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念佛,所以要专于称名正定之业。
第四段: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同时,这个称名正定之业就是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的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善导大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其中只有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与阿弥陀佛没有离开的,所以说「最为亲」。同时又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只有称名念佛才蒙受弥陀光明的保护、摄取,为什么?因为这是祂的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是一切因缘当中最有力、最能够救度我们的一个强缘,所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我们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就是「称名」。善导大师说,唯有这个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摄、保护。因为名号就是光明,名号离不开光明,光明离不开名号。所以,现在我们以心、口来称念这句名号,我们的心、口与弥陀的名号结合为一体,就在弥陀的光明里边了。
善导大师又说:
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拜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所以,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三业都在一起,不相舍离。
那我们是要与弥陀亲近呢,还是要与弥陀疏远?当然与弥陀亲近啦,与弥陀亲近,现在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了;与弥陀疏远,就要继续轮回。
这四首偈子主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称名,因为这合乎阿弥陀佛的因中誓愿。
其中有「三重废立」:
第一重,「内外废立」。所谓「内」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们要离开生死的话,要舍外道入佛教,这是第一重的「内外废立」。
第二重,「圣净废立」。虽然选择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略讲有八宗,那我们就要舍掉其他的修行法门而选择净土法门,这就是「圣净废立」。
第三重,「正杂废立」,也称为「信疑废立」。净土法门也有其他杂行的,也有专称名号的,我们就要舍其他杂行而进入专称名号,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正杂废立」,也可以说是「信疑废立」。
18问:有人对《观经》讲的「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认为这是只有愿、没有行,请师父开示。
答:我们所称念的六字名号当中,是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毫无欠缺的。
刚才问的「唯愿无行」,那是唐朝之前学习《摄大乘论》的学者,以《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解释《观经》,善导大师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观点,就在《四帖疏》第一〈玄义分〉里面详细地说明,他主要的说明是对这六字名号的解说。他解说这六字名号就是具足信愿行的: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归顺于弥陀救度之敕命,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南无」就是信顺,就是归命。同时,也是发愿回向,所以「信」与「愿」都在里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归命者的行,也就是归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将这功德完全容纳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使我们众生能够发出「南无」的心,一旦发出「南无」的心,阿弥陀佛本身就以祂的功德回施给这种众生。那么,功德在哪里呢?都在「阿弥陀佛」这四字里面。所以「南无」的众生,自然有「阿弥陀佛」在里面。这么来讲,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有愿、有行,所以没有一个缺少,因此必定往生。
所以,「乃至十念」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没有这六个字的话,我们随便念一个东西的名号,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19问:请问法师,古德说:第十八愿是王本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那么,请您给讲一下,十九愿、二十愿与第十八愿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众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听到了第十八愿,也会产生怀疑,而有的根本连第十八愿也听不到,那么,这两种众生还是要救度啊,那怎么办呢?就在第十九愿与二十愿里面。
第十九愿属于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个都不一样。
因为不晓得第十八愿,如果晓得第十八愿的话,他就不是那种身份,也没有修行各种法的那种执着的心,就通通归入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虽是出家,也不执着出家身份;在家,也不执着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了。
如果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会产生种种品位、阶级出来。譬如「上辈」的人就是出家而发菩提心;「中辈」的人没有出家,但是能够发菩提心,修种种善事功德;还有的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时又很贫穷,不能修种种行,也没办法作种种善事功德,这种就是「下辈」。
「三辈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个不一样的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往生,弥陀还是要救度这些众生。只是由于不合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是天性自然所显现的,是弥陀涅槃的名号之愿,唯有这个愿才能进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愿当然就不能得到那个果,在于胎生,而非化生。所以,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十八愿、十九愿属于「当生愿」,今生往生极乐世界。
二十愿属于「结缘愿」。有的人虽也念佛向往极乐(所谓「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但愿生心不恳切,而今生未往生,然与弥陀结了缘(所谓「植诸德本」--已经植下种子,等待未来结果),弥陀即以此机缘,使其未来世必定往生(所谓「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故二十愿名「系念定生愿」,亦名「三生果遂愿」。古德比喻此愿说:「犹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
三、释普通疑惑
20问:请问法师,很多学佛人都非常关心因果报应的问题,那么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的因果报应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答: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机深信」与「法深信」的人。
具足「机深信」就是体悟到:自己是个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以自己的修行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不能还清自己所欠的业债,一定会堕落地狱。这种体悟叫做「机深信」。
「法深信」就是体悟到:像我这种罪恶深重的众生,只要称名,必定往生,当下闻信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当下决定往生。这种叫做「法深信」,善导大师的解释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有这两种决定深信的人,他的因果怎么样呢?
佛法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任何法门都不可能违背因果。
只是自力门(即圣道门)是「自因自果」。亦即自己所作的,自己承受:自己作善因,自己承受乐果;自己种恶因,自己承受苦果,这叫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要承担的。
净土他力法门就不是这样的,是「自作他受」,我们累生累劫以来,自己所欠的杀人的债、偷盗的债、邪淫的债、妄语、恶语的债、五逆十恶种种债,我们没办法还清,所以一直在轮回受苦。阿弥陀佛悲愍我们,为我们承担,为我们累积功德,替我们偿还,所以是「自作他受」。我们的罪业的果报,阿弥陀佛替我们承担,替我们偿还;阿弥陀佛自己所作的功德我们来分享,来拥有。所以,《无量寿经》就说:
荷负群生,
为之重担。
阿弥陀佛把我们的重担一肩挑起,作为祂的重担。祂要去负担,要去偿还,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又说: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为十方众生完成能够离开六道、往生极乐的「法藏」,也就是六字名号,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这六字名号的功德之宝,而且:
常于大众中,
说法狮子吼。
常常在十方世界当中,宣扬这六字名号的救度法门。所以这个是「自作他受」。
我们净土法门,还是在因果里面。
那么,信受弥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对别人骄慢?不可能这样的!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有善恶报应嘛,所以才要弃恶行善。只是因为弃恶无力、行善无能,才蒙受弥陀的救度。
因此,我们既然有因果观念、有善恶观念,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反而会因为弥陀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受了大包容、大宽谅,我们即使不能大包容、大宽谅,也会去宽谅别人、包容别人。因为像我们这种不能被宽谅、被包容的人,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人,阿弥陀佛居然来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多多少少也会去包容、宽谅别人。
同时,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生命,这个生命不只是脱离六道轮回的生命,而且是无量寿的生命,具足与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寿、无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样洞达,愿力同样无量无边,可以说不只获得今生,而且获得丰富的永恒生命。同时,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白白地、不讲条件、免费送给我们,那么,我们受了这种熏发,也会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们去主动为他说法,就像阿弥陀佛主动来为我们,不经过我们的祈求、拜托、要求等等,这完全是弥陀的悲心。我们领受弥陀的悲心,弥陀的悲心在我们的心中熏染、发酵,我们怎么会反而去对别人骄慢、不同情对方?反而会吝啬?反而会任性地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习性?不会的!
同时,从佛的立场来讲,佛救度我们是悲愍我们无力解脱,但是佛的心中还是希望我们勤守戒善,在世间做一个敦伦尽分的人,在佛法里面做一个遵守佛教戒规的人。
就好像父母爱护儿女,儿女不管是贤能还是愚劣,父母的慈心都是平等地爱护他们。即使是儿子在外面犯错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父母如果富有,且有地位,父母就会用财富与地位去排解这个滔天大罪。这个儿子平安地回来了,那么,他难道会认为说:「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还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没关系。」他会这样吗…
《念佛问答(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