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宗風(六)
2012年2月1日 慧淨師父于書院二樓爲僧衆開示
「宗風」剛才大家都背誦過了,剩下我還沒背,現在換我來背。(略)
首先,很抱歉,這麼早就讓大家到這裏來。不過,因爲我們是修行團體,是依佛陀的教製來出家、修行所組織的一個僧 衆團隊,所謂「僧」就是和合衆,是一個團體、一個僧團。本來佛陀就已規定,僧衆必須要半月、半月誦戒。戒律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不過如實而說,現在已難談 得上比丘、比丘尼,現在大多是名字比丘、比丘尼。如道綽大師所說:
縱有人天果報,皆爲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但盡管是名字比丘、比丘尼,可是還是維持出家的身份,因此我們仍必須依照製度而行。
只是,戒律是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在印度那樣的時代、環境,以及隨順印度的民族性、民風、民俗所製定的, 到了二千六百年後的現代,在臺灣的這個地區,未必能夠適合普遍的出家衆及僧團。所以,在臺灣很少有道場真的在半月半月誦戒;即使有,大部份也只是一種形 式。因爲,依照佛製,每半月誦戒之後,還要自恣、布薩、羯磨、舉罪等等,也就是利用每半月的誦戒期間,將自己這半個月來所犯的過失在大衆面前表白、忏悔, 並依過失的大小、輕重,向一人、二人、四人、二十人忏悔。不過不管大小輕重,一般都是利用誦戒的時候表白,然後也請大衆舉罪。也就是說,自己觀照自己往往 有疏忽的地方,因此請別人慈悲,如果別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有看到自己過失,也利用這一段時間提出來,讓自己知道而曉得改進。這是半月半月誦戒的情形和 意義。
就如剛剛所講,戒律的條文雖然多,但很多在現代已難以實行。而我們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基礎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機法二種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這兩種深信之上的。
一個自覺是罪惡生死凡夫的人,當他要去做自覺已經是做不到的行持時,心情會是怎麼樣呢
近代持戒最有名的就是弘 一大師,弘一大師了解戒律、深入戒律,同時自我反省也很細膩,所以他說他不是比丘,甚至連五戒也不夠格,只是多分的優婆塞而已。他已是這樣了,何況我們
既然這樣,對于出家人的叁業威儀,還有改過行善、修身養性、砥砺德行的,必需要有另外的方法。以我們法門來說,砥砺的方法內容就是我們的「宗風」。
多年前,我就有編「淨土宗教章」,因爲足堪稱爲一個宗派,一定必需要具備有類似「教章」那樣的內涵,才能建立一 宗一派。「教章」就等同國家的憲法,是最基本的,裏面當然要有自己的宗風(包括「真谛」與「俗谛」),我們就是以「宗風二──俗谛(處世之道)」來作爲我 們半月半月誦讀的內容,並且把它落實在叁業行誼當中。爲什麼
因爲誦的目的不只是嘴巴誦,而必須是記在腦中,涵養在內心,使其成爲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生 命,所謂「融入骨髓,化爲個性、成爲生命」。因此,我們必須要利用半月半月來誦讀宗風。
除了半月半月在大衆面前誦讀之外,也希望大家每一天早上起來都能先背誦、思惟一遍。誦有嘴巴的誦以及身體的誦, 我們是從嘴巴的誦,然後再要求到身體的誦。所謂身體的誦,就是將這一些內涵落實在叁業、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全身心都在誦讀,亦即剛才所說的,融入骨髓, 化成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生命。
我們之所以有生命,不是因爲有這個肉體,而是因爲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著過去世以來叁業行爲的善善惡惡,我 們所含藏的其實都是貪、瞋、癡、慢、疑,惡多善少,所以才會在六道裏邊來來去去頭出頭沒。如果曠劫以來,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沒有貪瞋癡慢疑的話,那就會升 華、超越叁界六道輪回了。
所謂「依報由正報轉」,有怎樣的正報就有怎樣的依報;有怎樣的依報,可見他是怎樣的正報。依報就是所處的環境, 我們是出生在哪個國家──是十方淨土,還是娑婆惡世
是出生在道德人文荟萃的國家,還是出生在野蠻貧窮困苦的國家
是出生在怎樣的家庭
出生下來的種種人 際、命運,這一些都屬于依報。依報不是上帝所創,也不是依天所命,而是自己決定的──由自己的正報所決定的。
簡單講,包括在這個世界上的名、位、權勢、財富,甚至丈夫、妻子、兒女、兄弟、眷屬,這些都是屬于自己的依報。 可以用一種比喻,也就是花跟蜜蜂,有花的地方就有蜜蜂,花多蜜蜂就多,花少蜜蜂也少,如果沒有花也就沒有蜜蜂。花比喻是正報,蜜蜂比喻是依報,花不用去求 蜜蜂,蜜蜂也不用去求花,只要有花,有花香,蜜蜂自然會來到;即使這一朵花缺了葉子,他依然有蜜蜂;可是如果是假的花,再怎樣的美麗漂亮,也不能有蜜蜂飛 來。所以有一句話說:
花無心招蝶,蝶無心尋花;
花開時蝶來,蝶來時花開;
我亦不知人,人亦不知我;
不知從帝則。
這就是一種因果,正報之因,自然有依報的果。
所以我們如果覺得自己沒有福報,沒有人緣,處處不順,那就要檢討自己,而不要怪罪別人;如果不檢討自己反而怪罪 別人的話,這樣不僅不是修行人,而且遭遇也會愈來愈慘。反之,如果懂得反省而自我改進,未來就會愈有福報,會愈平順。爲什麼
因爲能夠不怪罪別人而反求自 己,正報就升華了;正報升華了,依報也就能夠改善而跟著提升。
今天發給大家的資料,第一份是「無量壽經摘要」,這個標題是大意,裏面也含蓋其他幾部經的摘要,有:《無量壽 經》摘要、《觀經》摘要、《小經》摘要、《易行品》摘要、《往生論》摘要、《安樂集》摘要、《善導大師法語》等。這一些是我自己平常背誦的法語,發給大家 是一種彼此分享、討論,也未必要大家跟著背。不過,如果有在臺面上講法的人,這些法語最好背下來;即使沒有背,也要熟讀這些內容。因爲熟才能任運自在的運 用;沒有在臺面講課的人,至少也能夠看一遍,曉得有哪一些重點。
這份資料也包含「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之文」,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內涵最多的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在這份資料中我共列出十八段。
有一句話說:「一入眼根,永爲道種」,背誦法語,就好像種子落在田地裏,有一天就會開花結果。將善導大師對第十 八願的解釋法語背在腦海中,會讓我們增長智慧、增長信心、增長法喜。因爲,第十八願這叁十六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傳承,以我們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的 話一定會錯誤,或者依其他祖師大德的解釋也會錯誤。
自古以來,淨土宗祖師解釋第十八願最多的就是善導大師,最重視第十八願的也是善導大師,可以說,漢傳佛教的十叁位淨土宗祖師當中,唯有善導大師最重視第十八願,對第十八願有那麼多的解釋的,其他祖師幾乎都沒有;印光大師雖也有,但是不明顯。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文字很簡短,意義很透徹,而且可以說是字字放光,句句铿锵有力,所以希望大家把這十八段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背熟。這十八段文字的排列都是有次序性的,當然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也是用《觀經》以及《阿彌陀經》的義理來解釋的,同時也以第 十八願解釋《觀經》與《阿彌陀經》。譬如《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它的意涵是什麼,善導大師就以第十八願來做爲解釋。
把善導大師有關這十八段編在一起的,在教界當中目前還沒有;雖然也曾有其他佛教單位編輯「善導大師語錄」,但只 是依文解義性的,將好的文句列出來而已,並沒有真正懂得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核心思想、教理架構。編輯善導大師語錄,必須將善導大師核心、宗旨的法語並列出 來,這樣看的人、研究的人,就可以很容易掌握善導大師的思想,知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爲根本,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都是環環相扣的。
另外,善導大師的偈語這份資料中我只列出十四首,這十四首都非常的好,會愈背愈喜歡背,真的也是可以開智慧,增長信心,增長法喜。
第二份資料是「淨土宗特色──易」。淨土宗「易」的內涵,也沒有離開本願文,所以這一份講義是將本願文中,文字上有顯明「易」特色的列出來,這個可背可不背。
第叁份資料是《了凡四訓》。前面二份資料所談的,是屬于「真谛──往生之道」方面的,第叁份資料可以說是「俗谛──處世之道」。
《了凡四訓》篇幅不多,可是對于一個要敦品勵德、修心養性、改變命運的人來講,這一本是很重要的教材。《了凡四訓》早年我就已經看過了,覺得內容很好,所以很喜歡,看了好幾遍。印給大家的資料中,紅線部分是我劃的,未必是很妥切,不過就是給大家參考。
《了凡四訓》共有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學」,第二篇「改過之法」,第叁篇「積善之方」,第四篇「謙德之效」。每一篇都非常的好,非常的精要,有心于修身養性、改過向善、向上、向淨的人,都應該重視它。
第一篇「立命之學」。立命,立什麼命
建立新生的生命。新生的生命是什麼生命
裏面有說,是「義理的生命」。也就是「道德的生命」,甚至是「成爲君子、賢、聖的生命」。有新的生命才會改變舊的命運,所以說「立命之學」。
前面有說「依報隨正報轉」,生而爲人(動物也是一樣),只是衆生的話,往往都是隨著過去世──生生世世所累積的習氣在起心動念、在展現叁業行爲。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隨著命運走。
那要怎麼樣改變命運呢
習氣就是第七識末那識,第七識都是執著阿賴耶識裏面…
《學習宗風(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