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门禅观
◎心培和尚
⊙本篇要旨
说明习禅的方法、次第,可参考天台〈六妙门〉作禅观。分别是:一、修「数」。二、修「随」。三、修「止」。四、修「观」。五、修「还」。六、修「净」。令烦恼解脱,证得涅槃。
班首师父慈悲,维那师父慈悲,各位同参!
每一个人对于人生的价值观皆有所不同,发心修行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别,而这些价值观和发心修行的动机,都将影响未来果报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发什么心修行呢?诸位!就是「菩提心」。
《华严经》说:「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如果以「菩提心」来修行,度众生,此心就不一样了。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都是因缘和合,生灭不停,无一法可得,故不应留恋。
我们进入禅堂修行之前,对佛法的正见应先具备,进禅堂参修功夫才容易进步。而且平时就应该把腿子练好,才不会在禅堂里因腿子无法调好而影响参禅,以至修的很辛苦!腿子不放松,心不柔软,任何的法门都不容易修得进去,因为会影响呼吸的不顺畅。
修行任何一法,都应该不离「菩提心」,我们的目标是成就圆满菩提,与十方诸佛的心一样。所以,修行人应善护念「菩提心」,于静中养成,日后行住坐卧即能如法修行,保有正知正念。
凡夫的善心、恶心,忽隐忽现,而真心与妄心,就在你当下一念间,因此,当我们无法让心持续安住的时候,须要透过方法引导。
隋代天台智顗大师曾宣讲〈六妙门〉的修行法。所谓〈六妙门〉即是「数、随、止、观、还、净」。〈六妙门〉的「妙」字是指「涅槃」的意思。因为修此法门,能通往「涅槃」之境,所以称为「妙门」。〈六妙门〉中的「数、随、止」,一般归类为「禅定门」,而「观、还、净」则归属为「智慧门」。以下就参考〈六妙门〉之修观及结合个人修行之体会,分别为大家解说:
一、修「数」
指修行数息法。修行者应调和气息,使气息达到不涩不滑,心中安详的慢慢数,将心念系在数息上,可配合呼吸出入修数,例如,第一次呼气时数一,吸气时不数;第二次呼气时数二,吸气时不数;第三次呼气时数三,吸气时不数。就这样从一数到十。耐烦的数,可以帮助我们调和气息,专注身心。如果忘记数字了,就重头数起。如此战战竞竞地用意念数息,数到很自然地在心中用功、专注,而不会忘记数字。甚至数到熟练了,也可以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逆数回来,或是数单数一三五七九。
无论是单数、双数,顺数、逆数,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机械化的心理,好比从事生产线上的工人,每天面对一成不变的工作,做久、做熟了,就显得松懈。但是我们数呼吸跟机械化的工作是不同的,因为价值在于能把散乱的心找回来。只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数息,心念逐渐变微细之后,就会觉得数息的念头是粗重的,内心就不乐于再数下去,因此,行者就应舍去数息,而转为修「随」。
二、修「随」
指修行随息法。当开始修行随息时,就应舍去前面的数息法,一心依随着气息的出入,心住于气息所缘上,使心念没有分散。让呼吸自然的出入,顺着呼吸的出入,清楚气息从腹部经过胸部、呼吸道,然后呼气出来。当呼气与吸气之间的转折点,换气的地方,都能够清楚明白,乃至于吸气长时,知道是长;呼气短时,知道是短,甚至于气息的出入是粗是细,也都非常清楚,就在这当下随息。
如果心意宁静,就能察觉呼吸的进出,而呼吸顺不顺,还是结滞不通,甚至于呼吸的时候胸腔闷闷的,不是很顺畅或是心悸,有时候是因为盘腿的疼痛,所引发的生理状态。生理的变化会影响心理;而心理的情绪也会影响生理,因此把腿子稍微换一下,刚才那个不舒服的状态就能缓和下来。禅坐不是练腿子,虽然盘腿容易作功夫,但是要慢慢来,不是马上盘,就可以盘很久,的确单盘跟双盘的专注力,以及身心的觉受会有不同,甚至会影响作功夫。
随息是随时清楚呼吸出入的当下,心中了了分明而无所住。反观一般人常忽略呼吸的存在,不知它跟我们身心健康的调和,有着密切的关系,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心意太过散乱,无法明了。因此,当手中还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已经在想下一件事情了,心意从来不曾在呼吸上面留意。而我们透过禅坐,观察呼吸,就能让心意集中,达到某个程度的禅定力,有了禅定力要来修观就比较容易了。
当我们随息到某个阶段,意念随着呼吸的进出,往来于外面的冷空气,经过呼吸道,进入身体内部与热能之间的循环,时间久了、熟了,这样的方法也会让自己感觉到粗重、疲惫,内心就不乐于再随息下去,所以就要再换另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修「止」。
三、修「止」
指修行止息法。止息就是不要在意呼吸的出入,将已经调好的随息放舍,因为息已经调得很均匀了,意念自然不动,把心安住在寂静相。如果还有感觉到那么一点意念,就把意念安住在某一个点,例如丹田。《摩诃止观》说在肚脐下方两寸半的地方,道家说是「丹田」,一般说是气海。就这样放松身心让意念安住在丹田,放松才能让气息遍满全身,如果不放松,气息没有办法自然流畅。
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无常的身躯,外在时空也是无常幻化的,下丹田当然也不是一个究竟安住的地方,尤其傍晚药石过后,血液都流到胃里面去消化食物,脑部的氧气不足,被昏沉、想睡的感觉笼罩,眼前一团黑压压的,眼皮很重,一直往下掉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要把意念往上提,提到鼻唇、鼻柱,或是眉心、发际之间。把意念往上提是对治昏沉的好方法,只是时间不宜太久,若昏沉之心已经退去,就要让意念再回到下丹田。此外,胸部的心轮也是一个意念安住的地方。
当行者与修「止」相应时,气息就能遍满全身,甚至不感觉到有身体的存在,一种身心泯灭的轻安生起。好像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一样,此时,心念能够达到任运而不动。行者这时候心想,当下的三昧虽然寂静了,但是由于没有正方便的智慧,因此无法断除无明烦恼及生死轮回的束缚。
又想,这个三昧的定,是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的因缘和合而有,它虚诳不实,当下我不能觉知,应必须修行观照才是,当行者心这样想时,就自然不住着于「止」而转为修「观」。
四、修「观」
指修观照法。观能呼吸的五蕴身,所观的息相,以及宇宙万法的来去相、生灭相,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因缘和合的。为什么要这样观呢?因为前面的「数、随、止」,只能让散乱的心专注,而当我们的心能够宁静、集中、专注的时候,就要利用这个专注的心来断烦恼,因此必须进入观门。
透过修观,去发现呼吸不断地在流动、生灭,它有长、短、粗、细。随着生理变化、心意的了别,发现它处在无常生灭。进一步观察、思惟、分析五蕴身心、内外诸法,去经验体会法的流动。
「数、随、止」的修持,会让你感觉到身心轻安、舒服、喜乐,这个「喜」是属于外在的;「乐」是比较内在的。一旦有了轻安宁静,不会散乱,压力自然就会减少。尤其有过头痛、头胀,或是心中烦躁、不安等经验的人,因为禅坐调息顺畅,坐出宁静,这些负面的能量就会自然地消失,所以要善护念。
当我们进入到修观的时候,就能逐渐了解呼吸处在生灭、来去的状态,它是迁流的,是因为造作,我们才感得这个五蕴身。五蕴生命的开始就是这一口气,五蕴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也是这一口气,而五蕴身从始至终的生命过程当中,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变化。我们平日的生活里面,身心粗糙,不容易对五蕴生起认识和了解,但是有了修「止」的禅定功夫之后,再来观察五蕴身心的变化,就会有一种细致的体会,深刻而清晰的经验,一切法是生灭性、无常性、苦空性、无我性,五蕴如此,万般诸法都是如此。
我们修「观」的时候,还要去拣择、明辨,我所修的是否符合正观。据说行者于定中,以心眼谛观身体细微的出入息,觉知它像空中的风一样,见到皮肉、筋骨及体内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内外不净,非常厌恶。
又于定中,观察到喜乐等感受,最终都是坏灭之相,充满着苦,没有喜乐可得。
又于定中,观察心识无常,生灭剎那不住,没有可住着之处。
又于定中,观察善恶等法,皆属于因缘和合,都无有自性。
能这样觉观,就能破除凡夫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这四种颠倒就是在讲凡夫不知这迷界的真实相,而对于世间的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当行者与修「观」相应时,观照到气息在体内出入,全身毛孔也都有气息在出入,这时心眼就开了,即彻见体内三十六物及诸微细虫,内外不净等,感受众苦逼迫,心念剎那变异、一切诸法,全都无有自性。
这时,行者心生悲喜,无所依靠得四念处,破除凡夫的四种颠倒。修「观」达到此境界,就应一心安住于境界中,然后分别的破除分析之境,当下觉得念头流动不已,并非真实之道,这时就应舍离修「观」,转为修「还」。
五、修「还」
指修还源法。行者既然知道观是从心所发生,心若随着观照分析的境界转,就不能契会本源。这时,应该返观此心从何而生?是从观心所生,还是非从观心而生。如果从观的心所生,则应要先有个观才是,但却不是这样,因为从「数、随、止」三法之中,并未有观之法。若说非观心所生,那么此心是观灭了之后生,还是未灭时生?
若是未灭时生出,就同时有二个心,若是观灭了后才生,已灭的法,怎能生出现在的心?若说也灭也不灭时生,…
《六妙门禅观(心培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