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非滅非不滅時生,皆是不可得。
我們應知能觀的心,本來自己就不生,因不生所以就不能說有;不能說有,因此就是空;既然是空,當然就無有觀的心;若無觀的心,豈會有觀的境?如能境智二者雙忘,就是還源之要義。
由此可知,因爲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都是自己假想出來的,是因爲我們想要斷煩惱,所以才有一個能觀的心,然後有一個被觀的境,運用不當,就會産生執著。例如,在修觀的過程見到了什麼,就誤以爲是的執取,因此要回到中道的理地。明白觀修過程當中的所見,都只是緣起性空的當下,這就是智慧在引導。
當行者與修「還」相應時,心中即能開顯智慧,不必刻意施加功力,就自能任運的破觀析法,而達到返本還源的功夫。這時,行者應當知道,若是離舍了境智,想歸于沒有境智之處,但還是不離被境智所縛,而使心落入執著二邊。這時就應當舍離修「還」,轉爲修「淨」。
六、修「淨」
指修習清淨法。我們知道色法是清淨的,心中自然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同樣是這樣。因此就能息滅妄想的垢染,息滅執取有我的執著。
舉要言之,若心地能夠如本性清淨,就名爲清淨,也沒有能和所的修,及淨和不淨的修,這就名爲修清淨法。
當行者與修「淨」相應時,豁然心地和智慧相應,無障的方便即能任運開發而得叁昧正受,心無所依倚。
得證清淨法有二種情形,一是「相似證」,即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的顯發。二爲「真實證」,即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叁乘真無漏慧顯發也,叁界垢染都斷盡,所以名爲得證清淨。
觀衆生是空,所以名爲觀;觀實相法是空,所以名爲還;觀平等是空無自性的清淨,所以名爲淨。
能和空叁昧相應的名爲觀,能與無相叁昧相應的名爲還,能跟無作叁昧相應的名爲淨。
一切外在觀名爲觀,一切內在觀名爲還,一切非內非外的觀名爲淨。所以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
然而,菩薩從假有進入空觀,所以名爲觀;從空無進入假觀,所以名爲還;空假一心的觀照,所以名爲淨。倘若行者能這樣修行,即知〈六妙門〉就是大乘法。
誠然,叁世諸佛開始入道也都是以〈六妙門〉作爲根本。如世尊起初禅坐于得道樹下時,就是修行安那般那法,從「數、隨、止、觀、還、淨」的〈六妙門〉進入。因此證得一切法門,最後降魔成道。所以倘若菩薩善修〈六妙門〉就能具足一切佛法,因此才說〈六妙門〉就是菩薩大乘法。
在禅坐當中,我們容易對法有所體會,但是回到生活之中,現實人間的苦,就不容易抒發了,那是因爲慧眼還沒有開。如果慧眼開了,就像諸佛菩薩度衆生不以爲苦,因爲諸佛菩薩以法爲身,我即是法,法即是我。比如《本生經》裏面的佛陀,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不會像凡夫的心,落于對待、是非、人我、分別;也不會像凡夫,稍爲遇到困難就呼天喊地,萬分的感傷悲泣。我們看佛陀割肉喂鷹、舍身飼虎,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爲他已經證入法性,已經超越世間的見解,所以,他心甘情願行菩薩道。
我們講經說法,談空說有,教人發心立願,行菩薩道,但是自己究竟做到多少?不只是講給別人聽的,自己應先解行並重。佛陀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是一點一滴成就功行的,否則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怎麼修行來的?我們看到佛陀被供在高尚尊貴的地方,受人恭敬禮拜,接受二千五百多年來綿延不絕的香火,豈是偶然。
也有好多曆代的祖師大德,他們爲人間留下智慧、經驗、語錄;或爲時代平定戰亂,救濟難民;或修橋鋪路,開墾山林,利濟行旅……,做出許多驚天動地,福國利民的豐功偉績,他們的道貌風采在人間發出燦爛的光輝,而我們現在不僅閱讀他們的著作,還不時地看到後代文人佛子在傳頌他們的功德,甚至撰寫論文,論說他們如何在艱難的時空,複雜的人際關系當中弘法利生。像蓮池大師的《缁門崇行錄》,記述曆代祖師大德的行誼,如果未來有人改寫成劇本,利用聲光影視把它拍演出來,一定可以度化人心。
所以我們修行,要念念爲衆生,爲衆生就是在爲自己;不要浪費時間,年複一年,日複一日,要放下萬緣,要善調飲食,善調睡眠,善調心性,不要讓貪瞋癡輕易地冒出來。透過修行,我們也可以逐漸了解自己,尤其若將呼吸禅法運用得當,因爲觀呼吸使心意細膩,也容易覺察到身心的問題,而做自己的醫生。所以《小止觀》記述各種禅修方法,可以對治不同的病症,例如身體有哪個部位虛寒,就可以觀想火球在那個部位溫暖我們的身體。要相信我們的心力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修行主要在修心,我們若能對〈六妙門〉禅觀法運用的當,就容易引發禅定。如進入初禅、二禅、叁禅,或是四空定、四禅八定等禅定境界,身心狀態就不一樣了,那是一個只用意念生活的世界,與現在我等粗糙的身心相比,實在天壤之別。有了這一層觀修,自然能舍離世間的欲望,對飲食、男女的愛求便能逐漸淡泊,但不是聽我這樣講就能夠放下的,那還早呢!一定要把無漏慧開發出來,因爲我們面對事物,還是容易生起喜、貪沖動之心,所以要把禅定修出來。
就像佛陀,不管外道如何咒罵,甚至還將口水吐在臉上,阿難如何不平難耐,佛陀都如如不動。最後,佛陀的禅定力終于降伏了外道傲慢粗野的行爲。當外道的心中有所愧咎,隔天到精舍向佛陀忏悔、道歉的時候,佛陀以智慧開導:「你要跟誰忏悔、道歉?昨天的我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我也分分秒秒成爲過去,未來的我還沒有到,請問你要跟誰忏悔、道歉?」
何以佛陀有這樣的智慧威德力?因爲佛陀已經證悟法空性,所以外道吐口水在佛陀的身上,就如同吐在無情物上,口水是口水,佛是佛。佛的一念覺性,不會被口水染汙,好比我們的覺性,不會被無明染汙。
諸位!我們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透過〈六妙門〉的禅觀,每一法都可以讓我們受用,使心性達到解脫。大家發心放下萬緣,提起正念,以信心在方法上耐煩地修持,如果沒有持續地觀修,我們未來的生命遙不可知,過去種下的善業惡力潛伏在八識田中,正等待時節因緣成熟遭受果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時空遷移,人心善變,各種關系條件複雜,誰敢保證來生還能夠獲得人身?因此唯有把握當下的善因好緣,趁神智清明、環境舒適,發心來修行。
諸位同參!「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家善護念,繼續用功!
《六妙門禅觀(心培和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