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述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念佛問答
一、關于信心與念佛
1問:請問法師,在《大經》、《小經》和《觀經》中都談到稱名的問題,也談到信心的問題,那麼請您談一下信心和一向專稱名號的含義好嗎?
答: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白白地送給我們的,現在就完成的,這個就是「信」。所謂「白白送給我們」,現在就已經完成,在哪裏呢?在于你聞信之後只要相續稱名,短在十聲、五聲、一聲、一念,長在百聲、千聲、萬聲,若一日、若七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乃至十念」。這個「念」自然含「信」與「行」。「信」,就是信彌陀救度;「行」,就是稱彌陀佛名,就這樣。所以說沒有任何條件的。
沒有時間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時間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現在要斷氣了,要死了,現在才聽到彌陀的救度,這個時候,嘴巴、舌頭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那最短最短沒有比心中這麼一念更短的吧,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這麼最短的時間,當下死、當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延長的話,自自然然地就會憶佛念佛、稱名念佛,這個時候,就演變爲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就會這個樣子。
爲求往生,除了稱念這句名號以外,不會再修其他的。如果聽人家說「你還要念往生咒,還要念觀音、念地藏……」,也不會跟隨他們。若跟隨他們的話,那就是善導大師說的「隨緣雜善」(即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就隨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的這個機緣;人家告訴你稱念觀音、稱念地藏、稱滅定業真言、稱什麼什麼的,因爲有那個緣,就又隨他的緣去修,這個叫做「隨緣雜善」)。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沒有體悟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沒有機、法兩種深信。
所以,始終以稱名念佛爲正定業,不會再念別的什麼。何況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大善根、大福德。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時間、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時間、精力去稱念這句名號,不會在這句名號之外間雜其他的修行法門。
淨土法門講專——專修,講唯一——獨一無二。十方諸佛獨有阿彌陀佛是王,獨一無二。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獨一。淨土法門是獨一的法門、無二的法門。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所拜的對象也是阿彌陀佛,我們所稱念的,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歸向阿彌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彌陀佛爲根本。
「雜善」(注:就往生這一目的而言有專有雜)就是諸善,因爲「雜」就是種種,種種諸善,也叫做「萬善萬行」,略講就是叁學六度,廣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2問:請問師父,很多人都非常關心信心決定的問題,那麼,怎樣才算信心決定,或者怎樣才算往生決定呢?
答:如果沒有體悟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那就是信心還沒有決定性,還沒有統一性,所以就會有二心、叁心,種種心都出來了,就會想:「我應該修這個法,應該修那個法,除了念佛以外,還要念好幾個佛菩薩名號,還要念幾個咒語……」二心、叁心等等心都會出來。
那麼,在還沒有體悟彌陀救度之前,應該先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要舍掉其他的行門,而專稱這句名號。今天有一分鍾,就以這一分鍾的時間稱念名號,有一個鍾頭、兩個鍾頭、十個鍾頭,就以這個時間去稱念這句名號。
同時,去體會什麼是機、什麼是法,因爲在體會機、體會法當中,阿彌陀佛的悲心,會在某種情形之下納入我們的心中。
不過,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爲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都在我們面前合掌,十劫以來都在要求我們了,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的功能就在運作,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已經抛開自力他力,已經抛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裏面。
自自然然——這就是一種彌陀的運作,就是一種他力。因此,到最後善導大師就說: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強調「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叁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叁心」,爲什麼?因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3問:請問師父,爲什麼說「信從聞生」?
答:剛剛解釋了這個聞的內涵,真聞就是真信。信心的內涵就是體悟彌陀的救度,內心體悟彌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聞,這個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
4問: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用觀想,或者是坐禅悟道,還有修密宗持心咒、修頗瓦法的,看他們都是人人信心十足,那麼,他們的信心與第十八願的「信樂」是否有所不同?
答:當然這有很大的不同。第十八願的「信樂」是隨順彌陀救度,而且是現在已經獲得往生的身份,命終的時候就進入報土,蓮花化生。其他法門就不是這樣,如果想往生,必須回向才能往生,而且是胎生。
所以,我們信受淨土法門,就是專稱這句名號,不必坐禅,不必觀想,不必修學密宗的叁密相應,不必的。
剛剛講了不必坐禅,可是如果有人喜歡打坐,那也可以,就以靜坐的方式稱念這句名號,當然你不是執著你的功夫。
5問:請問師父,信心決定的念佛,與有的人認爲「我信名號,我就能往生」,這兩種念佛有什麼區別?
答:信心決定的念佛,以及信名號的念佛,這兩種是一種。因爲信心決定的內容,就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顯現在這句名號中。
信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機,一方面就是信法。這兩方面實際上是一個內容,只是分開來解釋而已。
信機:「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自己對自己要有體悟,善導大師說要深信,而且要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體悟到自己是一個罪惡深重的凡夫,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都不可能有力量出離叁界六道。
好比一個人在茫茫的大海中,沒有力量遊泳,也不會遊泳,一直沈溺其中,永遠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遊到岸上來。
六道就是苦海,我們衆生都沈溺在苦海中。沈溺,就是沈入水中、溺入水中,沒有浮上來。
像我們這種衆生,必須靠人家跳入海中把我們抱到岸上。
能夠跳入水中、有力量把我們抱上岸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進入第二種,法的深信——信法: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兩種深信是一種體悟性的內涵。剛剛講的,譬如我們溺在水中,阿彌陀佛親自跳下水把我們抱起來,我們心中充滿了阿彌陀佛救度的真實,消除了苦惱和不安。這是一種實際體悟。
6問:我沒有那種信心開發那一時刻的體驗,我只信知「稱名定往生」,不論時節久近,不論行住坐臥。請問師父,這種感受是否符合第十八願?
答:這都符合第十八願。因爲,你既然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行住坐臥,念念不舍,這樣無形中就在第十八願裏邊了。因爲往生並不是在我們衆生這裏講說「要這個樣子、要那個樣子」,不是的!往生本來就是彌陀名號的功德力在運作。所以,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的功能潛在其中。如一個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頭上有毫光,這是自然的。盡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爲名號的功能、名號的自性就是這個樣子。
好像火的功能就是燃燒,一旦點火就必燃燒,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甚至你在口中或心中認爲它不會燃燒,要它不燃燒,它也必定燃燒,除非你不點火,一點火就必定燃燒,因爲燃燒就是火的功能。
這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就在裏面了,盡管對這個道理了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爲有阿彌陀佛在運作。
有記載信心開發過程、而且曆曆在眼目的,就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有這個記載。法然上人說他一直到四十叁歲才得到念佛的信心。法然上人說,他爲尋找出離生死輪回的法門,翻閱經藏五遍,「到底哪一部經所解釋的那個法門才是適合我,也適合任何人,能夠解脫生死輪回呢?」——法然上人在當時被稱爲智慧第一,可是智慧第一的法然上人爲了尋求解脫之道,還是一部經典、一部論典一直地翻、一直地看,總共五遍,最後才發現,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裏面有記載,稱念名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每個人能做得到的,簡單快速。于是,其他經典都不看了,專門針對這部《觀經四帖疏》再度看了叁遍。第一遍看完,雖然大意重點還沒有抓到,可是已經覺得很歡喜了。再看第二遍,更加得到安慰。再看第叁遍,正當看到: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看到這段法語的時候,法然上人眼睛一亮,心頭的石頭當下落了下來。
他所體悟到的是什麼?體悟到的是:原來我們往生這件事情,阿彌陀佛已經在十劫以前爲我們預備好了,祂所預備好的,就是這句名號,往生這件事情就在這句名號裏面,只要稱名,就一定往生。因爲這裏所講的「念念不舍」是「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要稱念這句…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