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给人、将希望给人,甚至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能舍得给人。金碧峰禅师舍去对玉钵的贪爱,而免遭无常鬼的追捕。所以,能舍的人,才能获得自在解脱。──《星云法语.四心妙用》
‧ 禅观的世界是烦恼的,也是菩提的。一般人认为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其实「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便没有菩提可得。就如还没有成熟的凤梨、柿子,很酸很涩;但是经过风吹日晒、霜雪雨露的滋润,等它成熟以后再吃,好甜啊!甜从那里来?就是从酸、涩而来。所以,是烦恼的,也是菩提的。菩提不是有另外的别处可求,只要我们把烦恼一转,就如同转酸涩为甜蜜一样,烦恼自然可以化为菩提。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里修行,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净化为佛国净土。──《星云法语.禅观的世界》
如何参禅?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注)参禅并非一定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里的妄想、无明、烦恼熄灭,即使在大火里,也可以转*轮,也会感到身心清凉。所以,奉行人间佛教的人,何处没有禅呢?──《六祖坛经讲话》
注:《全唐诗》卷六九三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 禅不是离开生活,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语默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想,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禅是一种欢喜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的挑肥拣瘦,睡不安然,所以,有禅没有禅,生活味道就是不一样了。──《星云大师讲演集》
‧ 禅堂,等于另外一个世界,不能把人我是非、名利杂染的心带进来。禅者不能好名、好利、好攀缘、好虚荣,把名利丢开,只讲道、只讲禅,这才能体会到人间的禅味!──〈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我们带着什么东西到禅堂?带着妄想、烦恼、杂乱、不清净的念头进入禅堂,禅会跟我在一起吗?所谓「净念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净」(注一),别人给什么东西都没有用,只有你给你自己会有用。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注二),我吃饭,你不能当饱,你心不清净,妄念时起,别人也没有办法哦!──〈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注一:《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悟新禅师〉:「上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乱,浊水自清;浊水既清,功归何所?」
注二:典出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三:「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眼一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轻渠不得。』」
‧ 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禅门的修行者,自称「苦恼僧」;能知惭愧,能知苦恼,禅就慢慢升起了。「惭愧」、「苦恼」,这是人间佛教高洁的禅心!──〈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很多人希望请哪里的大和尚、大禅师来指导。即使来了,禅还是他的,不是你的!我们如何将自己的禅心发掘出来,才是重要。──〈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初参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我怎样把腿子盘好,我如何安住在禅堂,我如何感到心里轻安愉快,我如何随缘和大众作息,我如何提起正念,我如何发心,我如何找寻自己,我如何安顿自己,这才是本分事。──〈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非妄想,是一种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统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进不已。──〈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修,要耐烦。不要做半调子,不要做假禅师。道德可以装假,说话可以装假,唯有禅,是假不来的。──〈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参禅参得不能和众、不能与人水乳交融地相处,是不行的;禅师,要有独立的禅风,但是,也要和顺一切的人情世故。──〈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修要下功夫,随缘、随分,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能力,有什么条件就讲什么样的话,自己还不够的,就不要去妄想;自觉能胜任的,就要努力去达到目标。从人到佛,是一步一步走向前的,不是一阶即就的。──〈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我们在佛门里很安心,为什么?本分。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随众的时候随众;该念佛的时候,就念佛;该参禅的时候,就参禅;该为人服务的时候,就为人服务;能在人间「随喜」,这么做就好了。──〈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禅定与般若
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着,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 烦恼来时,要用正定来应对,当下去除分别,「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注),若能如此,当然又是进入了另一番境界!──〈开示〉
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 「瞋」念起时,要用「定」来对治,遇到迕逆的境界,先忍于口,再忍于面,进而忍于心,最后,不忍而忍,就是「无生法忍」。──〈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我们求法要受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那就是自我禅定的功夫,要能如此,才能在禅门里成大器。──《星云禅话》
‧ 禅定的生活,在行立坐卧之间都要有最完美的表达。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弯不曲;卧,不懒不怠,进而对世间要能看破、放下,洒脱、幽默,那自然能获得禅定三昧了。──《星云禅话》
‧ 用感觉去应对世间,不是真的美好,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才是正确的菩提。──《星云日记》
‧ 有我有你,即有对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别,不能平等。禅要从对待中平等,从差别中统一,那才是禅的般若。般若者,禅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禅之妙用。──《星云禅话》
‧ 我们看见世间上的「有」,那是缘起有,佛法里面说「空」,那是自性空;因为缘起有,故能显现自性空,所以说「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义也。──《迷悟之间.谈判高手》
‧ 缘起性空好像拳头,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就叫性空。说是性空吗?它可以成为缘起;你说缘起吗?它同时也是性空。你懂得缘起性空,就懂得禅了。──《六祖坛经讲话.般若品》
‧ 思想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动力。人因为有思想,故能开发智慧,故而佛教讲:「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注)思想到了极致,就是开悟。当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经过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将宇宙人生、缘起与还灭了然于胸。今之禅门的参禅悟道,也是要穷追猛问,一点也不放松,一直问,一直想,一直参下去;因此禅门的打坐,并非枯坐而是要参,也就是用心思想。从有差别中,找到无分别的真心,那是参禅的要道。──《星云法语.心的修行》
注:《楞严经》卷五、《宗镜录》卷四十四、《缁门警训》卷八。
‧ 人透过感觉而触及内心更深层的部分,因此感觉有通往觉悟的功能,在「感觉」与「觉悟」之间的触媒则是静心与思惟。能静心的人,心灵里自有花园,春夏秋冬四时,皆是花季,到那时,便无需到处寻找美的感觉、春天的消息。能思惟的人,自能见及真正的价值,则不为表相迷惑,也不会在人生里制造些随时流转、随业流转的垃圾了。若能时时在感觉、静心、思惟里锻炼,养成了观照生命的态度,就能在车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那悟的一刻,像是杜鹃突然开出花朵,像是枫树吐露新芽,像是山坡上的凤仙花,「啵」的一声,又再撒了满山的种子。──《星云说偈》
‧ 「平安自在到来日,闲静之时读禅经」,每个人都有自我宝藏,但需藉助禅来表达,希望透过禅的智慧,点亮我们心灵的光明,千年暗室,才有通透的一天。──《六祖坛经讲话.序言》
禅者的生活修持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都是禅。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就能开悟,开悟时,人生还怕前途不能无往不利吗?──《星云禅话》
‧ 每一个人一日当中,要有多次的感动;自己也要有一些语言、发心给人感动。相互的感动,那就是禅心。──台湾大学讲演.〈禅门的自觉教育〉
‧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在起居饮食的生活里,而不是刻意的标榜。标榜是一时的好看,禅心诗意,才能持之永恒。──〈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的性能如何养成?要注意这一刻。这一刻,永远活在现前当下、现前一念;当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会养成禅的性能了。──《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 禅在哪里?在佛心里,在法意里;禅在哪里?在大便里、在小便里,很骯脏、很委屈,但那个就是我们的解脱世界!文偃禅师在大便里能乘凉,他那种洒脱、清凉的生活认知,你能有那种功力,才能安住在「禅」里。──〈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拒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禅门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