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給人、將希望給人,甚至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能舍得給人。金碧峰禅師舍去對玉缽的貪愛,而免遭無常鬼的追捕。所以,能舍的人,才能獲得自在解脫。──《星雲法語.四心妙用》
‧ 禅觀的世界是煩惱的,也是菩提的。一般人認爲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其實「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便沒有菩提可得。就如還沒有成熟的鳳梨、柿子,很酸很澀;但是經過風吹日曬、霜雪雨露的滋潤,等它成熟以後再吃,好甜啊!甜從那裏來?就是從酸、澀而來。所以,是煩惱的,也是菩提的。菩提不是有另外的別處可求,只要我們把煩惱一轉,就如同轉酸澀爲甜蜜一樣,煩惱自然可以化爲菩提。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裏修行,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淨化爲佛國淨土。──《星雲法語.禅觀的世界》
如何參禅?
「參禅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注)參禅並非一定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裏的妄想、無明、煩惱熄滅,即使在大火裏,也可以轉*輪,也會感到身心清涼。所以,奉行人間佛教的人,何處沒有禅呢?──《六祖壇經講話》
注:《全唐詩》卷六九叁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叁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禅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 禅不是離開生活,不是閉關到深山裏自我了斷,而是在語默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衣食住行裏面就有禅。禅是一種歡喜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的挑肥揀瘦,睡不安然,所以,有禅沒有禅,生活味道就是不一樣了。──《星雲大師講演集》
‧ 禅堂,等于另外一個世界,不能把人我是非、名利雜染的心帶進來。禅者不能好名、好利、好攀緣、好虛榮,把名利丟開,只講道、只講禅,這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禅味!──〈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我們帶著什麼東西到禅堂?帶著妄想、煩惱、雜亂、不清淨的念頭進入禅堂,禅會跟我在一起嗎?所謂「淨念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淨」(注一),別人給什麼東西都沒有用,只有你給你自己會有用。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注二),我吃飯,你不能當飽,你心不清淨,妄念時起,別人也沒有辦法哦!──〈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注一:《五燈會元》卷十七〈黃龍悟新禅師〉:「上堂: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
注二:典出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十叁:「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禅師,在衆日,性豪逸,不事事,衆易之,法眼獨契重。眼一問衆:『虎項金鈴,是誰解得?』衆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輩輕渠不得。』」
‧ 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禅門的修行者,自稱「苦惱僧」;能知慚愧,能知苦惱,禅就慢慢升起了。「慚愧」、「苦惱」,這是人間佛教高潔的禅心!──〈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很多人希望請哪裏的大和尚、大禅師來指導。即使來了,禅還是他的,不是你的!我們如何將自己的禅心發掘出來,才是重要。──〈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初參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我怎樣把腿子盤好,我如何安住在禅堂,我如何感到心裏輕安愉快,我如何隨緣和大衆作息,我如何提起正念,我如何發心,我如何找尋自己,我如何安頓自己,這才是本分事。──〈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禅,非妄想,是一種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統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進不已。──〈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禅修,要耐煩。不要做半調子,不要做假禅師。道德可以裝假,說話可以裝假,唯有禅,是假不來的。──〈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參禅參得不能和衆、不能與人水乳交融地相處,是不行的;禅師,要有獨立的禅風,但是,也要和順一切的人情世故。──〈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禅修要下功夫,隨緣、隨分,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能力,有什麼條件就講什麼樣的話,自己還不夠的,就不要去妄想;自覺能勝任的,就要努力去達到目標。從人到佛,是一步一步走向前的,不是一階即就的。──〈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我們在佛門裏很安心,爲什麼?本分。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隨衆的時候隨衆;該念佛的時候,就念佛;該參禅的時候,就參禅;該爲人服務的時候,就爲人服務;能在人間「隨喜」,這麼做就好了。──〈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禅定與般若
禅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禅,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禅內定,就是禅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禅;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六祖壇經講話.坐禅品》
‧ 煩惱來時,要用正定來應對,當下去除分別,「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注),若能如此,當然又是進入了另一番境界!──〈開示〉
注:《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 「瞋」念起時,要用「定」來對治,遇到迕逆的境界,先忍于口,再忍于面,進而忍于心,最後,不忍而忍,就是「無生法忍」。──〈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我們求法要受得住氣、忍得住苦、耐得住勞,那就是自我禅定的功夫,要能如此,才能在禅門裏成大器。──《星雲禅話》
‧ 禅定的生活,在行立坐臥之間都要有最完美的表達。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彎不曲;臥,不懶不怠,進而對世間要能看破、放下,灑脫、幽默,那自然能獲得禅定叁昧了。──《星雲禅話》
‧ 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禅心去體會人生,才是正確的菩提。──《星雲日記》
‧ 有我有你,即有對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別,不能平等。禅要從對待中平等,從差別中統一,那才是禅的般若。般若者,禅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禅之妙用。──《星雲禅話》
‧ 我們看見世間上的「有」,那是緣起有,佛法裏面說「空」,那是自性空;因爲緣起有,故能顯現自性空,所以說「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義也。──《迷悟之間.談判高手》
‧ 緣起性空好像拳頭,五個指頭合起來成爲一個拳頭,這叫緣起;放下來變成手掌,就叫性空。說是性空嗎?它可以成爲緣起;你說緣起嗎?它同時也是性空。你懂得緣起性空,就懂得禅了。──《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 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人因爲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故而佛教講:「以聞思修而入叁摩地。」(注)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當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經過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將宇宙人生、緣起與還滅了然于胸。今之禅門的參禅悟道,也是要窮追猛問,一點也不放松,一直問,一直想,一直參下去;因此禅門的打坐,並非枯坐而是要參,也就是用心思想。從有差別中,找到無分別的真心,那是參禅的要道。──《星雲法語.心的修行》
注:《楞嚴經》卷五、《宗鏡錄》卷四十四、《缁門警訓》卷八。
‧ 人透過感覺而觸及內心更深層的部分,因此感覺有通往覺悟的功能,在「感覺」與「覺悟」之間的觸媒則是靜心與思惟。能靜心的人,心靈裏自有花園,春夏秋冬四時,皆是花季,到那時,便無需到處尋找美的感覺、春天的消息。能思惟的人,自能見及真正的價值,則不爲表相迷惑,也不會在人生裏製造些隨時流轉、隨業流轉的垃圾了。若能時時在感覺、靜心、思惟裏鍛煉,養成了觀照生命的態度,就能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那悟的一刻,像是杜鵑突然開出花朵,像是楓樹吐露新芽,像是山坡上的鳳仙花,「啵」的一聲,又再撒了滿山的種子。──《星雲說偈》
‧ 「平安自在到來日,閑靜之時讀禅經」,每個人都有自我寶藏,但需藉助禅來表達,希望透過禅的智慧,點亮我們心靈的光明,千年暗室,才有通透的一天。──《六祖壇經講話.序言》
禅者的生活修持
禅,不是理論,禅是生活,生活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都是禅。有禅,就會法力無邊,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禅,就能開悟,開悟時,人生還怕前途不能無往不利嗎?──《星雲禅話》
‧ 每一個人一日當中,要有多次的感動;自己也要有一些語言、發心給人感動。相互的感動,那就是禅心。──臺灣大學講演.〈禅門的自覺教育〉
‧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在起居飲食的生活裏,而不是刻意的標榜。標榜是一時的好看,禅心詩意,才能持之永恒。──〈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禅的性能如何養成?要注意這一刻。這一刻,永遠活在現前當下、現前一念;當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會養成禅的性能了。──《六祖壇經講話.忏悔品》
‧ 禅在哪裏?在佛心裏,在法意裏;禅在哪裏?在大便裏、在小便裏,很骯髒、很委屈,但那個就是我們的解脫世界!文偃禅師在大便裏能乘涼,他那種灑脫、清涼的生活認知,你能有那種功力,才能安住在「禅」裏。──〈對禅堂禅學僧開示〉
‧ 禅是非常實際的,穿衣吃飯,不多不少,不拒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視同無物更不容易。禅是講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遠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來得重要。─…
《禅門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