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求。前些時候你到鹿野苑城中去時,曾說過“鹿野苑是空城還是有人居住”,請問這是何意?”
太子說道:“大王,我無罪過時你卻下令殺害我,而鹿野苑城中竟無一人問一聲“此人因做下何等錯事而被處死”,故而我才會思慮是否城中衆人均已全部死去。”
國王不覺點頭贊歎道:“所答甚妙!不過你爲何在見到死屍時要說“此屍爲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
太子解釋說:“如一人因犯罪而被殺,則此屍爲死人屍;若一人行善亦被處以死刑,此則爲活人屍,我當時發問即爲此意。”
國王又稱贊說:“所答甚妙!那你看到稻垛時,爲何要說“此垛爲無人吃過之垛,還是已被人食用過”?”
太子對這最後一問回答說:“大國王,農夫若在莊稼成熟時將其收割並全部享用,則無剩余種子可供繼續播種。同理,若一人以前世所造十善而致今世享有人身,不過若此人不再積極造作十善業,待前世善業耗盡、善根毀滅時,他短暫得到樂趣果後終會墮入惡趣。想及此,我才有上述疑問。”
國王聞言不禁失聲痛哭,他淚流滿面抱住太子感慨道:“你出家修持去吧,我亦欲爲你弟子。”國王言罷又對諸大臣說:“各位大智者,我啞跛太子若不出家會如何?”大臣們回答說:“大國王,他若不出家必當國王。”國王又問他們:“你們兒子又會變爲何等人物?”衆大臣說道:“均會成國王之臣仆。”國王鼓動衆人說:“我啞跛太子已決定出家,你們兒子爲何不出家跟隨?”衆人附和道:“國王如何吩咐,我等照做就是,我們兒子也可追隨太子出家。”
當時離鹿野苑不遠處有一寂靜地,一大慈大悲之仙人修行者住于其中。啞跛與五百童子准備好大批財物後,便一起前往仙人處出家學法。仙人向他們傳授教言,衆人全都依之精進修持,啞跛于其中首先獲得五神通。仙人圓寂後,啞跛將各種妙香放在仙人身上,焚燒後又行供養。接下來他又開始對五百人傳授教言,並使其全部現前五神通。
啞跛舍棄王位,至森林中現前禅定之功德,乃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所爲。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外道本師,名爲美眼,遠離執著一切妙欲之貪心,又具有種種神變。他于成千上萬衆生前宣說無盡清淨法門,首先聽聞他教法之衆,大多都于死後轉生梵天天界;有些則轉生爲人天中有福報者。
美眼本師已獲得第二禅定,與他修行境界同等之婆羅門子摧滅、護象等人亦獲得同等果位。
釋迦牟尼佛曾爲外道本師,名爲啞跛,具種種神變,對世間妙欲無有貪執。他門下有五百婆羅門弟子,啞跛有次心中暗想:我這些婆羅門弟子爲何不能獲得五神通?他反複思索原因後終于想到:這些弟子擁有人皮、樹皮、淨瓶、木棒、澆灌勺等衆多物品,他們占有如此多之財物,哪裏還知少欲知足。他們還整日忙于准備蔬菜、蓮根,這樣“修行”何能得五神通?我一定要想方設法治罰他們,否則他們根本無法擺脫束縛。
啞跛非常精于調化衆生之術,他首先告訴弟子們說:“我欲精勤內觀。除供養我水果之一婆羅門弟子外,任何人都勿見我,唯除十五日這天。”
製定下這條規矩後,啞跛有次遠遠望見一只野獸正向自己方向走來,他便自言自語道:“野獸,你來的正是時候。你與我情況相同,只求溫飽就已心滿意足。但這裏有些人並非如此,他們整日忙于尋覓蔬菜、蓮根等物,不知餍足。”婆羅門弟子知道後議論紛紛:“規定不允打擾上師之時間已過,我們前去拜見上師,他應能與我等交流。上師既能跟野獸講話,那也必定能與我們交談。”于是他們便相擁來到啞跛面前。
但啞跛卻未答理他們,衆人好生奇怪:上師不對人講,卻對野獸言語,這到底爲何?
此時一長有野獸形象之人遠遠向啞跛處走來,啞跛遠望到他後便開口說道:“持有野獸形象者真乃善妙,你只擁有一份淨瓶、木棒、澆灌勺等物,只求能解決溫飽。而這裏有些人卻非同一般,他們擁有很多人皮、樹皮,還要四處尋覓蔬菜、蓮根,永不知餍足。”
衆婆羅門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上師是在贊歎清心寡欲,斥責貪欲之過。他們心想:上師是在治罰我等,從今日始,除必備澆灌勺、淨瓶等資具外,余者全部丟入名爲常流之江河中。心意已決,他們就決心跟著上師精進修學,力爭清淨心相續,各人行爲皆能如理如法。
待他們對上師恭敬頂禮之時,上師眼見衆弟子心與行爲皆清淨無染,就馬上開始宣說能令五神通現前之法門。
當人壽八萬歲時,對衆生身心造成痛苦、危害之種種因素有:寒熱、饑渴、貪欲、疾病、衰老等等。當時有一國王名爲具作,于其治下森林中有一烈卓達大樹,樹旁居住有一如薩拉大樹般之婆羅門,名爲輻輪婆羅門,也即因地時之釋迦牟尼佛。輻輪對五百婆羅門子教授婆羅門秘訣,他有次在寂靜地想到:所有人衆皆壽命短暫,而來世則真實不虛。既得轉世再生,但生已無一不死。看來人在存活時就應修持善法、行梵淨行,而現今之人卻于有意義之善法不加重視。不過無論如何,我都應出家求法。
輻輪將自己想法告訴諸位弟子,又征詢衆婆羅門子意見。他們堅定說道:“我們所得一切皆依賴上師傳授,既然上師欲出家,我們也跟你前往。”輻輪觀衆人因緣皆已成熟,就帶領他們全部出家學法。他教衆人斷除五障、修四無量心,人們此時都稱他爲輻輪大師。
大師又教導諸弟子道:“諸位婆羅門弟子,人壽實爲短暫,而生存時卻需面對諸多煩惱。人存世時間並非長久,人間充滿太多痛苦。人生就如草尖露珠,陽光遍灑大地之時也即露珠消失難覓之際。短暫壽命不得不承擔種種苦痛煎迫,這生命真如水中漣漪,又似水上十字刻痕,瞬間即失、了無影蹤。就像很快就會被大水淹沒之土塊、堤岸;迅速就會下沈之入水金剛;疾墜地面之甩向空中之木棍;快速趨向接頭處之紡線;同樣,人生亦短暫即逝,並始終導向死亡,與前往屠宰場之牲畜並無兩樣,皆在一步步逼近命終之時。口中所含一小塊肉,放入大鍋中立即就酥軟爛熟;崖上水流順山而下時會將草葉、土粒一一沖走,衆生生命亦複如是。諸位弟子,大家理應修持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我一直在修持從慈心到舍心之四無量心,希望你等也能努力修持。”
輻輪大師能住世八萬年,但他依然以人壽爲短暫、脆弱,並依此而傳法。對我們而言,自他更應以不放逸心精進修持善法,修持禅定與梵淨行,此點實爲重要、關鍵。
永不希求世間利樂
久遠之前,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一種姓高貴之婆羅門子時,他擁有六位各具相應功德之弟弟及一位小妹。七兄妹在婆羅門子教授下學習吠陀及其余一切學問,並全部精通,此婆羅門子也因此而聲名遠播。他對父母均非常恭敬且孝順,對弟妹也如上師、父親一般恭敬,並以此種行持而安住于家中。
後來父母皆雙雙離世,待婆羅門子從悲哀心境中恢複過來後,他便告訴弟妹道:“世間人一般都願共享美妙生活,但不管他們情願與否,死亡總有一日會降臨。一旦它降臨,必會使家人各奔西東,且能引生無窮痛苦,所以我欲出家修行。至于你們,還是好好享受在家生活爲妙。”
弟妹聽罷各個熱淚盈眶,他們深情對兄長說道:“父母已遠離我們,難道兄長也要將我們舍棄?無論你到哪裏,我們都會死心塌地跟隨。”七兄妹隨即就跟隨大哥,舍棄衆多財富、親友前往森林中出家苦行。不僅他們緊緊跟隨此位尊者,就連仆人、仆女、與尊者關系友善之親友也追隨他一起出家求道。
森林中環境優美之地有鮮花盛開,他們即在此勝地一近湖泊處安頓下來。衆人在互相間距不遠處各自以樹葉搭成茅棚,人人即從此開始一心坐禅。他們相約每隔五天便到尊者前聞法,而他則爲諸人宣說應趨入真正禅定道理、貪欲過患、靜處知足少欲之功德、懈怠過失及信心功德等佛法。仆人對他們也恭敬愛戴,從湖中采得蓮藕後便于荷葉上均分,然後便敲響木頭以明進食時間已到。待仆人回去後,衆人進行完念誦、火供儀軌,就按年齡長幼順序次第將蓮藕拿到自己茅棚內享用,接著又繼續開始靜修禅定。除去共同聞法外,衆人互相之間絕少往來探望,大家都守持清淨戒律,于寂靜地如法修持、享受禅定安樂。
他們快樂生活之名聲不久即達于天界,帝釋天聞知後爲觀察究竟某日親臨寂靜苦行處。他看到尊者所欲享用之如象牙般蓮藕後,就趁仆人回茅棚之機將蓮藕藏匿起來。結果當尊者來到分藕之處時,不見蓮藕只見滿目淩亂荷葉。他當時想到自己所應得之份額恐已被別人拿去,于是就心無絲毫怨恨地又重返茅棚坐禅,且因害怕擾亂衆人心、引人不悅而未給任何人講明。其他人及弟妹均認爲尊者已經享用過蓮藕,便各自取回自己份額回到屋中食用,後又接著坐禅。
如是度過一、二、叁、四、五日後,帝釋天一直將蓮藕藏匿,而尊者則未生絲毫不悅。五日過後至下午時分,當衆人又團聚聞法時,大家這才注意到尊者身體已日漸憔悴:他眼眶深陷、顴骨凸出、面色黯淡、聲音低弱、神態疲倦。大家忙問他消瘦、疲累原因,尊者就將原委向大衆講明。
衆人不覺深感納悶:我們苦行之時爲何會出現此等非法行爲?大家心生不悅,亦深感稀有,同時也因略感羞愧而將頭低下。帝釋天此時施以加持,大家更不明所以、迷迷糊糊。尊者大弟弟便首先澄清自己清白,又罵那盜蓮藕者道:“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享有財富圓滿之家及美麗妻子,同時子孫綿延不絕。”(因這些修行者皆守持清淨出家戒律、淡泊名利,故而才會將世間種種妙欲當作“咒罵”內容。)
二弟則詛咒說:“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恒享美妙珍珠、項鏈,孩子、飾品等財物盡皆圓滿。”
叁弟則說道:“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耕種之後即收獲衆多糧食,財産豐饒,與兒子交談時能心生歡喜,不顧及生命長短恒喜住于家中。”
四弟又接上話茬:“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能享受國王親手服侍,願國王也似仆…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八 禅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