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宗史話(馮學成)▪P12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對如敏禅師真的是信奉加恩被了。劉稱帝後的第二年,欲興兵奪取被馬殷(927年被後唐明宗封爲楚王,當時割據湖南、貴州東部和廣西北部)占有的廣西北部桂州等地,故問吉凶于如敏禅師。而如敏禅師預知其事,在劉到來的當天坐化,並爲劉留下了“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的推薦帖子。劉素視如敏禅師爲神明,當然就遵照其遺命,擁戴雲門大師接任靈樹院的住持。

   就這樣,在南漢政權的擁戴下,雲門大師先住靈樹禅院,後遷于雲門山,在這兩座道場開法期內,于禅門內建立了聲勢浩大、雄視天下的雲門宗。

  第五部分 1.心誠禮至

   整個五代的五十余年間,在中原,先是朱溫的後梁與後唐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進行了長達十七年的血戰,後梁終爲後唐所滅,以後依次爲後晉滅後唐,後漢滅後晉,後周滅後漢。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了北宋王朝。在江南,則先後出現了吳、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後來南唐取代吳並滅楚,又與吳越一起分割了閩。在四川,則先後出現了前蜀和後蜀。南漢僻處嶺南,力量弱小,別說爭霸中原,要在戰亂中保持自己的地盤也是不易,故較爲注重文飾,崇尚佛儒,把建寺和供僧作爲固結人心、消弭強敵的重要方略。因其安全的地理位置和較爲妥當的內外策略,南漢劉氏王朝在五代十國中享祚六十六年(905—971),僅次于吳越錢氏七十一年(907—978)。

   劉對于佛教,可以說是“心誠禮至”,在如敏禅師圓寂後,即遵從其遺命,擁戴雲門大師接任住持。爲隆重其事,也是在見了雲門大師後爲其風采所折服,故命其臣韶州防禦使、兼檢校兵部尚書、上柱國何希範寫了一道請疏,恭請雲門大師出世說法,其文如下:

   弟子韶州防禦使,兼防遏指揮使,權知軍州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禦史大夫,上柱國何希範,洎阖郡官僚等,請靈樹禅院第一座偃和尚,恭爲皇帝陛下開堂說法,上資聖壽者……靈樹禅院者,敻古靈蹤,最上勝概。自知聖大師順世,密授付囑之詞,皇帝巡狩,榮加寵光之命,足可以爲祇園柱礎,梵苑梯航。缁徒虔心以歸依,士庶精誠而信仰。希範叨權使命,謬治名藩,幸逢法匠之風,請踞方丈之室。願以廣濟爲益,無將自利處懷,少狥披榛之徙,佇集如雲之衆,俯從所請,即具奏聞。

   東晉時道安法師曾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禅宗之盛,也曾得力于此。先是武則天禮敬神秀、老安、智诜等北宗大師,六祖也得力于韶州刺史韋琚的擁護。再如臨濟義玄大師,是因太尉默君和舍宅爲寺,並以“臨濟”爲寺額迎義玄大師居之,鎮州“府主王常侍”又以禮師事之。趙州從谂禅師一生艱困,八十多歲時在趙州因“趙王”禮敬供養,方在觀音院有立足之地。雪峰義存禅師備受閩王的崇敬,其弟子玄沙師備、洞岩可休、鵝湖智孚、長慶慧棱、鼓山神晏這五人,都曾受閩王賜紫衣袈裟。一是需要政治上的安定,一是需要佛法的傳布,兩者結合在一起,便使五代時的禅宗出現群星燦爛的局面。雲門大師在靈樹禅院開堂說法,繼而在雲門山開堂說法,是中國禅宗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這裏,雲門大師奠定了禅宗五宗之一的雲門宗的基礎,方成就北宋時雲門、臨濟兩宗鼎盛繁榮的禅宗局面。

   雲門大師于後梁末帝貞明五年(919)在靈樹禅院開堂說法,曆時八年。在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也就是靈樹開法第五年,雲門大師“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心唯恬默,奏乞移庵”。征得劉的同意後,雲門大師率領其弟子在今乳源縣雲門山麓興建寺院,曆時五年方成,劉賜額“光泰禅院”。

   因南漢王朝供奉,曆時五年修建的光泰禅院,《南漢甲碑》述其形勢雲:

   四周雲合,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鱗差。邃壑幽泉,挫暑月而寒生戶牖;喬松修竹,冒香風而韻雜宮商。近于叁十來秋,不減半千之衆,歲納他方之供,日豐香積之廚。有殊舍衛之城,何異靈山之院。

   《南漢乙碑》更有如下之描繪:

   構創梵宮,數載而畢。莫不因高就遠,審地爲基。層軒邃宇而湧成,花界金繩而化出。曉霞低覆,绛帷微襯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網輕籠于碧瓦。匼匝盡奇峰秀嶺,逶迤皆潑黛堆藍……由是莊嚴寶相,合雜香廚,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

   寺院龐大,方得以容衆;山林幽深,自便于習禅。雲門光泰禅院得天時地利之便,再由雲門文偃大師主法,“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法門之盛,除當年雪峰,無可比者。

  第五部分 2.從靈樹禅院到光泰禅院

   從靈樹禅院到光泰禅院,雲門禅法的興盛當然與雲門大師清徹的見地和卓絕的魅力分不開,宋時,雖臨濟宗大師亦贊“雲門氣宇如王”,“雲門(禅)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雲峰文悅禅師語)。北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兩浙轉運副使蘇澥在爲新刻的《雲門廣錄》所作序中贊歎說: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倫,超今越古,盡神盡妙,道行于天下者,數人而已,雲門大師特爲之最。擒縱舒卷,縱橫變化。放開江海,魚龍得遊泳之方;把斷乾坤,鬼神無行走之地。草木亦當稽首,土石爲之發光。

   蘇澥所贊,絕非虛說。下面摘選幾則雲門大師的上堂法語,看其龍遊鳳翔,風馳電掣般的氣勢,透頂透底的大師識見:

   我事不獲已,向你諸人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了也。更擬踏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別,廣設問難,贏得一場口滑,去道轉遠,有甚休歇時!此事若在言句上,叁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句?因甚麼更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得者,只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猶被呵責,見性如隔羅穀。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隔。雖然如此,若是得的人,道火何曾口著燒。終日說事,不曾動著口唇;終日著衣,未曾挂著一縷絲;終日吃飯,未曾咬破一粒米。此猶是門庭之說,須實得恁麼始得。若向衲僧門下,句裏呈機,徒勞伫思。直饒一句下承當得,猶是瞌睡漢。(見《雲門廣錄》,以後未注明出處的皆同)

   禅宗自六祖大師以來,經馬祖、石頭、百丈、藥山諸師演化,已漸爲廣大僧人和士衆所熟悉和接受。禅宗獨特的直指人心的教授方式,如機鋒、棒喝、轉語等種種作略,經德山、臨濟、沩山、仰山、洞山、趙州、雪峰等積極提倡,在禅門內更是形成一股熱潮。雲門大師在這裏批評了種種禅法的流弊,如以“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了也”批評牛頭禅的末流,以“尋言逐句,求覓解會”批評其他禅派的末流。它們均未領會前代祖師開法的深意而有刻舟求劍一類迷誤。有一則公案,最能說明其中之弊。洞山良價大師曾以六祖和神秀的故事勘驗門人:

   (有僧)問:時時勤拂拭,爲什麼不得他衣缽?未審什麼人合得?”師(洞山)曰:“不入門者。”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師又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合得他衣缽。汝道甚麼人合得?這裏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甚麼語?”

   時有一僧,下九十六轉語,並不契,末後一轉,始惬師意。師曰:“阇黎何不早恁麼道?”別有一僧密聽,只不聞末後一轉,遂請益其僧。僧不肯說,如是叁年相從,終不爲舉。

   一日因疾,其僧曰:“某叁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遂持刀白曰:“若不爲某舉,即殺上座去也。”其僧悚然曰:“阇黎且待,我爲爾舉。”乃曰:“直饒將來,亦無處著。”其僧禮謝。

   “九十六轉語”,缺牙巴咬虱子,碰巧了吧,而且僅僅是聊惬了洞山之意而已,洞山也並未印可他什麼。但就爲了這一句不值錢的轉語,另一僧竟死死纏了叁年,最後不惜以殺人相威脅,可見轉語流弊之深,爲害之大。故明眼宗師對此常常是“旋立旋破”,說法不留痕迹。雲門大師正是這樣的高手,所以批評道:“句裏呈機,徒勞伫思。直饒一句下承當得,猶是瞌睡漢。”

  第五部分 3.重疊關山路

   對于佛法的修行,有信解行證的過程和體系,禅宗強調頓悟,所以對于這四個方面是同時的,並且從整體上進入。重要的是,在修行過程中,不僅要除掉慣常所說的“煩惱障”,同時也要除去因修習佛法而帶來的“理障”和“所知障”。同樣,以參禅爲主要修行方式的禅僧,則應除去“禅障”,也就是後來禅門中所批評的“狂禅”、“文字禅”、“野狐禅”、“枯木禅”等等。既是開堂說法,必然會留下軌則,這軌則一方面有利于指導學人進入,但另一方面卻難免被學人執著成障。所以北宋著名的雲門宗禅師佛印了元曾回顧說:“雲門說法如雲,絕不喜人記錄其語,見必罵逐,曰:“汝口不用,反記我語,他時定販賣我去。”“今對機室中(所)錄,皆香林(澄遠)明教(師寬)以紙爲衣,隨所聞,隨即書之。後世學人漁獵文字語言中,正如吹網求滿,非愚即狂,可歎也。”(見《林間錄》)

   所以雲門大師開堂法語,幹淨利落,直截了當,既不同于沩仰父子,又不同于臨濟,更與曹洞父子有別,而獨顯一家風範。再如其示衆雲:

   學人簇簇地商量個什麼?舉一句語,教汝直下承擔去,早是撒尿在汝頭上了。直饒撚一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已是剜肉作瘡。雖然如此,汝也須實到這個田地始得。若未得如此,切不可掠虛,退步向自己腳跟下推尋看。是什麼道理?實無絲發與汝作解會,與汝作疑惑。況汝等各各當人有一段事,大用現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佛祖無別。自是汝諸人,信根淺薄,惡業濃厚,突然起得許多頭角,擔缽囊千鄉萬裏受屈作麼?且汝諸人有甚麼不足處?大丈夫漢阿誰無分?獨自承當得,猶不著便,不可受人欺瞞,取人處分。才見老和尚開口,便好把鐵石蓦口塞,便是屎上青蠅相似,…

《雲門宗史話(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