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证明就是第十一愿:
设我得佛,
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依靠第十一愿弥陀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在这里已经是「住正定聚」,所以到极乐世界「必至灭度」,也就必定成佛,没有回转的灾难,所以很快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怎么说没有回转的灾难呢?如果靠自力修行的话,从离开娑婆世界,到初地的果位,要一个大劫。从初地到七地又要经过一个大劫,这样就要两个大劫了。如果在七地不再前进的话,就会退堕下来。由于有阿弥陀佛的力量,住正定聚,到极乐世界入灭度,也就得涅槃,悟无生法忍成佛,所以超越。没有经过初地、二地、七地,当然也就没有退转的危险,所谓「无诸回复之难」。
缘第二十二愿,横超诸地度众生
第三个证明就是第二十二愿。往生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来讲,都是: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是个横超的法门,不是竖出的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力量的法门,不是依靠我们自己力量的法门。
如果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必须自己破见惑、思惑,「初信」然后到达「十信」;又从「十信」进入「十住」;「十住」完了「十行」;「十行」完了「十回向」;「十回向」又进入「十地」;这样一级一级地往上爬升。
可是我们净土法门是横超的,超越这五十一个阶位。所以二十二愿说: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超越一般的,一地、二地……的修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救度众生的行为。
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其中第二十二愿就是:「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往生的当下就超越了五十一个阶位——也就是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阶位,而到达妙觉的阶位。」所以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这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祂的力量显现在哪里?显现在第二十二愿。
昙鸾祖师在这里引用三愿:十八、十一、二十二愿,来证明「易行道」是个快速成佛的法门。
(三)名号功能,破疑满愿
《往生论注》还有一个扼要的地方,就是下卷开头的「赞叹门」,举出修行的现象,有「如实修行」、有「不如实修行」。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刚刚讲,净土法门「非修不修」——不是讲修行的,讲称名。称名,比一般修行,既容易又超越。
昙鸾祖师在这里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但是有一种人,现在已经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无明并没有破除,他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原因呢?昙鸾祖师在这里就有解说。
我们先来解释「无明」跟「满愿」。
「无明」,有「总」和「别」两种:总即是「痴无明」,别即是「疑无明」。
「痴无明」就是贪瞋痴等各种烦恼,这个叫做无明。一切的无明都涵盖在「痴无明」里面。
「疑无明」是指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叫做「疑无明」。
总而言之就是贪瞋痴的一切无明,别而言之就是「疑无明」。
那么,只要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破除的话,也就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的话,即使贪瞋痴无明还存在,也没有妨碍。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贪瞋痴一定断。
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是最先破除我们的「疑无明」。只要「疑无明」一破,贪瞋痴烦恼不破,到时候一定破,所以先破「疑无明」,而且,主要破的就是「疑无明」。
以净土法门来讲,严重的无明不是贪瞋痴,而是疑。因为我们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使我们继续在这三界六道里面造罪业、受苦报;有了轮回,就免不了五逆十恶、弱肉强食。这样讲起来,岂不是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的罪业,比杀人放火、五逆谤法的罪业还重?
所以,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佛智、不信救度,罪业比杀人放火都重。因为由于怀疑而不能往生,而继续轮回;轮回就有机会去造十恶五逆谤法了,任何的罪业都可能造了。
「疑」,怀疑弥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满愿」,愿也有「总」和「别」。「总」,就是我们人生的愿望非常的多,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又希望这样,又希望那样,愿望很多。「别」,就是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生之愿。
其他的愿虽然多,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满足的话,其他的愿也能达成。因为只怕不成佛,不愁成佛不能满愿。成了佛,就有智慧、有神通,能够如意自在,要怎么样便能怎么样,应以何身得度,便能显现何身而为说法。
所以,满愿先满往生的愿。往生的愿是一切愿的根本,只要这个愿满足了,其他的愿都能满足。
为何称名不满所愿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还有称名的人,无明还没有破除,而愿望还没有满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不如实称名
昙鸾大师就总的加以解释说:
由不如实修行,
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我们虽称名,可是这种称名不是如实的称名——只要有疑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如果具足信心的话,那就是真真正正的称名。
二不知:不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这句名号既然能够破除我们的疑心,使我们起信;一起信,往生就有希望了。可是为什么不能破我们这个「疑」、使我们起信呢?
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
是为物身。
是由于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实相身、为物身。
也就是不知道这句名号的原理,来龙去脉、生起本末。如果能知道的话,那个「疑」就会破除,就会得到信心。
什么叫做「实相身」,什么叫做「为物身」呢?
「实相身」: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成佛之身。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实相身」就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的自利之身。自己已经成佛了,这个叫「实相身」。如果还没成佛的话,他还是菩萨。既然还是菩萨,我们就不能满愿断疑了。如果成佛了,我们往生的愿望就能够满足了。为什么呢?往生的资粮、往生的功德,都在阿弥陀佛成佛时的这句名号上啊!所以,一旦阿弥陀佛成了佛、是实相身的话,那名号就出现了,而名号的本身就有我们的信,名号的显现就能破除我们的疑。所以说,「实相身」是弥陀自利之身,也就是「设我得佛」的那种已取正觉的「正觉」。
「为物身」:「物」,就是众生,「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而且能够救度十方众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众生,祂根本不能存在,根本不能成佛。祂既然成佛了,就能救度十方众生。
由于不明白阿弥陀佛已经成为这一实相身之佛、为物身之佛,所以我们的疑心不能破除。
不知实相身,不知为物身,这叫「二不知」。
三不信
因「二不知」,就显现为「三不信」,也就是:
第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
第二、信心不一,无决定。
第三、信心不相续,余念来间断。
第一、信心不淳。也就是说,你既然不知道阿弥陀佛成佛是成为实相身、为物身的佛,既然不知道,那么,你内心这个「信」也就不淳。不淳就是跟原来的样子不一样,这叫「不淳」。
「若存若亡」:有时候觉得没有把握,有时候觉得有把握。
「淳」,一般的解释,好像一块原木,原原本本从山上运下来,还没有经过雕刻,没有经过颜色的彩绘,这个叫做淳。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实相身)救度众生(为物身)的悲愿,原原本本领纳在我们心中,不加我们自己的盘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筹量计度进去,这个信心就淳了。
所以说,信心淳,就永恒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还有疑。
第二、信心不一。阿弥陀佛是这样子救度我们(只要专称名号、愿生净土,即得往生),我们往往不认为是这个样子,而认为:「虽然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但我应该这个样子、应该那个样子才能被救」,或者是「虽然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可是我要往生,哪有那么容易啊?我要累积这一点、累积那一点,修这个、修那个(注:除了念佛之外的修行),才能够往生」——不一。
因为不一,这颗心往往在那里晃动,「专修念佛怕不行吧?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永远没有决定。都是在那里「或许这样、或许那样,加上这个、加上那个」,好多种,没有一个决定性,这就是「信心不一」。
第三、信心不相续。既然不一,就不可能永远一个样子下去,所以就不相续。烦恼来的时候,就觉得没有把握了。或者是人家讲说别的法门很殊胜,就转到别的法门去了。不能一直信受弥陀、称念名号,不能永恒不变地持续下去。
信心与称名之一致
由于有「二不知」,所以有「三不信」。如果「二知」的话,就是「三信」。
「三信」是从三个角度来解说的,其实,「三信」就是一个信心,因此,真正的称名念佛在哪里呢?在于一个信心。你有了这个信心,自然会称名,这种称名就是如实的修行、如实的称名。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
不过,这都是就我们这一方讲的。如果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祂救度的是十方众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与不信,祂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开了;如果能够不跑开,永远在那里,就是说,永远称念这句名号不改变,那就定得往生。因为这无形中,信也就在里面了;无形中,这句名号在那里运作。
昙鸾祖师在前面一方面说「愿往生者,便得往生」,一方面又说「要有三信,才能如实修行」,那岂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也不矛盾。这种一辈子都保持愿往生心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称名念佛的人,信心自自然然就在里面了,不然他怎么能够这样呢?如果他能够这样的话,就说明他宿善成熟,无形中信心就在里面了。
殷勤付嘱
好,我们又回归到原点。刚刚讲《往生论注》的大意在开头和最后的地方,其实这开头跟最后是首尾相呼应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所以在最后,昙鸾祖师就劝导我们说:
愚哉!后之学者,
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就像《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在讲完《无量寿经》的时候,就将念佛法门交待弥勒菩萨: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将念佛能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的法门交待弥勒菩萨,要他传承下去,因为弥勒菩萨是当来成佛的,他当来成佛,最终还是要宣讲这个法门,所以就交待弥勒菩萨。
这也像《观经》,释迦牟尼佛将「持无量寿佛名」交待阿难尊者,要让他传承下去: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是持名,而不是观佛像或观佛身。
这也像《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将念佛法门付嘱舍利弗尊者,说: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部《往生论注》跟前面三部经一样,劝导后之学者说:
「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后来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哪,既然听到刚刚所讲的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以救度,好像船一样,可以坐上去,那我们就要领受」,所以说:
「当生信心」:而不要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勿自局分」。
《往生论注》的大意就是这几点。
三、总结
现在来做一个总结:
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易行道」。因为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谈到,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中也引用在最前面。
我们这个「易行道」,是讲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不是讲我们众生要如何来修行,然后回向给阿弥陀佛、拜托祂来救度我们,不是这样的。所以,是讲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也是讲众生信顺、信心念佛而被救,所以是一个圆、顿、简、速的法门。
我们每一个众生,内心都含有五逆谤法的烦恼,这种烦恼的凡夫依靠阿弥陀佛救度的「易行道」,就能够原原本本、在不断烦恼的当下得涅槃,这就是所谓「不断烦恼得涅槃」。所以,既然如此,我们「闻他力可乘」,就「当生信心,勿自局分」。
《往生论注》的大意,简单讲到这里。
《《往生论注》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