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念佛,所以要專于稱名正定之業。
第四段: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同時,這個稱名正定之業就是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其他的都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善導大師說: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爲親。
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其中只有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與阿彌陀佛沒有離開的,所以說「最爲親」。同時又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爲強。
只有稱名念佛才蒙受彌陀光明的保護、攝取,爲什麼?因爲這是祂的本願(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是一切因緣當中最有力、最能夠救度我們的一個強緣,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爲強」。
我們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就是「稱名」。善導大師說,唯有這個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攝、保護。因爲名號就是光明,名號離不開光明,光明離不開名號。所以,現在我們以心、口來稱念這句名號,我們的心、口與彌陀的名號結合爲一體,就在彌陀的光明裏邊了。
善導大師又說:
衆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拜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叁業,不相舍離。
所以,念佛的人與阿彌陀佛叁業都在一起,不相舍離。
那我們是要與彌陀親近呢,還是要與彌陀疏遠?當然與彌陀親近啦,與彌陀親近,現在就已經具足往生的身份了;與彌陀疏遠,就要繼續輪回。
這四首偈子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要稱名,因爲這合乎阿彌陀佛的因中誓願。
其中有「叁重廢立」:
第一重,「內外廢立」。所謂「內」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們要離開生死的話,要舍外道入佛教,這是第一重的「內外廢立」。
第二重,「聖淨廢立」。雖然選擇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略講有八宗,那我們就要舍掉其他的修行法門而選擇淨土法門,這就是「聖淨廢立」。
第叁重,「正雜廢立」,也稱爲「信疑廢立」。淨土法門也有其他雜行的,也有專稱名號的,我們就要舍其他雜行而進入專稱名號,所以,這個也可以說是「正雜廢立」,也可以說是「信疑廢立」。
18問:有人對《觀經》講的「發叁種心,即便往生」,認爲這是只有願、沒有行,請師父開示。
答:我們所稱念的六字名號當中,是信願行通通圓滿具足、毫無欠缺的。
剛才問的「唯願無行」,那是唐朝之前學習《攝大乘論》的學者,以《攝大乘論》的觀點來解釋《觀經》,善導大師爲了糾正這個錯誤觀點,就在《四帖疏》第一〈玄義分〉裏面詳細地說明,他主要的說明是對這六字名號的解說。他解說這六字名號就是具足信願行的: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歸命就是信,歸順于彌陀救度之敕命,信順彌陀的救度,所以,「南無」就是信順,就是歸命。同時,也是發願回向,所以「信」與「願」都在裏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歸命者的行,也就是歸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將這功德完全容納在「南無阿彌陀佛」裏面,使我們衆生能夠發出「南無」的心,一旦發出「南無」的心,阿彌陀佛本身就以祂的功德回施給這種衆生。那麼,功德在哪裏呢?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字裏面。所以「南無」的衆生,自然有「阿彌陀佛」在裏面。這麼來講,信、願、行就通通具足了,有願、有行,所以沒有一個缺少,因此必定往生。
所以,「乃至十念」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沒有這六個字的話,我們隨便念一個東西的名號,能往生嗎?不能往生。
19問:請問法師,古德說:第十八願是王本願,十九願、二十願是方便願,那麼,請您給講一下,十九願、二十願與第十八願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答: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對象就是十方衆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衆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聽到了第十八願,也會産生懷疑,而有的根本連第十八願也聽不到,那麼,這兩種衆生還是要救度啊,那怎麼辦呢?就在第十九願與二十願裏面。
第十九願屬于叁輩九品,叁輩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個都不一樣。
因爲不曉得第十八願,如果曉得第十八願的話,他就不是那種身份,也沒有修行各種法的那種執著的心,就通通歸入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雖是出家,也不執著出家身份;在家,也不執著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願的「十方衆生」了。
如果不能體會這一點,就會産生種種品位、階級出來。譬如「上輩」的人就是出家而發菩提心;「中輩」的人沒有出家,但是能夠發菩提心,修種種善事功德;還有的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時又很貧窮,不能修種種行,也沒辦法作種種善事功德,這種就是「下輩」。
「叁輩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個不一樣的法門,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還是能夠往生,彌陀還是要救度這些衆生。只是由于不合乎第十八願,因爲第十八願是天性自然所顯現的,是彌陀涅槃的名號之願,唯有這個願才能進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願當然就不能得到那個果,在于胎生,而非化生。所以,有叁輩九品的差別。
十八願、十九願屬于「當生願」,今生往生極樂世界。
二十願屬于「結緣願」。有的人雖也念佛向往極樂(所謂「聞我名號,系念我國」),但願生心不懇切,而今生未往生,然與彌陀結了緣(所謂「植諸德本」--已經植下種子,等待未來結果),彌陀即以此機緣,使其未來世必定往生(所謂「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故二十願名「系念定生願」,亦名「叁生果遂願」。古德比喻此願說:「猶如吞鈎之魚,在水不久。」
叁、釋普通疑惑
20問:請問法師,很多學佛人都非常關心因果報應的問題,那麼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的因果報應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答: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機深信」與「法深信」的人。
具足「機深信」就是體悟到:自己是個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以自己的修行不能解脫自己的生死輪回,不能還清自己所欠的業債,一定會墮落地獄。這種體悟叫做「機深信」。
「法深信」就是體悟到:像我這種罪惡深重的衆生,只要稱名,必定往生,當下聞信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當下決定往生。這種叫做「法深信」,善導大師的解釋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有這兩種決定深信的人,他的因果怎麼樣呢?
佛法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任何法門都不可能違背因果。
只是自力門(即聖道門)是「自因自果」。亦即自己所作的,自己承受:自己作善因,自己承受樂果;自己種惡因,自己承受苦果,這叫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己要承擔的。
淨土他力法門就不是這樣的,是「自作他受」,我們累生累劫以來,自己所欠的殺人的債、偷盜的債、邪淫的債、妄語、惡語的債、五逆十惡種種債,我們沒辦法還清,所以一直在輪回受苦。阿彌陀佛悲愍我們,爲我們承擔,爲我們累積功德,替我們償還,所以是「自作他受」。我們的罪業的果報,阿彌陀佛替我們承擔,替我們償還;阿彌陀佛自己所作的功德我們來分享,來擁有。所以,《無量壽經》就說:
荷負群生,
爲之重擔。
阿彌陀佛把我們的重擔一肩挑起,作爲祂的重擔。祂要去負擔,要去償還,所以說「荷負群生,爲之重擔」。又說:
爲衆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爲十方衆生完成能夠離開六道、往生極樂的「法藏」,也就是六字名號,所以說「爲衆開法藏」,廣施這六字名號的功德之寶,而且:
常于大衆中,
說法獅子吼。
常常在十方世界當中,宣揚這六字名號的救度法門。所以這個是「自作他受」。
我們淨土法門,還是在因果裏面。
那麼,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對別人驕慢?不可能這樣的!因爲我們本來就知道有善惡報應嘛,所以才要棄惡行善。只是因爲棄惡無力、行善無能,才蒙受彌陀的救度。
因此,我們既然有因果觀念、有善惡觀念,就不會去爲非作歹,反而會因爲彌陀包容、寬諒我們,我們受了大包容、大寬諒,我們即使不能大包容、大寬諒,也會去寬諒別人、包容別人。因爲像我們這種不能被寬諒、被包容的人,不能脫離六道輪回的人,阿彌陀佛居然來包容、寬諒我們,我們多多少少也會去包容、寬諒別人。
同時,阿彌陀佛賜給我們生命,這個生命不只是脫離六道輪回的生命,而且是無量壽的生命,具足與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壽、無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樣洞達,願力同樣無量無邊,可以說不只獲得今生,而且獲得豐富的永恒生命。同時,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白白地、不講條件、免費送給我們,那麼,我們受了這種熏發,也會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們去主動爲他說法,就像阿彌陀佛主動來爲我們,不經過我們的祈求、拜托、要求等等,這完全是彌陀的悲心。我們領受彌陀的悲心,彌陀的悲心在我們的心中熏染、發酵,我們怎麼會反而去對別人驕慢、不同情對方?反而會吝啬?反而會任性地爲非作歹、放浪自己的習性?不會的!
同時,從佛的立場來講,佛救度我們是悲愍我們無力解脫,但是佛的心中還是希望我們勤守戒善,在世間做一個敦倫盡分的人,在佛法裏面做一個遵守佛教戒規的人。
就好像父母愛護兒女,兒女不管是賢能還是愚劣,父母的慈心都是平等地愛護他們。即使是兒子在外面犯錯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父母如果富有,且有地位,父母就會用財富與地位去排解這個滔天大罪。這個兒子平安地回來了,那麼,他難道會認爲說:「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還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沒關系。」他會這樣嗎…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