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十方諸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能相提並論。
什麼叫光明呢?智慧的外相就是光明(本體是智慧,外相是光明)。智慧包含著慈悲,包含著救度衆生的力量。那十方諸佛的光明既然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的話,表示十方諸佛的智慧、慈悲、救度衆生的力量都不如阿彌陀佛。所以,《無量壽經》異譯本裏就說: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中的王,祂的光明、智慧、慈悲力量是「最尊」的——「最尊」表示最高,已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
所以,我們今天所信的這一位佛,是諸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本來發願要度十方衆生,十劫以來,都伸著手等待著我們,呼喚著我們,甚至時刻在我們面前合掌,要求、拜托我們讓祂救度。所以,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救度我們,我們不知道往生、甚至不想往生,祂都在要求著我們;我們一旦有了願往生的心,豈不是必定往生!一方面我們願往生,一方面彌陀發誓要救我們,這樣因緣和合,就一定往生,所以「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罪業和名號輕重比較——叁在釋
「八番問答」當中第六,說明罪業跟名號輕重的比較。
有的人會認爲說:「我們衆生的罪業不只是今生今世造十惡、犯五戒,而是從曠劫以來累積五逆十惡的罪業,可以說這些罪業無量無邊、充滿宇宙,怎麼可能在今生這一輩子,甚至在臨終的時候,聽到善知識的解說、勸導,而在稱念幾句名號的當下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曠劫以來的罪業是非常重的,而當下的幾句名號應該是很輕、很少,怎麼就能免除曠劫以來那麼重的罪業,而離開六道輪回、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呢?」有人有這種疑問。
昙鸾祖師說,所謂輕、重,並不是這樣來論的。昙鸾祖師用叁點來論,所謂「叁在釋」。
「叁在」就是:
在心、在緣、在決定。
「叁在釋」,或許大家不容易明白。簡單講,就是: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是真實的,我們曠劫以來所積累的罪業是虛假的,千虛不如一真,再多的虛假都是等于零,一千個零也是零,一萬個零也是零;「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真實的功德,所以不能相比。
我們的罪業是從曠劫以來就開始造,一直到現在,固然是無量無邊,但是,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也是從兆載永劫以來就在「積植菩薩無量無邊德行」。「無量德行」就是所謂叁學、六度、萬行,這些功德,通通累積、容納在這六字名號裏面。
好像一張支票,雖然不是人民幣,可是卻寫著百千萬億的數目,這麼一張支票,敵得過所有銀行裏的人民幣,能還清一切債務。同理,這張六字名號的支票,可以勝過我們曠劫以來所積累的種種罪業。稱念這句名號,所有罪業通通消掉。
何況叁界六道,依我們的眼光來看,認爲是真實的,可是以佛的眼光來看,我們叁界六道本來就是虛假的,好像夢一樣,所以《金剛經》就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爲法,什麼叫有爲法?叁界六道裏面的衆生,起心動念、言語行爲都是有爲法,這些都是虛假的,如夢幻泡影。
我們做夢,還沒有醒的時候,夢中的任何事情,點點滴滴都是真實的。是苦,在夢中受苦;是樂,在夢中受樂。可是,以沒有睡覺的人來看,它是虛假的啊,不是真實的啊。因爲他所夢的境界,這個世間並沒有,只是意識心所顯現而已。如果他醒過來了,夢中即使經過了千年、萬年的苦樂,當下就消除了。如果他不睡覺的話,連那場夢也沒有了,何況千年萬年的夢?所以,在醒的境界當中,沒有夢,只有做夢的人,才有那個夢,而那個夢又不是真實的。
我們人生,曠劫以來,都是一場大夢,從來沒有醒過,即使我們現在在這裏,還是個夢。只是,學佛的人,他從夢中往醒的方向前進。那沒有學佛的人呢,他是從這一場夢入那一場夢,沒有醒過來的機緣,徒然承受夢中的苦樂——人生當然是苦多樂少,所以徒受夢中之苦。
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長劫以來所熏修的功德,是真實的。念一聲兩聲,能勝過我們千百億劫所造的罪業。即使念一聲兩聲,當下信受、當下命終的話,當下就往生;曠劫以來的生死輪回,就在當下停止了。所以今後,我們什麼時候信受彌陀的救度,什麼時候曠劫以來的生死輪回就畫下了休止符,就停止了;曠劫以後的生死輪回,當下就斷了,不再輪回下去了。什麼時候命終,就什麼時候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可思議。
這是《往生論注》上卷最後的八番問答,顯明易行道的「機」。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往生論注》下卷,在解釋「莊嚴清淨功德成就」的地方,昙鸾祖師解釋這種「機」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
叁界系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
也就是說,我們這種凡夫人,就是煩惱成就,本質就是煩惱,好像木炭的本質是黑的。我們一生下來,就有眼睛、鼻子、耳朵,離開了眼睛、鼻子、耳朵,不像個人一樣;我們一生下來,內心就全部是煩惱,離開這些煩惱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說「煩惱成就」。
這種衆生充滿了煩惱,一點也不清淨;這種衆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叁界六道輪回的繩子綁他不住。在不斷除煩惱的當下,已經獲得了涅槃的成份了,這個真不可思議!
不思議在哪裏呢?在阿彌陀佛願力的救度。易行道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吧!
圓、頓、簡、速
所以,昙鸾祖師將難行、易行擺在最前面,而且,強調這個易行道,就有一種含義:表示這部《往生論》,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彌陀願力救度的法門;是易行道,不是困難的;同時,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是大乘最高的境界,是不退法門中最快速的法門,也就是:「圓、頓、簡、速」。
「圓」,什麼叫圓?一法具足一切法叫圓。
「頓」,什麼叫頓?今生修今生證得叫頓。
當然,淨土法門是信心的法門、是稱名念佛的法門,在信心稱名當中,雖然沒有修行,可是有大功德,所以,不修等于有修了,所以是「圓、頓、簡、速」,簡單而又快速。這個在剛剛那段文,開宗明義,「難易二道判之文」就顯現出來了。
「法」——疾速成佛皆緣彌陀願力
剛剛講的第一點是「難易二道判」,然後講的是易行道之「機」,接下來要從《往生論注》來看易行道之「法」。
我們這個「易行道」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這是約略地來講。《往生論注》加以邏輯性地分析,在《往生論注》下卷最後的地方,說明「易行道」這個法,就是:「易行道」之所以爲「易」,道理在哪裏呢?
昙鸾祖師首先以問答的方式說:「有什麼因緣可以使這個易行道“快速”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
覈求其本,
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
昙鸾祖師自問自答地說:「之所以快速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推求它的來源,是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並不是以我們的修行爲增上緣)
所以,這「易行道」快速的法門之所以快速,它的根本就是在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在我們修行的功夫。
昙鸾祖師又說: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也就是說: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以及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所做的救度衆生的事情,都是依靠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
昙鸾祖師又設問說:
何以言之?
爲什麼這麼講呢?什麼原因呢?
昙鸾祖師接著自答說:
若非佛力,
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是因爲有佛力,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四十八願便是虛設。
那麼,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到底爲了什麼?就是爲了使我們煩惱凡夫,不斷煩惱就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的身份。
今的取叁願,
用證義意。
昙鸾祖師就說:「現在來引用叁個願,證明剛剛所講的是真實的。」
接著就引用了叁個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
緣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往生
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當然,這十念是「乃至」的十念,並不是說唯有十念。「乃至十念」這幾天都解說了,「乃至」就是說:聞信彌陀救度之後,盡此一生念佛,有的人十念、五念、一念(臨終聞信之機),有的人千念、萬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的念(平生聞信之機),這個都是「乃至」。
也就是因爲衆生根機各個不等,有年輕的時候就遇到淨土法門,有一輩子沒有遇到這個緣、一直到臨終躺在病床上、將斷氣的時候才遇到這個法門。
年輕的時候遇到這個法門,從此之後他就是稱名念佛,不假借其他功夫,這種人就是「乃至一輩子」的念佛。
至于說一生都是遇到惡緣,使他造惡多端,不曉得有因果報應,不曉得去行善積德,到了臨終病苦躺在床上,才遇到有緣的人請善知識來給他講「有因果報應、作善而爲人、作惡會墮落地獄」,他才恐慌起來,才開始尋求解脫之道。這個善知識再告訴他說:「你罪業那麼重,不是隨便就能解脫的。在所有法門當中,只有這個法門,就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才能解脫。」那麼這個人可以說再也沒有其他方便了,只有領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何況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所有法門當中最快速、最殊勝,下手容易又成功高超。他當下信受,當下稱念,當下命終,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那麼,他就是乃至十念、乃至五念、乃至一念而已。
這就是「乃至十念」的含義。
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便免除了叁界六道的輪回;沒有輪回,在極樂世界又是無量壽,一生補處,所以能夠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第一個證明——第十八願。
緣第十一願,必至滅度成佛
…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