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十方诸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的光明不能相提并论。

  什么叫光明呢?智慧的外相就是光明(本体是智慧,外相是光明)。智慧包含着慈悲,包含着救度众生的力量。那十方诸佛的光明既然不能跟阿弥陀佛相比的话,表示十方诸佛的智慧、慈悲、救度众生的力量都不如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寿经》异译本里就说:

  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极尊也。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中的王,祂的光明、智慧、慈悲力量是「最尊」的——「最尊」表示最高,已经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

  所以,我们今天所信的这一位佛,是诸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本来发愿要度十方众生,十劫以来,都伸着手等待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甚至时刻在我们面前合掌,要求、拜托我们让祂救度。所以,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救度我们,我们不知道往生、甚至不想往生,祂都在要求着我们;我们一旦有了愿往生的心,岂不是必定往生!一方面我们愿往生,一方面弥陀发誓要救我们,这样因缘和合,就一定往生,所以「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罪业和名号轻重比较——三在释

  「八番问答」当中第六,说明罪业跟名号轻重的比较。

  有的人会认为说:「我们众生的罪业不只是今生今世造十恶、犯五戒,而是从旷劫以来累积五逆十恶的罪业,可以说这些罪业无量无边、充满宇宙,怎么可能在今生这一辈子,甚至在临终的时候,听到善知识的解说、劝导,而在称念几句名号的当下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呢?旷劫以来的罪业是非常重的,而当下的几句名号应该是很轻、很少,怎么就能免除旷劫以来那么重的罪业,而离开六道轮回、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呢?」有人有这种疑问。

  昙鸾祖师说,所谓轻、重,并不是这样来论的。昙鸾祖师用三点来论,所谓「三在释」。

  「三在」就是:

  在心、在缘、在决定。

  「三在释」,或许大家不容易明白。简单讲,就是: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是真实的,我们旷劫以来所积累的罪业是虚假的,千虚不如一真,再多的虚假都是等于零,一千个零也是零,一万个零也是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真实的功德,所以不能相比。

  我们的罪业是从旷劫以来就开始造,一直到现在,固然是无量无边,但是,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也是从兆载永劫以来就在「积植菩萨无量无边德行」。「无量德行」就是所谓三学、六度、万行,这些功德,通通累积、容纳在这六字名号里面。

  好像一张支票,虽然不是人民币,可是却写着百千万亿的数目,这么一张支票,敌得过所有银行里的人民币,能还清一切债务。同理,这张六字名号的支票,可以胜过我们旷劫以来所积累的种种罪业。称念这句名号,所有罪业通通消掉。

  何况三界六道,依我们的眼光来看,认为是真实的,可是以佛的眼光来看,我们三界六道本来就是虚假的,好像梦一样,所以《金刚经》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三界六道里面的众生,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是有为法,这些都是虚假的,如梦幻泡影。

  我们做梦,还没有醒的时候,梦中的任何事情,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是苦,在梦中受苦;是乐,在梦中受乐。可是,以没有睡觉的人来看,它是虚假的啊,不是真实的啊。因为他所梦的境界,这个世间并没有,只是意识心所显现而已。如果他醒过来了,梦中即使经过了千年、万年的苦乐,当下就消除了。如果他不睡觉的话,连那场梦也没有了,何况千年万年的梦?所以,在醒的境界当中,没有梦,只有做梦的人,才有那个梦,而那个梦又不是真实的。

  我们人生,旷劫以来,都是一场大梦,从来没有醒过,即使我们现在在这里,还是个梦。只是,学佛的人,他从梦中往醒的方向前进。那没有学佛的人呢,他是从这一场梦入那一场梦,没有醒过来的机缘,徒然承受梦中的苦乐——人生当然是苦多乐少,所以徒受梦中之苦。

  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长劫以来所熏修的功德,是真实的。念一声两声,能胜过我们千百亿劫所造的罪业。即使念一声两声,当下信受、当下命终的话,当下就往生;旷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就在当下停止了。所以今后,我们什么时候信受弥陀的救度,什么时候旷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就停止了;旷劫以后的生死轮回,当下就断了,不再轮回下去了。什么时候命终,就什么时候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可思议。

  这是《往生论注》上卷最后的八番问答,显明易行道的「机」。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往生论注》下卷,在解释「庄严清净功德成就」的地方,昙鸾祖师解释这种「机」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

  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焉可思议!

  也就是说,我们这种凡夫人,就是烦恼成就,本质就是烦恼,好像木炭的本质是黑的。我们一生下来,就有眼睛、鼻子、耳朵,离开了眼睛、鼻子、耳朵,不像个人一样;我们一生下来,内心就全部是烦恼,离开这些烦恼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说「烦恼成就」。

  这种众生充满了烦恼,一点也不清净;这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轮回的绳子绑他不住。在不断除烦恼的当下,已经获得了涅槃的成份了,这个真不可思议!

  不思议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愿力的救度。易行道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吧!

  圆、顿、简、速

  所以,昙鸾祖师将难行、易行摆在最前面,而且,强调这个易行道,就有一种含义:表示这部《往生论》,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弥陀愿力救度的法门;是易行道,不是困难的;同时,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是大乘最高的境界,是不退法门中最快速的法门,也就是:「圆、顿、简、速」。

  「圆」,什么叫圆?一法具足一切法叫圆。

  「顿」,什么叫顿?今生修今生证得叫顿。

  当然,净土法门是信心的法门、是称名念佛的法门,在信心称名当中,虽然没有修行,可是有大功德,所以,不修等于有修了,所以是「圆、顿、简、速」,简单而又快速。这个在刚刚那段文,开宗明义,「难易二道判之文」就显现出来了。

  「法」——疾速成佛皆缘弥陀愿力

  刚刚讲的第一点是「难易二道判」,然后讲的是易行道之「机」,接下来要从《往生论注》来看易行道之「法」。

  我们这个「易行道」的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这是约略地来讲。《往生论注》加以逻辑性地分析,在《往生论注》下卷最后的地方,说明「易行道」这个法,就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道理在哪里呢?

  昙鸾祖师首先以问答的方式说:「有什么因缘可以使这个易行道“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覈求其本,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昙鸾祖师自问自答地说:「之所以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推求它的来源,是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并不是以我们的修行为增上缘)

  所以,这「易行道」快速的法门之所以快速,它的根本就是在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在我们修行的功夫。

  昙鸾祖师又说:

  凡是生彼净土,

  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也就是说: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以及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这些菩萨所做的救度众生的事情,都是依靠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力。

  昙鸾祖师又设问说:

  何以言之?

  为什么这么讲呢?什么原因呢?

  昙鸾祖师接着自答说:

  若非佛力,

  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是因为有佛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四十八愿便是虚设。

  那么,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到底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使我们烦恼凡夫,不断烦恼就能得到往生极乐世界的身份。

  今的取三愿,

  用证义意。

  昙鸾祖师就说:「现在来引用三个愿,证明刚刚所讲的是真实的。」

  接着就引用了三个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

  缘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往生

  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当然,这十念是「乃至」的十念,并不是说唯有十念。「乃至十念」这几天都解说了,「乃至」就是说:闻信弥陀救度之后,尽此一生念佛,有的人十念、五念、一念(临终闻信之机),有的人千念、万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的念(平生闻信之机),这个都是「乃至」。

  也就是因为众生根机各个不等,有年轻的时候就遇到净土法门,有一辈子没有遇到这个缘、一直到临终躺在病床上、将断气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

  年轻的时候遇到这个法门,从此之后他就是称名念佛,不假借其他功夫,这种人就是「乃至一辈子」的念佛。

  至于说一生都是遇到恶缘,使他造恶多端,不晓得有因果报应,不晓得去行善积德,到了临终病苦躺在床上,才遇到有缘的人请善知识来给他讲「有因果报应、作善而为人、作恶会堕落地狱」,他才恐慌起来,才开始寻求解脱之道。这个善知识再告诉他说:「你罪业那么重,不是随便就能解脱的。在所有法门当中,只有这个法门,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才能解脱。」那么这个人可以说再也没有其他方便了,只有领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何况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所有法门当中最快速、最殊胜,下手容易又成功高超。他当下信受,当下称念,当下命终,就往生极乐世界了。那么,他就是乃至十念、乃至五念、乃至一念而已。

  这就是「乃至十念」的含义。

  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便免除了三界六道的轮回;没有轮回,在极乐世界又是无量寿,一生补处,所以能够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一个证明——第十八愿。

  缘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成佛

  …

《《往生论注》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