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

  第二個證明就是第十一願:

  設我得佛,

  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覺。

  依靠第十一願彌陀的力量,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在這裏已經是「住正定聚」,所以到極樂世界「必至滅度」,也就必定成佛,沒有回轉的災難,所以很快能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怎麼說沒有回轉的災難呢?如果靠自力修行的話,從離開娑婆世界,到初地的果位,要一個大劫。從初地到七地又要經過一個大劫,這樣就要兩個大劫了。如果在七地不再前進的話,就會退墮下來。由于有阿彌陀佛的力量,住正定聚,到極樂世界入滅度,也就得涅槃,悟無生法忍成佛,所以超越。沒有經過初地、二地、七地,當然也就沒有退轉的危險,所謂「無諸回複之難」。

  緣第二十二願,橫超諸地度衆生

  第叁個證明就是第二十二願。往生極樂世界,依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來講,都是: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是個橫超的法門,不是豎出的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力量的法門,不是依靠我們自己力量的法門。

  如果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必須自己破見惑、思惑,「初信」然後到達「十信」;又從「十信」進入「十住」;「十住」完了「十行」;「十行」完了「十回向」;「十回向」又進入「十地」;這樣一級一級地往上爬升。

  可是我們淨土法門是橫超的,超越這五十一個階位。所以二十二願說: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超越一般的,一地、二地……的修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就是救度衆生的行爲。

  阿彌陀佛爲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其中第二十二願就是:「使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往生的當下就超越了五十一個階位——也就是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階位,而到達妙覺的階位。」所以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這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祂的力量顯現在哪裏?顯現在第二十二願。

  昙鸾祖師在這裏引用叁願:十八、十一、二十二願,來證明「易行道」是個快速成佛的法門。

  (叁)名號功能,破疑滿願

  《往生論注》還有一個扼要的地方,就是下卷開頭的「贊歎門」,舉出修行的現象,有「如實修行」、有「不如實修行」。

  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雲何爲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

  又有叁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剛剛講,淨土法門「非修不修」——不是講修行的,講稱名。稱名,比一般修行,既容易又超越。

  昙鸾祖師在這裏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望。但是有一種人,現在已經在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可是,無明並沒有破除,他的願望也沒有達成,這是什麼原因呢?昙鸾祖師在這裏就有解說。

  我們先來解釋「無明」跟「滿願」。

  「無明」,有「總」和「別」兩種:總即是「癡無明」,別即是「疑無明」。

  「癡無明」就是貪瞋癡等各種煩惱,這個叫做無明。一切的無明都涵蓋在「癡無明」裏面。

  「疑無明」是指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叫做「疑無明」。

  總而言之就是貪瞋癡的一切無明,別而言之就是「疑無明」。

  那麼,只要懷疑阿彌陀佛的這個「疑無明」破除的話,也就是只要信受彌陀救度的話,即使貪瞋癡無明還存在,也沒有妨礙。因爲往生到極樂世界,貪瞋癡一定斷。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是最先破除我們的「疑無明」。只要「疑無明」一破,貪瞋癡煩惱不破,到時候一定破,所以先破「疑無明」,而且,主要破的就是「疑無明」

  以淨土法門來講,嚴重的無明不是貪瞋癡,而是疑。因爲我們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使我們繼續在這叁界六道裏面造罪業、受苦報;有了輪回,就免不了五逆十惡、弱肉強食。這樣講起來,豈不是懷疑阿彌陀佛的這個「疑無明」的罪業,比殺人放火、五逆謗法的罪業還重?

  所以,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懷疑佛智、不信救度,罪業比殺人放火都重。因爲由于懷疑而不能往生,而繼續輪回;輪回就有機會去造十惡五逆謗法了,任何的罪業都可能造了。

  「疑」,懷疑彌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滿願」,願也有「總」和「別」。「總」,就是我們人生的願望非常的多,又要這個,又要那個,又希望這樣,又希望那樣,願望很多。「別」,就是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生之願。

  其他的願雖然多,只要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滿足的話,其他的願也能達成。因爲只怕不成佛,不愁成佛不能滿願。成了佛,就有智慧、有神通,能夠如意自在,要怎麼樣便能怎麼樣,應以何身得度,便能顯現何身而爲說法。

  所以,滿願先滿往生的願。往生的願是一切願的根本,只要這個願滿足了,其他的願都能滿足。

  爲何稱名不滿所願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望,可是,還有稱名的人,無明還沒有破除,而願望還沒有滿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不如實稱名

  昙鸾大師就總的加以解釋說:

  由不如實修行,

  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我們雖稱名,可是這種稱名不是如實的稱名——只要有疑心,就不是如實的稱名。如果具足信心的話,那就是真真正正的稱名。

  二不知:不知是實相身、是爲物身

  這句名號既然能夠破除我們的疑心,使我們起信;一起信,往生就有希望了。可是爲什麼不能破我們這個「疑」、使我們起信呢?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

  是爲物身。

  是由于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實相身、爲物身

  也就是不知道這句名號的原理,來龍去脈、生起本末。如果能知道的話,那個「疑」就會破除,就會得到信心。

  什麼叫做「實相身」,什麼叫做「爲物身」呢?

  「實相身」: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報身、成佛之身。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實相身」就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的自利之身。自己已經成佛了,這個叫「實相身」。如果還沒成佛的話,他還是菩薩。既然還是菩薩,我們就不能滿願斷疑了。如果成佛了,我們往生的願望就能夠滿足了。爲什麼呢?往生的資糧、往生的功德,都在阿彌陀佛成佛時的這句名號上啊!所以,一旦阿彌陀佛成了佛、是實相身的話,那名號就出現了,而名號的本身就有我們的信,名號的顯現就能破除我們的疑。所以說,「實相身」是彌陀自利之身,也就是「設我得佛」的那種已取正覺的「正覺」。

  「爲物身」:「物」,就是衆生,「爲物身」就是救度衆生之身。阿彌陀佛本身的存在就是要救度十方衆生,而且能夠救度十方衆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衆生,祂根本不能存在,根本不能成佛。祂既然成佛了,就能救度十方衆生。

  由于不明白阿彌陀佛已經成爲這一實相身之佛、爲物身之佛,所以我們的疑心不能破除。

  不知實相身,不知爲物身,這叫「二不知」。

  叁不信

  因「二不知」,就顯現爲「叁不信」,也就是:

  第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

  第二、信心不一,無決定。

  第叁、信心不相續,余念來間斷。

  第一、信心不淳。也就是說,你既然不知道阿彌陀佛成佛是成爲實相身、爲物身的佛,既然不知道,那麼,你內心這個「信」也就不淳。不淳就是跟原來的樣子不一樣,這叫「不淳」。

  「若存若亡」:有時候覺得沒有把握,有時候覺得有把握。

  「淳」,一般的解釋,好像一塊原木,原原本本從山上運下來,還沒有經過雕刻,沒有經過顔色的彩繪,這個叫做淳。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實相身)救度衆生(爲物身)的悲願,原原本本領納在我們心中,不加我們自己的盤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籌量計度進去,這個信心就淳了。

  所以說,信心淳,就永恒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還有疑。

  第二、信心不一。阿彌陀佛是這樣子救度我們(只要專稱名號、願生淨土,即得往生),我們往往不認爲是這個樣子,而認爲:「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但我應該這個樣子、應該那個樣子才能被救」,或者是「雖然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可是我要往生,哪有那麼容易啊?我要累積這一點、累積那一點,修這個、修那個(注:除了念佛之外的修行),才能夠往生」——不一。

  因爲不一,這顆心往往在那裏晃動,「專修念佛怕不行吧?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永遠沒有決定。都是在那裏「或許這樣、或許那樣,加上這個、加上那個」,好多種,沒有一個決定性,這就是「信心不一」。

  第叁、信心不相續。既然不一,就不可能永遠一個樣子下去,所以就不相續。煩惱來的時候,就覺得沒有把握了。或者是人家講說別的法門很殊勝,就轉到別的法門去了。不能一直信受彌陀、稱念名號,不能永恒不變地持續下去。

  信心與稱名之一致

  由于有「二不知」,所以有「叁不信」。如果「二知」的話,就是「叁信」。

  「叁信」是從叁個角度來解說的,其實,「叁信」就是一個信心,因此,真正的稱名念佛在哪裏呢?在于一個信心。你有了這個信心,自然會稱名,這種稱名就是如實的修行、如實的稱名。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就不是如實的稱名。

  不過,這都是就我們這一方講的。如果就阿彌陀佛本身來講,祂救度的是十方衆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與不信,祂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開了;如果能夠不跑開,永遠在那裏,就是說,永遠稱念這句名號不改變,那就定得往生。因爲這無形中,信也就在裏面了;無形中,這句名號在那裏運作。

  昙鸾祖師在前面一方面說「願往生者,便得往生」,一方面又說「要有叁信,才能如實修行」,那豈不是互相矛盾嗎?其實也不矛盾。這種一輩子都保持願往生心的人、一輩子都保持稱名念佛的人,信心自自然然就在裏面了,不然他怎麼能夠這樣呢?如果他能夠這樣的話,就說明他宿善成熟,無形中信心就在裏面了。

  

  殷勤付囑

  好,我們又回歸到原點。剛剛講《往生論注》的大意在開頭和最後的地方,其實這開頭跟最後是首尾相呼應的關系,本質上是一個。所以在最後,昙鸾祖師就勸導我們說:

  愚哉!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就像《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講完《無量壽經》的時候,就將念佛法門交待彌勒菩薩: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將念佛能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的法門交待彌勒菩薩,要他傳承下去,因爲彌勒菩薩是當來成佛的,他當來成佛,最終還是要宣講這個法門,所以就交待彌勒菩薩。

  這也像《觀經》,釋迦牟尼佛將「持無量壽佛名」交待阿難尊者,要讓他傳承下去: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是持名,而不是觀佛像或觀佛身。

  這也像《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將念佛法門付囑舍利弗尊者,說: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部《往生論注》跟前面叁部經一樣,勸導後之學者說: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後來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哪,既然聽到剛剛所講的他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可以救度,好像船一樣,可以坐上去,那我們就要領受」,所以說:

  「當生信心」:而不要認爲自己不夠資格——「勿自局分」。

  《往生論注》的大意就是這幾點。

  

叁、總結

  現在來做一個總結:

  我們淨土法門,就是「易行道」。因爲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談到,昙鸾祖師在《往生論注》中也引用在最前面。

  我們這個「易行道」,是講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不是講我們衆生要如何來修行,然後回向給阿彌陀佛、拜托祂來救度我們,不是這樣的。所以,是講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也是講衆生信順、信心念佛而被救,所以是一個圓、頓、簡、速的法門。

  我們每一個衆生,內心都含有五逆謗法的煩惱,這種煩惱的凡夫依靠阿彌陀佛救度的「易行道」,就能夠原原本本、在不斷煩惱的當下得涅槃,這就是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所以,既然如此,我們「聞他力可乘」,就「當生信心,勿自局分」。

  《往生論注》的大意,簡單講到這裏。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