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妙门禅观(心培和尚)▪P2

  ..续本文上一页或非灭非不灭时生,皆是不可得。

  

  我们应知能观的心,本来自己就不生,因不生所以就不能说有;不能说有,因此就是空;既然是空,当然就无有观的心;若无观的心,岂会有观的境?如能境智二者双忘,就是还源之要义。

  

  由此可知,因为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是因为我们想要断烦恼,所以才有一个能观的心,然后有一个被观的境,运用不当,就会产生执着。例如,在修观的过程见到了什么,就误以为是的执取,因此要回到中道的理地。明白观修过程当中的所见,都只是缘起性空的当下,这就是智慧在引导。

  

  当行者与修「还」相应时,心中即能开显智慧,不必刻意施加功力,就自能任运的破观析法,而达到返本还源的功夫。这时,行者应当知道,若是离舍了境智,想归于没有境智之处,但还是不离被境智所缚,而使心落入执着二边。这时就应当舍离修「还」,转为修「净」。

  

  六、修「净」

  

  指修习清净法。我们知道色法是清净的,心中自然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同样是这样。因此就能息灭妄想的垢染,息灭执取有我的执着。

  

  举要言之,若心地能够如本性清净,就名为清净,也没有能和所的修,及净和不净的修,这就名为修清净法。

  

  当行者与修「净」相应时,豁然心地和智慧相应,无障的方便即能任运开发而得三昧正受,心无所依倚。

  

  得证清净法有二种情形,一是「相似证」,即五方便相似无漏慧的显发。二为「真实证」,即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三乘真无漏慧显发也,三界垢染都断尽,所以名为得证清净。

  

  观众生是空,所以名为观;观实相法是空,所以名为还;观平等是空无自性的清净,所以名为净。

  

  能和空三昧相应的名为观,能与无相三昧相应的名为还,能跟无作三昧相应的名为净。

  

  一切外在观名为观,一切内在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的观名为净。所以先尼梵志言:「非内观故得是智慧,非外观故得是智慧,亦不无观故得是智慧。」

  

  然而,菩萨从假有进入空观,所以名为观;从空无进入假观,所以名为还;空假一心的观照,所以名为净。倘若行者能这样修行,即知〈六妙门〉就是大乘法。

  

  诚然,三世诸佛开始入道也都是以〈六妙门〉作为根本。如世尊起初禅坐于得道树下时,就是修行安那般那法,从「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进入。因此证得一切法门,最后降魔成道。所以倘若菩萨善修〈六妙门〉就能具足一切佛法,因此才说〈六妙门〉就是菩萨大乘法。

  

  在禅坐当中,我们容易对法有所体会,但是回到生活之中,现实人间的苦,就不容易抒发了,那是因为慧眼还没有开。如果慧眼开了,就像诸佛菩萨度众生不以为苦,因为诸佛菩萨以法为身,我即是法,法即是我。比如《本生经》里面的佛陀,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会像凡夫的心,落于对待、是非、人我、分别;也不会像凡夫,稍为遇到困难就呼天喊地,万分的感伤悲泣。我们看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他已经证入法性,已经超越世间的见解,所以,他心甘情愿行菩萨道。

  

  我们讲经说法,谈空说有,教人发心立愿,行菩萨道,但是自己究竟做到多少?不只是讲给别人听的,自己应先解行并重。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是一点一滴成就功行的,否则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怎么修行来的?我们看到佛陀被供在高尚尊贵的地方,受人恭敬礼拜,接受二千五百多年来绵延不绝的香火,岂是偶然。

  

  也有好多历代的祖师大德,他们为人间留下智慧、经验、语录;或为时代平定战乱,救济难民;或修桥铺路,开垦山林,利济行旅……,做出许多惊天动地,福国利民的丰功伟绩,他们的道貌风采在人间发出灿烂的光辉,而我们现在不仅阅读他们的著作,还不时地看到后代文人佛子在传颂他们的功德,甚至撰写论文,论说他们如何在艰难的时空,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弘法利生。像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记述历代祖师大德的行谊,如果未来有人改写成剧本,利用声光影视把它拍演出来,一定可以度化人心。

  

  所以我们修行,要念念为众生,为众生就是在为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要放下万缘,要善调饮食,善调睡眠,善调心性,不要让贪瞋痴轻易地冒出来。透过修行,我们也可以逐渐了解自己,尤其若将呼吸禅法运用得当,因为观呼吸使心意细腻,也容易觉察到身心的问题,而做自己的医生。所以《小止观》记述各种禅修方法,可以对治不同的病症,例如身体有哪个部位虚寒,就可以观想火球在那个部位温暖我们的身体。要相信我们的心力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修行主要在修心,我们若能对〈六妙门〉禅观法运用的当,就容易引发禅定。如进入初禅、二禅、三禅,或是四空定、四禅八定等禅定境界,身心状态就不一样了,那是一个只用意念生活的世界,与现在我等粗糙的身心相比,实在天壤之别。有了这一层观修,自然能舍离世间的欲望,对饮食、男女的爱求便能逐渐淡泊,但不是听我这样讲就能够放下的,那还早呢!一定要把无漏慧开发出来,因为我们面对事物,还是容易生起喜、贪冲动之心,所以要把禅定修出来。

  

  就像佛陀,不管外道如何咒骂,甚至还将口水吐在脸上,阿难如何不平难耐,佛陀都如如不动。最后,佛陀的禅定力终于降伏了外道傲慢粗野的行为。当外道的心中有所愧咎,隔天到精舍向佛陀忏悔、道歉的时候,佛陀以智慧开导:「你要跟谁忏悔、道歉?昨天的我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我也分分秒秒成为过去,未来的我还没有到,请问你要跟谁忏悔、道歉?」

  

  何以佛陀有这样的智慧威德力?因为佛陀已经证悟法空性,所以外道吐口水在佛陀的身上,就如同吐在无情物上,口水是口水,佛是佛。佛的一念觉性,不会被口水染污,好比我们的觉性,不会被无明染污。

  

  诸位!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透过〈六妙门〉的禅观,每一法都可以让我们受用,使心性达到解脱。大家发心放下万缘,提起正念,以信心在方法上耐烦地修持,如果没有持续地观修,我们未来的生命遥不可知,过去种下的善业恶力潜伏在八识田中,正等待时节因缘成熟遭受果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时空迁移,人心善变,各种关系条件复杂,谁敢保证来生还能够获得人身?因此唯有把握当下的善因好缘,趁神智清明、环境舒适,发心来修行。

  

  诸位同参!「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家善护念,继续用功!

  

《六妙门禅观(心培和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