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的!父母固然對這個兒子是骨肉般地疼愛,但父母的心中是希望他能夠堂堂正正地立足社會,做個奉公守法的有道德的人。兒子如果孝敬父母,就會順從父母的心意。
所以,體會到這一點的人,就不會說:「我得到了,你們都沒有得到。」驕慢對方,然後自己惡劣的根性本來能夠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誇大。這樣放縱惡業的話,就是沒有體悟到機法兩種深信。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站在罪惡觀上,曉得有善惡報應,從而會對惡謹慎。
21問:很多人對回向、發願這兩個問題還不明了,請法師開示一下。
答:淨土法門不是講我們回向給阿彌陀佛,不是的!是顛倒過來,是阿彌陀佛回向給我們。阿彌陀佛將祂真實的功德回向給我們,使我們離開娑婆的輪回,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去得到真實——成佛。是阿彌陀佛將功德回向給我們,不是我們將功德回向給阿彌陀佛。
一方面因爲我們沒有真實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都是有漏、雜毒之善,虛假、不實之行,與阿彌陀佛涅槃的真實境界不相應,所以,不可能有功德回向——既不能,也不必:我們不能修出真實的功德,所以不能;同時,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已經完成了,所以不必。這是不必單獨回向,也是不用特別發願的——我們之所以信受彌陀的救度,就是有一種願生心。從願生心這一點來講,也是屬于一種發願的內涵。本來已經具有這種內涵了,所以不必每天都再發願。
只是說,如果我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最後就連貫著念一遍「發願文」,這個「發願文」就是《回向偈》。在我們每本書的後面都有這首善導大師所作的《回向偈》,這首《回向偈》與一般的回向發願不一樣,這首《回向偈》是: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這首《回向偈》完全是彌陀回向。
「願以此功德」:是指彌陀的悲願,以祂所累積的功德。
「平等施一切」:平等布施給十方一切衆生。
「同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願往生淨土的心,就是淨土法門的菩提心。淨土法門不必另外再去發菩提心,聞信彌陀救度、回心轉意願往生,這種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使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個安穩、快樂、沒有六道輪回、「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國土,所以說是「安樂國」。
早課、晚課後面就念這首偈,其他沒有特別需要念的回向文,也不需要另外發願往生。我們本來就有這個願,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領受彌陀的慈悲,不必總是重複地告示自己:「我要這樣,我要這樣!」如果這樣的話,表示還是在最初階段,還沒有領受彌陀的慈悲。
領受彌陀的慈悲就是信機、信法。
信機、信法這種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決定性的信。
因此,善導大師才說:「一者決定深信」,「二者決定深信」。
這個信是深信,而且是決定性的。既然決定了,就永恒決定了。在機方面已經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所以才「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樣的話,已經信願行通通具足了。
你只要時時刻刻稱名,念念之中都是在發願,都在回向。所以,每句名號裏面,都是在流露彌陀回向給我們的功德,呼喚我們讓祂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隨順、信順彌陀的救度,領受祂的功德,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聲聲名號都是在表達這種心,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般要回向龍天護法,要回向什麼什麼的。其實,在念念稱名當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種功能。不必我們回向,龍天護法自然就來護我們的法,保護我們。
所以,淨土法門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衆生恩,要報這四重恩,就只有稱念彌陀名號。稱念彌陀名號,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超度祖先,就能庇蔭兒孫。我們的心雖然沒有想到報答不報答,但是佛力的緣故,自自然然就會有報答的功能。
22問:請問師父,念佛有四字念法與六字念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念呢?
答:信受彌陀的救度,執持二字、或者四字、或者是六字,都離不開彌陀的救度,因爲彌陀的救度不是以文字的多寡論。同時,從彌陀本身來講,二字也是祂本身,四字也是祂本身,六字也是祂本身,都是互相融通包含的。
只是我們如果稱念的話,是以稱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比較完整。那爲什麼?合乎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就是信願,也就是「南無」;「乃至十念」——這個就是四字,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第十八願的本身就是信願行,就是「南無」,就是「阿彌陀佛」。
「南無」是指我們衆生,「阿彌陀佛」是指救度的本身。所以,第十八願裏就有「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南無」的十方衆生,與已成正覺的「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一體成就。
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六字名號合乎第十八願,是完整性的。
同時,善導大師也解釋:「南無」就是信與願,「阿彌陀佛」就是信願者的功德。從這個解釋來講,我們都稱念六字名號。
如果六字名號在某種情形之下稱念不完整,當然也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因爲它是互相融通的。如果在某種狀態下想稱名,而覺得六字名號在那種情理之下比較不順,那麼稱念四字、二字也一樣。甚至不稱名,當下的那種心理狀態也可以。因爲不離開彌陀攝取的光明。所以,道綽禅師的《安樂集》就引用佛經說:一個臨終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不能念佛,可是知道有極樂世界、有彌陀的救度,這種衆生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有的人臨終念「南無阿彌陀佛」,「南」念出來,後面的字還沒念出來,他就往生了;有的人在臨終危急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阿」的聲音剛出來,下面叁個字還沒有念出來,立刻就逢凶化吉了。所以,二字、四字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因爲你還沒有念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知道了,「口雖未言而佛已知」,我們還沒有要求的時候,就已經爲我們准備好,我們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送給我們了。
在臺灣,與人家打招呼,或者是打電話,往往都是四個字,因爲在臺灣,招呼或者電話什麼的,都是念四個字,比較平常,所以,我也以平常人的習慣念四個字。可是,我自己念,是念六個字,靜坐也好,走路念佛也好,都念六個字。
不過「彌陀」本身兩個字就是六個字,四個字也是六個字,兩字、四字通通是彌陀本身,不可思議就在這裏。
舉一個例子來講:以前有一個師父叫做法砺法師,他很貧窮,當要建設精舍的時候,缺少茅草,聽說山上某某人有,就向他化緣,要了一牛車的茅草。回家時走到半路,他很累,就躺在那裏睡著了,剛好附近發生火災,而且他的車就在下風,火已經快燒到了,他一醒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因爲他平時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他趕緊念觀世音菩薩,「觀」才出口,火就停止了。
我們曉得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慈悲的顯現,觀世音菩薩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難,而能夠絕對性地救苦救難,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存在,等于是方便地接引我們去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讓阿彌陀佛救度,不然的話,觀世音菩薩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爲了我們而聞聲救苦,在那裏救苦救難,那不徹底呀。我們應該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彌陀慈悲的展現,我們了解這個感應之後,我們就會不改變念「南無阿彌陀佛」。
23問:請問師父,既然我們現在蒙阿彌陀佛救度,那我們現在到底是凡夫還是聖人?
答: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只是說,凡夫而具有菩薩的格位,古德說是「凡夫菩薩格」。
因爲我們雖是信受了彌陀的救度,但是還有貪瞋癡的習氣,甚至還會有自私自利的劣想。可是,這種衆生已經不是六道輪回的衆生,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一分子了,所以說是「正定聚」,這個「聚」就是極樂聖衆。我們已經必定地進入聖衆裏面,所以說「即入正定聚」;極樂聖衆就是必定成佛,所以正定聚也是必定成佛。這種衆生叫做正定聚的衆生,所以在格位上來講,我們不是凡夫。
可是肉體存在的一天,就是凡夫存在的一天。因此我們不能驕慢地說:「我是菩薩。」我們是凡夫,不能這樣講。
我們是凡夫,難免會有驕慢的心,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還是念佛,所謂「念念稱名常忏悔」。
有的人在寫自己名字的時候,都寫上「常忏悔」、「常慚愧某某」,或者是「慚愧某某」,認真說起來,我們其實連慚愧都沒有,能夠稱爲「常慚愧」的,印光大師他就夠格,印光大師是祖師的根性。而我們是沒有的,所以我們要有這一種認知。不然的話,就會以凡濫聖,把凡夫隨便稱爲聖人。
24問:請問師父,信受阿彌陀佛救度,就必定往生。那麼,現在是凡夫身,以後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呢,還是到佛住的常寂光土?
答:善導大師是講報土,極樂世界是報土。
至于說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不是淨土宗的判釋,那是依天臺教來分判極樂世界。這種分判是錯誤的,極樂世界不是那樣的國土,是報土。所謂報土,就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成就的國土,叫做報土。所以,我們到那裏都得到阿彌陀佛的果報,阿彌陀佛的果報是無量光,我們就無量光;阿彌陀佛的果報是無量壽,我們就無量壽;阿彌陀佛的果報是叁十二相,我們就叁十二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是報土。所以,淨土法門既簡單而功德又殊勝。
因此,遇到這個法門,我們應該很慶幸(當然也不必強調很慶幸,真正知道,自然就會很慶幸),而想到要報佛恩。因爲,我們這個法門與其說是「我們去信」,不如說是「讓我們信」。我們沒有力量去信的,沒有這個信的力量,…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