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力量有所不足,這樣一來,雖然我們想往生,也不能往生,因爲這個緣不具足。所以,以我們信順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爲因,加上阿彌陀佛的救度強緣,因緣和合,就可以達到往生的果。所以說:

  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所以,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是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個願力,具體說就是第十八願的力量,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力。

  同時,由于阿彌陀佛對于願往生的人加以光明攝護——光明永遠在他四周保護他,這一種結果就是入正定聚。「入正定聚」就是已經必定往生了,往生必定成佛,所以,必定要成佛的衆生是「入正定聚」,所以: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因爲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是以救度衆生爲目標的。盡管我們在娑婆世界心志很狹小,根性很低劣,可是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我執,沒有法執,轉而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爲我們的心願。所以,到了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地,這一顆心就會擴大起來,跟阿彌陀佛同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回到十方世界去救度衆生。

  所以,不愁我們不會說法度衆生,只怕我們不成佛;不怕我們不成佛,就怕我們不往生極樂世界;不怕我們不往生極樂世界,就怕我們不認識阿彌陀佛、不信順祂的救度。一旦信順祂的救度,那麼,往生、成佛、度衆生,就在一個信心當中完全具足了。因此昙鸾祖師才在這裏說:「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只是「信佛」一個。

  淨土易行道的超越性

  信佛這個法門,不只是易行道,而且是一個大乘法門。所以,昙鸾祖師在這一段文的最後,就作了一個結論,說: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上衍之極至、不退之風航。

  也就是說,這一部《往生論》之尊高,「上衍」就是大乘;「極至」就是沒有比這更高的;「不退之風航」,不退轉法門中的一個快速法門,就是這個易行道。

  同樣都是大乘,法華、華嚴、禅宗、密宗都是大乘,我們這個易行道的淨土宗也是大乘,不過我們這個淨土宗易行道確實是大乘之中最高的境界。

  有的人認爲「其他法門或許也有不退的法門」,可是,這個不退,是緩慢前進不退轉呢,還是快速前進不退轉?我們這個易行道的法門,昙鸾祖師在這裏解說是「不退之風航」——不退法門裏面的順風的船。順風的船,那就又輕松又快速。

  譬如說要到深圳吧,如果我們走路,不曉得要走多久,恐怕也走不到,因爲中間有各種險難。可是如果有一條河,我們坐在船上,又加上是順風,這樣就不必用步行的力量,安逸地坐在船上,順風順水,一日千裏。

  所以龍樹菩薩說,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就好像坐船一樣——坐船很容易、很快速、又很安樂,所以叫做安樂道。

  其他的法門,龍樹菩薩譬喻爲步行,非常的辛苦,同時,又要准備很多資糧,而且遇山要爬山,逢水要涉水,又怕有虎狼、土匪、盜賊,有被劫、殺身的危險,所以非常困難。

  總之,難行道步行非常危險,而易行道坐船安全又快速。

  當然,這是在古代,沒有飛機的時代,如果是現在、有飛機的時代,或許會用飛機來譬喻吧。不過譬喻總歸是譬喻,因爲有的人會說「飛機有空難,坐船有海難」,阿彌陀佛的願船是絕對安全的,不可能有任何災難。

  這是《往生論注》大意之一。

  (二)勸他力信心

  大意之二,就是在最後面,下卷結論的地方,昙鸾祖師說:

  愚哉!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

  意思就是勸勉我們說:「哎呀!後來的修行人,如果聽說阿彌陀佛的救度,聽說這個他力的法門(他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指其他十方諸佛),就應該生起信心,而不應該把自己局限。」

  怎樣局限呢?有的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來念佛了,可是對往生沒有把握,認爲說「我雖然念佛,但是罪業很重,煩惱很深,妄想很多,像這樣恐怕不能往生吧」;或者認爲「我雖然念佛,但是不能達到事一心,即使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也看不到影子,這樣恐怕不能往生吧」;也有的念佛人認爲「我雖然念佛,想生淨土,但是念佛的時間不多,因爲,爲了家庭,爲了事業,時間很緊,恐怕這樣不能往生吧……」

  其實這都是錯誤的,這都把自己局限起來了,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絲毫沒有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看。

  阿彌陀佛要救度的衆生,本來就是我們這樣的生死凡夫,又是事業繁忙,又是念佛不能清淨,又是煩惱業障很多。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正是這種衆生,所以,祂沒有一個條件說「你一定要煩惱淡薄,念佛能得禅定一心,甚至把事業放掉,專心念佛」,並沒有這個條件、這個規定。祂是說:

  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方衆生裏面,有能出家、能修行,或許功夫能成片、煩惱能淡薄的;同時也有業障重、事業忙、念佛不能禅定一心的。阿彌陀佛對十方衆生是平等救度,而且你是哪一種根性,就原原本本以這種根性來得救。

  平等救度

  平等救度到極樂世界以後呢,是不管會修行的出家人,還是不會修行的在家衆,通通得到平等的果位——同樣是無量壽,同樣是無量光,同樣是相貌端好,沒有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的,同樣都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講經說法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沒有兩樣啊。

  有兩樣,是我們這些娑婆衆生,各各隨過去的宿業,因此今生今世各有不同。但到極樂世界之後呢,就通通與佛沒有兩樣了。

  好像地面上的水,有幹淨的,有肮髒的,可是到了大海,就通通離開了肮髒、清淨的分別,跟大海的水同一味道、同一內容了。

  前後呼應一貫宗旨

  大意雖然有兩點,其實是一點,一個思想,一個宗旨,沒有兩個宗旨,只不過它是前後呼應,一開始舉出這個宗旨,到最後也是這個宗旨,始終不變。

  「機」——救度對象包括逆謗衆生

  我們再來談《往生論注》所講到的易行道所救度的根機。

  剛才約略說到阿彌陀佛所救度的是十方衆生,不管會修行、不會修行,通通包含在內。

  《往生論注》上卷最後的地方有「八番問答」,就是八個問答。這八個問答就是在顯明易行道——淨土法門,彌陀救度的對象是哪一種衆生呢?就是我們這樣的衆生。那我們這一種衆生,也就是五逆謗法都包含在內的衆生。

  攝外凡夫人

  八個問答,第一個問答舉出《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和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然後昙鸾祖師作了個結論說,依照十七、十八願以及十七、十八願成就文來看,一切凡夫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凡夫有兩種,一種是外凡夫,一種是內凡夫。

  內凡夫就是上根利智的人,他能夠不犯五戒,同時能修十善,這叫內凡夫

  那種可能犯五戒、不能修十善的人,叫外凡夫

  昙鸾祖師說,所有的外凡夫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一切外凡夫人都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這是第一個問答。

  攝五逆人

  接下來的問答,昙鸾祖師提出《觀無量壽經》下下品的衆生,是犯五逆的衆生,犯五逆的衆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證明一切外凡夫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攝謗法人

  這裏只講五逆十惡能往生,是不是謗法的衆生不能往生呢?昙鸾祖師說,謗法的衆生只要他回心轉意——什麼叫回心轉意呢?就是自覺以前誹謗佛法是邪知邪見,是錯誤的,現在轉而來信受了,那麼,他同樣往生極樂世界。

  昙鸾祖師是在《往生論注》的下卷,觀佛八種莊嚴功德成就的第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中,說明這一個理論。

  他說,衆生在過去因爲驕慢的緣故,所以誹謗正法。誹謗正法一定倍受種種痛苦,誹謗正法的人墮落到地獄,要被割掉舌頭;即使出離地獄,到人間也會得啞巴的苦報(因爲前世以嘴巴謗法,所以就得到嘴巴不能說話的果報);輪回到下下輩子,他離開啞巴的果報,會說話了,可是他說的話,不大有人相信,而且往往是受人侮辱的多,不會受人稱贊,有種種痛苦的果報。

  可是,如果他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切果報當下就消除了。

  以前誹謗正法,只要回心轉意,照樣往生極樂世界,誹謗正法的果報也就消除了。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因此,在這八番問答裏面,昙鸾祖師說:

  願往生者,

  皆得往生。

  只要我們衆生有願往生的心,必定能夠往生極樂。

  昙鸾祖師在《往生論注》的「莊嚴妙聲功德成就」中說: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

  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

  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單單聽到極樂世界是個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令人向往的地方(而與「極樂」相對的是「娑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汙穢的、濁染的、罪惡的、顛倒的,讓我們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當他聽到「極樂世界」的那個時候呢),厭離娑婆,而欣生極樂,這種心很懇切,就叫做「克念願生」。這樣的衆生:

  「亦得往生」:也同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即入正定聚」:還沒有往生,在這個地方已經入正定聚了。

  昙鸾祖師說這是:

  「國土名字爲佛事」:也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名稱可以救度衆生,所以說「國土名字爲佛事」。

  「焉可思議」:這怎麼可以想像的到啊!這怎麼可以用我們衆生的淺智推測的到啊!

  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到的。經典說: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了。

  阿彌陀佛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推測的到。「二乘」,也就是聲聞、緣覺,根本想像不到的。在《阿彌陀經》裏面,十方諸佛都勸導我們說:

  汝等衆生,

  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阿彌陀佛的功德、威神,十方諸佛都稱贊爲「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可以用凡夫心去懷疑、去揣測,因爲這是十方諸佛所稱揚贊歎的。

  甚至《無量壽經》更說:

  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