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这个「作」是作什么?就是念,对我们来讲就是称名念佛、信受弥陀救度,所以说「是心念佛」,这个「念」包含信与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不可以离开阿弥陀佛之外去寻求佛,去寻求见佛,如果那样的话,又是圣道门自力的范畴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14问:请师父解释一下「实相身」与「为物身」。
答:你即使不知道「实相身」是什么、「为物身」是什么,可是你只要相信弥陀的救度,那就在里边了。
只要相信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就像刚刚所讲的,「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去念念称名,那实相身、为物身就在里边了。
若简单解释,「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实相身」就是成佛之身。
实相身是从阿弥陀佛的自利圆满方面来讲的,如果自己自利成佛的话,那取正觉了,成就实相身了,必能使众生往生,所以,同时又是为物身。
实相身是就自己自利圆满来讲,这个自利圆满并不是为了自利,阿弥陀佛不是为了自己本身,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的。所以,为物身是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利他圆满来讲的,是这样的。
实相身是从弥陀本身来讲,是弥陀的自利;为物身是从救度众生方面来讲,是弥陀的利他。
实相身、为物身都是指阿弥陀佛,也就是指报身。因为这两个都是由于法藏菩萨发下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成就了,就成就了阿弥陀佛。所以,实相身成就了,为物身也达到了,这个叫报身,叫做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如来。唯有成就了实相身、成就了为物身,才成为阿弥陀佛。
所以,要成为十方诸佛的那一种佛,还比较容易(当然,成佛都是困难的,不过,与阿弥陀佛的愿比较起来,都是容易的),而要成为实相身、为物身的阿弥陀佛就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这个救度众生之身,就是救度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成佛之身,这种身不完成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十方众生有一个众生阿弥陀佛没有力量救他,那么,阿弥陀佛就还不能成佛。岂不是等于说,成就十方三世的任何一佛都还容易,可是成就实相身、为物身之阿弥陀佛就不容易?
当然,十方诸佛都发愿度众生,可是阿弥陀佛的愿是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也就是说:十方众生,有的众生其他的佛能度,像我们沉沦在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贪瞋痴很深重,十方诸佛都不能救度,所以,只好摇首叹气,无可奈何离开了。唯有阿弥陀佛,祂不放弃,祂为我们发愿,修行功德来承担我们的罪业,来偿还我们的罪业,使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阿弥陀佛才是实相身、为物身的佛,唯有祂才有救度十方众生的「超世愿」,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之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我们就没有得救的机缘。不靠阿弥陀佛的话,我们只有继续沉沦了。
实相身、为物身,我们只是稍微理解的知道了,真正要去体悟实相、体悟为物的话,那是佛的境界啊。所以,不管我们知道或不知道,你就这样做,不知道、不求当中功德自然就来到了。其中的原理,说深奥非常的深奥,无底的深奥,所以,我们只能领受简单容易就可以称念的名号,我们就去称名。
15问:请问师父,信顺佛的教导,称名念佛,如实修行是什么样子,有没有规定?
答:对往生没有怀疑,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怀疑,那个就是如实称名。无疑的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16问:请问师父,「入生死园、烦恼林,游戏神通」,那是不是往生以后再回来的事?
答:那是往生之后乘愿再来的事。因为刚刚讲过,净土法门是大乘的法门,往生成佛之后就会到十方世界度众生,到十方世界就叫「入生死园、烦恼林」。不是现在的事。现在我们只是随缘、随份、随力、随根器去「自信教人信」而已,还不能达到自在,真正达到自在,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所以,我刚才讲,不怕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怀疑弥陀的救度;不怕怀疑弥陀的救度,只怕不称名。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往生自然能成佛,不管你想成佛、不想成佛,都一定会成佛。就像水既然流入大海的话,你说不与大海同一个味道,可能吗?不可能的。众水到最后一定非入大海不可,因为它们的归宿就是大海啊!在地面上的水,有的干净,有的不干净,有酸有甜,各不一样,就像我们众生的根器,善恶程度、烦恼程度各不一样,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通通是一样的了,心是无量光明,命是无量寿命,自自然然,你不想要也一定得到,而且是欢欢喜喜地自在其中。不会想到「哎呀,我到极乐世界,只是要离开六道轮回,只是要到那里享乐而已,我不到其他地方去救度众生,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没有那个志向……」,不会这样想的。到那里自自然然你就有那种开阔广大的心量,而且会有那种力量去救度众生的,是自然而拥有的。
17问:请师父解释一下「四偈三选」。
答:法然上人《选择集》最后说: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这四首偈,等于是《选择集》的一个总结,《选择集》各章的含义都在里面。
第一首:
「欲速离生死」:就是发心想快速离开六道生死轮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业,彼此结怨仇。
「二种胜法中」:他必须依靠佛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在这个宇宙当中,在这个世间当中,宗教虽多,只有佛法才能达到我们离开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谈到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以及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佛教里面又有圣道与净土,所以说「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
「且搁圣道门」:我们要把圣道门暂时搁在一边,不要去修圣道门,因为圣道门是难行道。
「选入净土门」:因为净土门是易行道,因此我们要舍难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首: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也就是说,现在进入净土门里边了,专求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净土的法门也有两种,一种是五正行,一种是五杂行,那么,就要抛种种的杂行(五杂行,就是种种的杂行),「选应归正行」,要选择归入五种正行。
「五种正行」就是: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念正行、供养赞叹正行。
第一,读诵正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各种经论,不是。是只读诵净土三经,这叫做读诵正行。离开净土三经,就是读诵杂行。不过,这也有广义的解释,就是读诵净土祖师的论着,能够了解净土三经,这也算是读诵正行;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备起码的因果观念,这也可以纳归于读诵正行里面。
第二,观察正行:你若想像,只可想像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我们未来的归宿,我们想像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产生欣慕之心,这就是观察正行。
第三,礼拜正行:我们礼拜的对象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我们不礼拜,这个就是礼拜正行。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如果其他的诸佛菩萨都礼拜的话,岂不是礼拜杂行吗?
第四,称念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称念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称念其他诸佛菩萨。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只是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不赞叹供养其他诸佛菩萨。
这是五种正行,其他的是杂行。要抛杂行、修正行。
至于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顺、友爱,这些到底是正行还是杂行?这些是我们理所当然要做的,敦伦尽分的善事,本应该做的,并不属于什么杂行不杂行。只是说虽然这样做了,我们并不以这些善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晓得:我们即使这样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执着的心,做这些都不圆满,也不是百分之百,我们要了解到这一点。
第三段: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那么,已经进入这五种正行、专修这五种正行了,可是五种正行有四种是助成的,是引导作用的,另外一种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就暂时把那四种放在旁边,而专依那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那个就是称名。意思就是说:你之所以读净土三部经,目的不在读诵,目的为了了解经义,明了这部经的目的所在,我们依教奉行。那么,净土三部经,乃至刚刚讲的《往生论注》,都在教导我们:依靠弥陀的愿力,念佛必定往生,我们依教奉行之后,就一辈子地称名念佛,这是正定之业。
所以,五种正行都是为了了解正定业,为了归入正定业。如果懂得这一点,四种助业就融化在正定业里面了。怎么讲呢?以前有时间就是读经,现在晓得经义,目的就是要我们念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念佛;观察正行——想像极乐世界庄严也是一样;礼拜正行——礼拜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都把它们融入在称名当中,转成为称名了;赞叹供养也都是这样。因为称名最容易,二六时中都可以称名,不管你到哪个地方,都可以称名。不然的话,你要供养,只能在大殿里边了;你要礼拜,只能在有佛像的地方,那没有佛像怎么供养礼拜呢?可是称名就不是这样了,没有佛像…
《念佛问答(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