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门语录

  

      禅门语录序-星云大师

      

        尽大地是法  

        何谓禅?禅的梵语为「禅那」,意思是寂静审虑,是一种藉由心灵的寂静、思惟,而让心灵维持在定慧等持的状态。由于透过「禅」能开启般若智慧,所以无论大乘、小乘、各个宗派,皆以禅定作为修行悟道的重要法门。

        《六祖坛经》言:「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关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能拥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禅。乃至鸟飞虫鸣、花容月色、一粒沙石、一棵树、一幅画……只要以般若慧眼视之,无一不是点拨禅心的媒介。

        自古以来,许多禅师也都是在生活中修行,从作务里开启悟性,如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等等,都是说明禅者对生活实践的重视。

        虽然如此,禅门并非否定语言文字。固然「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于「言下顿悟」者亦甚多。

        达摩大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楞伽经》四卷可以印心;五祖弘忍也以《金刚经》授予六祖惠能。但是六祖以后,许多人执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语意,而极力排斥文字,甚至将大藏经视为糊窗门纸;如此的矫枉过正,岂不是观空又执空吗?

        日本临济宗创建者荣西禅师在《兴禅护国论》里写道:「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经典;夺而论之,无有一言为禅所依之经典。」禅门对文字的看法,即是可取则取,可舍则舍。在尚未明心见性之际,作为鱼筌兔蹄、指月之指,经典语文实具「以教照心」的重要性。

        为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开创佛光山时,我即提倡八宗兼弘、七众同修。不过,身为临济宗弟子,禅法的弘扬更是责无旁贷,如在行门上,总本山及各别分院设有禅堂,定期举办禅修活动;解门方面,我著述《六祖坛经讲话》、《金刚经讲话》、《星云禅话》,也讲演:「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禅者的云游与参访」、「禅师与禅诗」、「禅与现代人的生活」……这些有关禅学的言教,行之多年,也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现在,弟子汇集我著作、讲演、开示中有关禅的语录,并分类为:「禅是什么?」、「学禅的目的」、「如何参禅?」、「禅定与般若」、「禅者的生活修持」、「禅的智慧风光」等六篇。每一则短短数语,或参究印心,或运用于生活上,相信都能有所助益。

        在《碧岩录》第八十七则里记载,文殊菩萨令善财童子去采药,告诉他:「不是药者,采将来。」善财找遍各地,发现大地一切东西没有不可作药的,他回来禀告文殊菩萨:「无不是药者。」文殊菩萨又告诉他:「是药者,采将来。」善财乃拈了一茎草交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提起示众说:「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于是,云门禅师说:「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

        尽大地是药,尽大地皆是法;三藏十二部经,无一不是应机说法,应病与药。身为佛弟子,所言自是不敢有违佛说,期许书中个人所体会的禅法,能是一帖让大家身心自在的良药。

         二○○四年十月 于美国西来寺

        

      禅是什么?

      

        禅是什么?禅是自我、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是幽默、禅是自然、禅是空无,禅是我们人生的自性。──〈星云禅话序〉

        ‧ 禅是什么?禅不是从知识上去理解的,它必须从生活中去修行、体验,它是从矛盾中可以统一,从差别中可以交流,禅是证悟,不是知见解释的,禅是人间共有的宝藏。──〈星云禅话序〉

        ‧ 禅是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在生活中洞彻明白,不在物质上牵挂,到处充满人间的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的错乱。所以,禅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小为大,转苦为乐。──《星云大师讲演集.什么是禅》

        ‧ 禅如画,可以美化环境;禅如盐,可以促进食欲;禅如花,让人欣赏;禅如胭脂,让人亮丽。禅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禅是人间佛教的根本。──〈星云禅话序〉

        ‧ 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可以让我们悠游法界,任性逍遥。禅是不离开人间的,禅是帮助吾人在人间获得解脱的不二法门。──《星云大师讲演集.什么是禅》

        ‧ 有禅,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禅,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环境;有禅,就像调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禅,就像有阳光,能照古鉴今。有禅,才有人间,可以说,禅心是宇宙人间的本体哦!──《佛光菜根谭》

        ‧ 禅不是佛教所专有,也不是佛陀所创造;但是禅是佛陀发现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说穿了,禅就是人间佛教。──〈开示〉

        ‧ 禅,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要好好开发。参禅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开悟。悟道后的人间,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开示〉

        ‧ 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彻古通今,在禅修中可以变化气质,可以净化身心。禅的教育在于无言说教、闭目思维,要体现慈悲智慧,要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禅运用在人间生活中,才不失禅意。──〈开示〉

        ‧ 禅,就是自我的教育,眼睛一闭,看心,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有摸到自己鼻孔的感觉,回到家乡,另有一番诗情画意,那就是有人间禅味了。──〈开示〉

        ‧ 禅不立文字,也不一定靠别人传授,完全是自悟自修、心领意会。参禅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注),钟板一声,坐脱身心,精神升华,因缘成熟,那就自然明心见性了。──〈开示〉

        注:《五灯会元》卷二十〈侍郎张九成居士〉

        ‧ 禅扬弃了既定的观念,在违逆的人情中,见至情至性的奇峰。禅师们对人间的教育,往往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来显示其高妙的智慧与深沉的慈悲。──《星云日记16.禅的妙用》

        

      学禅的目的

      

        禅,是要我们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说到不住生死,是要我们以般若的智慧来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槃,是叫我们以慈悲心来服务人间,用人间佛教救度众生。──《六祖坛经讲话》

        ‧ 禅不要我们成佛,要我们开悟;禅也不一定要证什么果位,而要我们解脱自在。在人间活得自在,不是很幸福吗?──《迷悟之间.开悟》

        ‧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造假,我们在禅堂里面,能参得一点「真心」、「本性」,参出「我要真实一点」、「我要本分一点」、「我不会太虚荣」、「我不要说妄言、假话」,就用人间佛教的话来说,比开悟还要重要。──〈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启发了凡人的内在,观人、观事、观物、观境、观理、观心都要自在。所谓观自在菩萨,能「观自在」,就能度一切苦厄。──〈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本来面目?」这个问题应该是问你们自己,不要问别人,别人是别人的本来面目,跟你的不一样。──〈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我们每一个人,皆有真心本性。所谓真心本性这个「性」,通俗的讲,就是一种「能」。有道的人,性能很好,能忙能闲、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饱能饿、能冷能热、能动能静、能荣能辱,这就是万能。所以,我们若能把自己的本性体悟出来,在人间即可说无所不能了。──〈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见性的人,光照着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尝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盏灯笼,照开众生的心灵。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注一]、「万里晴空,一朝风月」[注二]──《星云禅话》

        注一:「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注二:「万里晴空,一朝风月」《续传灯录》卷三十三:「福川中际善能禅师,严陵人……一日,普请择菜次,高庵忽以猫儿掷师怀中,师拟议,庵拦胸踏倒,于是大事洞明。上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

        ‧ 有了禅心,就能随遇而安。在生活里面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有了禅心,就不会斤斤计较世间上的五欲尘劳、人我权位,那么一点小小的利益,算得了什么?因此,若想在生活里随遇而安,就要把心里的「禅性」提炼出来,照亮人间,那才能随心自在!──〈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世间的成功,是属于肯突破的勇者所有,如果无法突破,就不能放下,不能看破,就不是安身立命之道。突破的人生是向前进的,看破的人生是向后退的。前面有前面的世界,后面有后面的世界,可是心里总要心甘情愿的接受一个愿意向前,或者愿意后退的世界,否则既不积极突破,又不能消极看破,身心如何安顿自在呢?──《迷悟之间.突破与看破》

        ‧ 禅能够让我们从烦恼里解脱,从生死里超越。所谓*「世事纷纷如闪电,悲欢离合多劳虑」,人活在滚滚红尘里,难免要面对种种人事、身心上的纷扰折磨;一个参禅者,为了勘破无明、成就道业,能经得起烦恼的烈火焚烧与人事的千锤百炼,必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大死一番。那么,就是人间行者了。──《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注:「悲欢离合多劳虑」出自顺治皇帝〈赞僧诗〉

        ‧ 禅是一种「舍」,舍掉自己的分别执着,舍掉自己的贪爱束缚。舍是将欢喜…

      《禅门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五乘佛法的思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