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P11

  ..续本文上一页白齿黄,作这个语话?”首座云:“未审,上座又作么生?”师云:“要道即得,见即便见,若不见,莫乱道。”首座云:“只如堂头道浮逼逼地,又作么生?”师云:“头上著枷,脚下著杻(脚铐)。”首座云:“与么则无佛法也。”师云:“此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

   鹅湖智孚禅师也是雪峰门下弟子,云门大师的道兄。这则公案虽未见云门大师与智孚禅师的机语往来,却可在其中看到鹅湖卓绝的见地。当时禅宗风行已久,六祖及六祖大师下数代宗师“直指人心”类的开示妙语早已传遍天下,故使不少学佛参禅之人得入其门,但弥久则弊生,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者亦大有人在。“未了底人浮逼逼地”,浮者,未能生根,漂浮无定之义。没有明心见性的,当然是“浮逼逼地”,但“了得底人浮逼逼地”,又当怎么领会呢?这其实是前面“光不透脱”,“法身亦有两般病”的另外一种描绘。鹅湖的那位首座,虽“头白齿黄”,仍然陷在其中而不得出。在云门大师再三逼拶之下,这位首座似有“与么则无佛法也”的省悟,而云门大师则以“此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的活人之剑,助这位首座扶正了见地。

   “与么则无佛法也”,这是修为成熟的现量境界,临济大师的“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赵州老和尚的“有佛前急走过,无佛前不停留”,慈明和尚的“无佛处成佛”,都是这样果决干净彻底,若有毫丝知见,就难入禅宗的门庭了。

  第四部分 6.睦州陈操府

   云门大师在十七年的游访中,除参访了临济、曹洞和雪峰门下的诸多尊宿外,还与另一些尊宿交游,但在灯录中尚未查询到他们的师门出处,如浙中蕴和尚、梁家庵主、共相和尚、卧龙和尚(若是新罗卧龙和尚,则是石霜庆诸禅师的法孙)等,恕不一一列举。其时云门大师到江州去看望当年的那位陈操尚书,因这一段精彩深刻,故录于下:

   师到江州,有陈尚书请师斋。相见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师问:“曾问几人来?”(尚)书云:“即今同上座。”师云:“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书云:“黄卷赤轴。”师云:“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书云:“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师云:“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语。师云:“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不?”书云:“是。”师云:“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书无语。师云:“尚书且莫草草,十经五论,师僧抛却,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尚书礼拜,云:“某甲罪过。”

   云门大师当年在睦州时曾在陈操府中住了三年,同是陈尊宿的弟子,关系非同一般,故可放开脸面无话不谈。此时陈操已由侍郎升为尚书(唐时侍郎尚书的职权远非明清之时可比,且多为虚衔,或去世后的追封),职务也从小小的睦州刺史升为大都会的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了。陈操为尽地主之谊,办斋为云门大师接风,并勘验他这些年来有何进境。但此时的云门大师,早非当年初出茅庐的境象,绕了几个圈子,便使陈操在不知不觉之中落入了云门大师所布下的口袋中。“作么生是教意?”只有外行才把宗(禅)和教(经论)看作二途。不通宗的人,决不明白佛教经论中的旨趣;同样,不通教,不明白佛教经论旨趣的,能称为通宗吗?面对云门大师的紧逼,陈操不失身份地说:“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我刚要说的时候,却找不到表达它的语言;思考它的时候,却把思维的本身都忘记了。在这里,陈操仍保持着禅者的身份,所答也很得体。但云门大师的禅却如同利刃,仍在其中找到破绽而乘隙下手:“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在这里,云门大师把陈操逼入了死胡同。进一步又借用《法华经》中谈“实相”的比喻,再一次使陈操哑口无言。最后,云门大师说:“尚书且莫草草,十经五论,师僧抛却,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这是实修实证后的如实之语。陈操接待过各种各样的僧人,对此原有同感,这时他才真的心悦诚服,对云门大师说:“某甲罪过。”陈操早是禅内的行家里手,平常的禅僧对他是敬畏有加,只是这时的云门大师,已是禅门的顶极高手了,陈操自然会败下阵来。

   在云门大师游访期间,唐帝国由极衰而至灭亡。在雪峰禅师圆寂的前一年(907),朱温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梁乾化元年(911),云门大师四十八岁时,游方至岭南,到韶州曹溪(今南华寺)礼拜六祖大师真身。又因慕如敏禅师之名,前往灵树禅院(在今韶关境内,具体地点待考)参叩。

   灵树如敏禅师(?—918)是一位神奇的禅师,出自长庆大安禅师门下,而长庆大安禅师则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曾助沩山灵祐禅师开创沩山(今湖南宁乡县境内),并在灵祐禅师圆寂后接任住持。长庆大安禅师门下甚多禅行奇特的弟子,如被蜀王王衍礼为“神照大师”的大随法真禅师,那位以“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的见道偈而著称的灵云志勤禅师,当然还有这位被南汉王礼为“知圣大师”,并以“神通”而预知云门大师的灵树如敏禅师。对这位禅师,各种灯录皆有其机语的记载,而《宋高僧传》则把如敏禅师放在《感通篇》内。兹录于下:

   释如敏,闽人也。始见安禅师,遂盛化岭外,诚多异迹。其为人也,宽绰纯笃,无故寡言,深悯迷愚,率行激劝。刘氏偏霸番禺,每迎召敏入请问,多逆知其来,验同合契。广主奕世奉以周旋,时时礼见,有疑不决,直往询访。敏亦无嫌忌,启发口占,然皆准的,时谓之为乞愿,乃私署为知圣大师……后终于住院,全身不散,丧塔官供,今号灵树禅师真身塔是欤!

  第四部分 7.先住灵树禅院,后迁云门山

   这位如敏禅师,除了具有当时禅师的各种优秀传统外,禅风高古,还能“逆知其来,验同合契”,可以说是禅宗内的佛图澄了。僧传、灯录均无其年寿记载。《宋高僧传》曾有如下的推论:“灵树如遇大安,必寿腊绵长,出人常限。”若与其师兄大随法真禅师(834—919)的年岁相当,也是享年八九十岁高龄的神僧。在任何时期,僧人的高寿都是引起人们尊仰的原因之一。在《祖堂集》中,还有一则为众多灯录所遗漏的记载,这就是如敏禅师曾游河北,并与赵州禅师有过一段交往:

   镇州大王请赵州共师斋次,师问赵州:“大王请和尚斋,和尚将何报答?”赵州云:“念佛。”师云:“门前乞儿也解与么道。”州云:“大王,将钱来与灵树。”

   这则公案幽默深沉,活脱地凸显出赵州、灵树两位尊宿的神韵。如敏禅师与云门大师间的关系,则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五灯会元》载:

   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曰:“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迎,师(云门)果至。

   如敏禅师从未与云门大师谋面,却自始至终观照着云门大师的成长,这样的事,在禅宗史上也仅此一例。云门大师于如敏禅师圆寂前,在灵树禅院做了七年首座,其间的事迹各种灯录都没有留下相应的记载,在《云门广录·游方遗录》中也仅记有这么一条:

   师(云门)在灵树知圣大师会中为首座,时僧问知圣:“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圣云:“老僧无语。”却问僧:“忽然上碑,合著得什么语?”时有数僧下语,皆不契。圣云:“汝去请首座来。”师至,圣乃举前话问师,师云:“也不难。”圣云:“著得什么语?”师云:“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但云“师”。”知圣深肯。

   云门大师在敏树院,七年不见其迹,当是退藏若密,在知圣大师的指导下深加涵养。人们惯用惊叹的目光崇景大师出世后的光辉,却不知大师出世前的艰辛与孤寂,若没有长时期的自甘澹泊的清修与苦修,没有人能于一次大彻大悟后,便能成佛作祖,如六祖大师这样杰出和伟大,尚且隐修于山林十五年,其他则可想而知了。如敏禅师的圆寂和云门大师的出世因缘,还有一则佳话。《五灯会元》载:

   师(如敏)四十余年化被岭表,颇有异迹。广主将兴兵,躬入院请师决臧否。师已先知,怡然坐化。主怒知事曰:“和尚何时得疾?”对曰:“不曾有疾,适封一函子,令呈大王。”主开函得一帖子,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主悟师旨,遂寝兵。乃召第一座开堂说法(即云门也)。龛塔葬仪,广主具办,谥灵树禅师,真身塔焉。

   据《南汉甲碑》记,云门大师于辛未(911),“礼于曹溪(六祖),旋谒灵树,故知圣大师以心机相露,胶漆契情。岁在丁丑(917),知圣一日召师及学徒曰:“吾若灭后,必遇无上大人为吾荼毗。”至戊寅(918),高祖天皇大帝巡狩韶石,至于灵树,知圣迁化,果契前约。敕为焫之,获舍利,塑形于方丈。于时召师(云门)入见,特恩赐紫,次年敕师于本州厅开堂……”

   广主即先为刘隐,后为其弟刘。唐末,刘隐为岭南节度使,割据如今的两广地区。后梁开平三年(909),梁太祖朱温册封刘隐为南平王,领有岭南。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又封刘隐为南海王。同年,刘隐卒,其弟刘袭其位。乾化三年(913),朱温去世,其子朱友贞继位,是为梁末帝,册封刘为南海王。四年后,也就是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刘僭号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刘于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南汉大有十五年(942)卒,群臣上表,谥为天皇大帝,庙号高祖。

   《宋高僧传》中说“广主奕世奉以周旋”,就是刘隐、刘两兄弟,…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