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語錄

  

      禅門語錄序-星雲大師

      

        盡大地是法  

        何謂禅?禅的梵語爲「禅那」,意思是寂靜審慮,是一種藉由心靈的寂靜、思惟,而讓心靈維持在定慧等持的狀態。由于透過「禅」能開啓般若智慧,所以無論大乘、小乘、各個宗派,皆以禅定作爲修行悟道的重要法門。

        《六祖壇經》言:「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禅,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關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只要能擁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禅。乃至鳥飛蟲鳴、花容月色、一粒沙石、一棵樹、一幅畫……只要以般若慧眼視之,無一不是點撥禅心的媒介。

        自古以來,許多禅師也都是在生活中修行,從作務裏開啓悟性,如百丈的務農、雪峰的煮飯、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悅衆、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沩山的粉牆等等,都是說明禅者對生活實踐的重視。

        雖然如此,禅門並非否定語言文字。固然「承言者喪,滯句者迷」,于「言下頓悟」者亦甚多。

        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時,說《楞伽經》四卷可以印心;五祖弘忍也以《金剛經》授予六祖惠能。但是六祖以後,許多人執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語意,而極力排斥文字,甚至將大藏經視爲糊窗門紙;如此的矯枉過正,豈不是觀空又執空嗎?

        日本臨濟宗創建者榮西禅師在《興禅護國論》裏寫道:「與而論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經典;奪而論之,無有一言爲禅所依之經典。」禅門對文字的看法,即是可取則取,可舍則舍。在尚未明心見性之際,作爲魚筌兔蹄、指月之指,經典語文實具「以教照心」的重要性。

        爲適應衆生的根機和需要,開創佛光山時,我即提倡八宗兼弘、七衆同修。不過,身爲臨濟宗弟子,禅法的弘揚更是責無旁貸,如在行門上,總本山及各別分院設有禅堂,定期舉辦禅修活動;解門方面,我著述《六祖壇經講話》、《金剛經講話》、《星雲禅話》,也講演:「從教學守道談禅宗的特色」、「從衣食住行談禅宗的生活」、「禅者的雲遊與參訪」、「禅師與禅詩」、「禅與現代人的生活」……這些有關禅學的言教,行之多年,也在海內外廣爲流傳。

        現在,弟子彙集我著作、講演、開示中有關禅的語錄,並分類爲:「禅是什麼?」、「學禅的目的」、「如何參禅?」、「禅定與般若」、「禅者的生活修持」、「禅的智慧風光」等六篇。每一則短短數語,或參究印心,或運用于生活上,相信都能有所助益。

        在《碧岩錄》第八十七則裏記載,文殊菩薩令善財童子去采藥,告訴他:「不是藥者,采將來。」善財找遍各地,發現大地一切東西沒有不可作藥的,他回來禀告文殊菩薩:「無不是藥者。」文殊菩薩又告訴他:「是藥者,采將來。」善財乃拈了一莖草交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提起示衆說:「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活人。」于是,雲門禅師說:「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

        盡大地是藥,盡大地皆是法;叁藏十二部經,無一不是應機說法,應病與藥。身爲佛弟子,所言自是不敢有違佛說,期許書中個人所體會的禅法,能是一帖讓大家身心自在的良藥。

         二○○四年十月 于美國西來寺

        

      禅是什麼?

      

        禅是什麼?禅是自我、禅是生活、禅是藝術、禅是幽默、禅是自然、禅是空無,禅是我們人生的自性。──〈星雲禅話序〉

        ‧ 禅是什麼?禅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的,它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它是從矛盾中可以統一,從差別中可以交流,禅是證悟,不是知見解釋的,禅是人間共有的寶藏。──〈星雲禅話序〉

        ‧ 禅是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在生活中洞徹明白,不在物質上牽挂,到處充滿人間的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錯亂。所以,禅能轉迷爲悟,轉邪爲正,轉小爲大,轉苦爲樂。──《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禅》

        ‧ 禅如畫,可以美化環境;禅如鹽,可以促進食欲;禅如花,讓人欣賞;禅如胭脂,讓人亮麗。禅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禅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星雲禅話序〉

        ‧ 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可以讓我們悠遊法界,任性逍遙。禅是不離開人間的,禅是幫助吾人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禅》

        ‧ 有禅,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禅,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環境;有禅,就像調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禅,就像有陽光,能照古鑒今。有禅,才有人間,可以說,禅心是宇宙人間的本體哦!──《佛光菜根譚》

        ‧ 禅不是佛教所專有,也不是佛陀所創造;但是禅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禅就是人間佛教。──〈開示〉

        ‧ 禅,人人本具;禅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參禅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開悟。悟道後的人間,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開示〉

        ‧ 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徹古通今,在禅修中可以變化氣質,可以淨化身心。禅的教育在于無言說教、閉目思維,要體現慈悲智慧,要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禅運用在人間生活中,才不失禅意。──〈開示〉

        ‧ 禅,就是自我的教育,眼睛一閉,看心,去找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摸到自己鼻孔的感覺,回到家鄉,另有一番詩情畫意,那就是有人間禅味了。──〈開示〉

        ‧ 禅不立文字,也不一定靠別人傳授,完全是自悟自修、心領意會。參禅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注),鍾板一聲,坐脫身心,精神升華,因緣成熟,那就自然明心見性了。──〈開示〉

        注:《五燈會元》卷二十〈侍郎張九成居士〉

        ‧ 禅揚棄了既定的觀念,在違逆的人情中,見至情至性的奇峰。禅師們對人間的教育,往往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來顯示其高妙的智慧與深沈的慈悲。──《星雲日記16.禅的妙用》

        

      學禅的目的

      

        禅,是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說到不住生死,是要我們以般若的智慧來超越輪回生死;所謂不住涅槃,是叫我們以慈悲心來服務人間,用人間佛教救度衆生。──《六祖壇經講話》

        ‧ 禅不要我們成佛,要我們開悟;禅也不一定要證什麼果位,而要我們解脫自在。在人間活得自在,不是很幸福嗎?──《迷悟之間.開悟》

        ‧ 現在整個社會都在造假,我們在禅堂裏面,能參得一點「真心」、「本性」,參出「我要真實一點」、「我要本分一點」、「我不會太虛榮」、「我不要說妄言、假話」,就用人間佛教的話來說,比開悟還要重要。──〈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禅,啓發了凡人的內在,觀人、觀事、觀物、觀境、觀理、觀心都要自在。所謂觀自在菩薩,能「觀自在」,就能度一切苦厄。──〈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本來面目?」這個問題應該是問你們自己,不要問別人,別人是別人的本來面目,跟你的不一樣。──〈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我們每一個人,皆有真心本性。所謂真心本性這個「性」,通俗的講,就是一種「能」。有道的人,性能很好,能忙能閑、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前能後、能飽能餓、能冷能熱、能動能靜、能榮能辱,這就是萬能。所以,我們若能把自己的本性體悟出來,在人間即可說無所不能了。──〈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見性的人,光照著般若與黑暗的無明,在他都是一樣,沒有分別,黑暗的煩惱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嘗不炙人?雖然如此,何妨運用慈悲方便,提一盞燈籠,照開衆生的心靈。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注一]、「萬裏晴空,一朝風月」[注二]──《星雲禅話》

        注一:「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注二:「萬裏晴空,一朝風月」《續傳燈錄》卷叁十叁:「福川中際善能禅師,嚴陵人……一日,普請擇菜次,高庵忽以貓兒擲師懷中,師擬議,庵攔胸踏倒,于是大事洞明。上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不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

        ‧ 有了禅心,就能隨遇而安。在生活裏面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有了禅心,就不會斤斤計較世間上的五欲塵勞、人我權位,那麼一點小小的利益,算得了什麼?因此,若想在生活裏隨遇而安,就要把心裏的「禅性」提煉出來,照亮人間,那才能隨心自在!──〈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世間的成功,是屬于肯突破的勇者所有,如果無法突破,就不能放下,不能看破,就不是安身立命之道。突破的人生是向前進的,看破的人生是向後退的。前面有前面的世界,後面有後面的世界,可是心裏總要心甘情願的接受一個願意向前,或者願意後退的世界,否則既不積極突破,又不能消極看破,身心如何安頓自在呢?──《迷悟之間.突破與看破》

        ‧ 禅能夠讓我們從煩惱裏解脫,從生死裏超越。所謂*「世事紛紛如閃電,悲歡離合多勞慮」,人活在滾滾紅塵裏,難免要面對種種人事、身心上的紛擾折磨;一個參禅者,爲了勘破無明、成就道業,能經得起煩惱的烈火焚燒與人事的千錘百煉,必能在思想上、觀念上大死一番。那麼,就是人間行者了。──《星雲法語.禅的修行》

        注:「悲歡離合多勞慮」出自順治皇帝〈贊僧詩〉

        ‧ 禅是一種「舍」,舍掉自己的分別執著,舍掉自己的貪愛束縛。舍是將歡喜…

      《禅門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五乘佛法的思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