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門禅觀
◎心培和尚
⊙本篇要旨
說明習禅的方法、次第,可參考天臺〈六妙門〉作禅觀。分別是:一、修「數」。二、修「隨」。叁、修「止」。四、修「觀」。五、修「還」。六、修「淨」。令煩惱解脫,證得涅槃。
班首師父慈悲,維那師父慈悲,各位同參!
每一個人對于人生的價值觀皆有所不同,發心修行的動機也會有所差別,而這些價值觀和發心修行的動機,都將影響未來果報的不同。因此,我們應該發什麼心修行呢?諸位!就是「菩提心」。
《華嚴經》說:「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十方叁世諸佛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如果以「菩提心」來修行,度衆生,此心就不一樣了。世間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都是因緣和合,生滅不停,無一法可得,故不應留戀。
我們進入禅堂修行之前,對佛法的正見應先具備,進禅堂參修功夫才容易進步。而且平時就應該把腿子練好,才不會在禅堂裏因腿子無法調好而影響參禅,以至修的很辛苦!腿子不放松,心不柔軟,任何的法門都不容易修得進去,因爲會影響呼吸的不順暢。
修行任何一法,都應該不離「菩提心」,我們的目標是成就圓滿菩提,與十方諸佛的心一樣。所以,修行人應善護念「菩提心」,于靜中養成,日後行住坐臥即能如法修行,保有正知正念。
凡夫的善心、惡心,忽隱忽現,而真心與妄心,就在你當下一念間,因此,當我們無法讓心持續安住的時候,須要透過方法引導。
隋代天臺智顗大師曾宣講〈六妙門〉的修行法。所謂〈六妙門〉即是「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的「妙」字是指「涅槃」的意思。因爲修此法門,能通往「涅槃」之境,所以稱爲「妙門」。〈六妙門〉中的「數、隨、止」,一般歸類爲「禅定門」,而「觀、還、淨」則歸屬爲「智慧門」。以下就參考〈六妙門〉之修觀及結合個人修行之體會,分別爲大家解說:
一、修「數」
指修行數息法。修行者應調和氣息,使氣息達到不澀不滑,心中安詳的慢慢數,將心念系在數息上,可配合呼吸出入修數,例如,第一次呼氣時數一,吸氣時不數;第二次呼氣時數二,吸氣時不數;第叁次呼氣時數叁,吸氣時不數。就這樣從一數到十。耐煩的數,可以幫助我們調和氣息,專注身心。如果忘記數字了,就重頭數起。如此戰戰競競地用意念數息,數到很自然地在心中用功、專注,而不會忘記數字。甚至數到熟練了,也可以從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逆數回來,或是數單數一叁五七九。
無論是單數、雙數,順數、逆數,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機械化的心理,好比從事生産線上的工人,每天面對一成不變的工作,做久、做熟了,就顯得松懈。但是我們數呼吸跟機械化的工作是不同的,因爲價值在于能把散亂的心找回來。只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數息,心念逐漸變微細之後,就會覺得數息的念頭是粗重的,內心就不樂于再數下去,因此,行者就應舍去數息,而轉爲修「隨」。
二、修「隨」
指修行隨息法。當開始修行隨息時,就應舍去前面的數息法,一心依隨著氣息的出入,心住于氣息所緣上,使心念沒有分散。讓呼吸自然的出入,順著呼吸的出入,清楚氣息從腹部經過胸部、呼吸道,然後呼氣出來。當呼氣與吸氣之間的轉折點,換氣的地方,都能夠清楚明白,乃至于吸氣長時,知道是長;呼氣短時,知道是短,甚至于氣息的出入是粗是細,也都非常清楚,就在這當下隨息。
如果心意甯靜,就能察覺呼吸的進出,而呼吸順不順,還是結滯不通,甚至于呼吸的時候胸腔悶悶的,不是很順暢或是心悸,有時候是因爲盤腿的疼痛,所引發的生理狀態。生理的變化會影響心理;而心理的情緒也會影響生理,因此把腿子稍微換一下,剛才那個不舒服的狀態就能緩和下來。禅坐不是練腿子,雖然盤腿容易作功夫,但是要慢慢來,不是馬上盤,就可以盤很久,的確單盤跟雙盤的專注力,以及身心的覺受會有不同,甚至會影響作功夫。
隨息是隨時清楚呼吸出入的當下,心中了了分明而無所住。反觀一般人常忽略呼吸的存在,不知它跟我們身心健康的調和,有著密切的關系,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爲心意太過散亂,無法明了。因此,當手中還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心裏已經在想下一件事情了,心意從來不曾在呼吸上面留意。而我們透過禅坐,觀察呼吸,就能讓心意集中,達到某個程度的禅定力,有了禅定力要來修觀就比較容易了。
當我們隨息到某個階段,意念隨著呼吸的進出,往來于外面的冷空氣,經過呼吸道,進入身體內部與熱能之間的循環,時間久了、熟了,這樣的方法也會讓自己感覺到粗重、疲憊,內心就不樂于再隨息下去,所以就要再換另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修「止」。
叁、修「止」
指修行止息法。止息就是不要在意呼吸的出入,將已經調好的隨息放舍,因爲息已經調得很均勻了,意念自然不動,把心安住在寂靜相。如果還有感覺到那麼一點意念,就把意念安住在某一個點,例如丹田。《摩诃止觀》說在肚臍下方兩寸半的地方,道家說是「丹田」,一般說是氣海。就這樣放松身心讓意念安住在丹田,放松才能讓氣息遍滿全身,如果不放松,氣息沒有辦法自然流暢。
我們的生命是一個無常的身軀,外在時空也是無常幻化的,下丹田當然也不是一個究竟安住的地方,尤其傍晚藥石過後,血液都流到胃裏面去消化食物,腦部的氧氣不足,被昏沈、想睡的感覺籠罩,眼前一團黑壓壓的,眼皮很重,一直往下掉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要把意念往上提,提到鼻唇、鼻柱,或是眉心、發際之間。把意念往上提是對治昏沈的好方法,只是時間不宜太久,若昏沈之心已經退去,就要讓意念再回到下丹田。此外,胸部的心輪也是一個意念安住的地方。
當行者與修「止」相應時,氣息就能遍滿全身,甚至不感覺到有身體的存在,一種身心泯滅的輕安生起。好像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一樣,此時,心念能夠達到任運而不動。行者這時候心想,當下的叁昧雖然寂靜了,但是由于沒有正方便的智慧,因此無法斷除無明煩惱及生死輪回的束縛。
又想,這個叁昧的定,是由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的因緣和合而有,它虛诳不實,當下我不能覺知,應必須修行觀照才是,當行者心這樣想時,就自然不住著于「止」而轉爲修「觀」。
四、修「觀」
指修觀照法。觀能呼吸的五蘊身,所觀的息相,以及宇宙萬法的來去相、生滅相,都是無自性的,都是因緣和合的。爲什麼要這樣觀呢?因爲前面的「數、隨、止」,只能讓散亂的心專注,而當我們的心能夠甯靜、集中、專注的時候,就要利用這個專注的心來斷煩惱,因此必須進入觀門。
透過修觀,去發現呼吸不斷地在流動、生滅,它有長、短、粗、細。隨著生理變化、心意的了別,發現它處在無常生滅。進一步觀察、思惟、分析五蘊身心、內外諸法,去經驗體會法的流動。
「數、隨、止」的修持,會讓你感覺到身心輕安、舒服、喜樂,這個「喜」是屬于外在的;「樂」是比較內在的。一旦有了輕安甯靜,不會散亂,壓力自然就會減少。尤其有過頭痛、頭脹,或是心中煩躁、不安等經驗的人,因爲禅坐調息順暢,坐出甯靜,這些負面的能量就會自然地消失,所以要善護念。
當我們進入到修觀的時候,就能逐漸了解呼吸處在生滅、來去的狀態,它是遷流的,是因爲造作,我們才感得這個五蘊身。五蘊生命的開始就是這一口氣,五蘊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也是這一口氣,而五蘊身從始至終的生命過程當中,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我們平日的生活裏面,身心粗糙,不容易對五蘊生起認識和了解,但是有了修「止」的禅定功夫之後,再來觀察五蘊身心的變化,就會有一種細致的體會,深刻而清晰的經驗,一切法是生滅性、無常性、苦空性、無我性,五蘊如此,萬般諸法都是如此。
我們修「觀」的時候,還要去揀擇、明辨,我所修的是否符合正觀。據說行者于定中,以心眼谛觀身體細微的出入息,覺知它像空中的風一樣,見到皮肉、筋骨及體內叁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內外不淨,非常厭惡。
又于定中,觀察到喜樂等感受,最終都是壞滅之相,充滿著苦,沒有喜樂可得。
又于定中,觀察心識無常,生滅剎那不住,沒有可住著之處。
又于定中,觀察善惡等法,皆屬于因緣和合,都無有自性。
能這樣覺觀,就能破除凡夫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這四種顛倒就是在講凡夫不知這迷界的真實相,而對于世間的無常執常、于諸苦執樂、于無我執我、于不淨執淨。
當行者與修「觀」相應時,觀照到氣息在體內出入,全身毛孔也都有氣息在出入,這時心眼就開了,即徹見體內叁十六物及諸微細蟲,內外不淨等,感受衆苦逼迫,心念剎那變異、一切諸法,全都無有自性。
這時,行者心生悲喜,無所依靠得四念處,破除凡夫的四種顛倒。修「觀」達到此境界,就應一心安住于境界中,然後分別的破除分析之境,當下覺得念頭流動不已,並非真實之道,這時就應舍離修「觀」,轉爲修「還」。
五、修「還」
指修還源法。行者既然知道觀是從心所發生,心若隨著觀照分析的境界轉,就不能契會本源。這時,應該返觀此心從何而生?是從觀心所生,還是非從觀心而生。如果從觀的心所生,則應要先有個觀才是,但卻不是這樣,因爲從「數、隨、止」叁法之中,並未有觀之法。若說非觀心所生,那麼此心是觀滅了之後生,還是未滅時生?
若是未滅時生出,就同時有二個心,若是觀滅了後才生,已滅的法,怎能生出現在的心?若說也滅也不滅時生,…
《六妙門禅觀(心培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